文丨彭红(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导读
小儿烫伤属于儿童期比较常见危险事件,资料统计显示由于热液 ( 热/沸水、 热汤、 热油及其他热液)所致占大多数。因为患儿发育尚未成熟,且动作缺少协调性,加上孩子具有较强好奇心,缺少较强回避反应,极易发生烫伤或烧伤等,尤其是在1-5 岁孩子中,常因家属监护不力或看护失败所致,严重者损伤肌肉骨骼,甚至内脏,因此家长必须高度重视,避免出现意外伤害,要求掌握小儿烫伤急救处理和家庭护理方法,以及时正确处理。
烫伤程度快速评估。结合小儿烫伤情况,其主要表现为:Ⅰ度,患儿烫伤部位局部干燥和疼痛,呈微肿、发红,不会出现水泡;Ⅱ度,可以具体表现为浅Ⅱ度与深Ⅱ度,其中浅Ⅱ度呈局部红肿症状,水泡形成各不相同,含有淡黄色的液体状,如果发生水泡破裂会出现潮红创面与质地柔软,存在剧烈疼痛症状,往往会存在敏感痛觉,在受伤后的1-2 天症状尤为显著,看水泡底部如由红色变成白色则是深Ⅱ度;Ⅲ度,则更可深达皮下组织,甚至肌肉和骨骼,表面焦痂,呈苍白色,黄白色、焦黄或焦黑色,痛觉消失,无弹力,坚硬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常以潮红、起疱、烧焦样来快速区分Ⅰ、Ⅱ、Ⅲ度烫伤。需注意婴幼儿皮肤薄,易将三度误诊为二度,初略估计范围时应是孩子自己五指并拢时的手掌面积,相当于全身体表面积的1%。
烫伤特点。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受伤原因、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5 岁以下较多,特别在1-4 岁儿童,因为好动与动作缺少协调性等,使其呈现较高烫伤率;对于4-12 岁,由于儿童智力和发育渐成熟,生活能力加强,使其发生烫伤几率明显下降。通常男孩较女孩多。由于小儿发育尚未成熟,皮肤很薄,小儿发生烫伤几率较高于成年人,也容易发展为深度烫伤甚至致毁容、疤痕挛缩、残疾;2 岁以下婴儿免疫力低下,对休克的代偿能力和感染的抵抗力较差,同等面积烧烫伤在小儿休克、菌血症的发病率均较高,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如果烫伤面积达到体表面积10%左右,极易出现休克或高热及感染等。所以对小儿烫伤的严重程度应有足够的认识。
远离现场。首先需要患儿及时远离现场,做好相关处理;若小儿烫伤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注意事项,尽量提供抢救时机,可以有效提升其治疗效果。
避免窒息。确定伤害源与烫伤患儿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道窒息与阻塞情况,若小儿头部、面部出现热粥(或热汤)烫伤时,极易因为米粒、菜叶等发生呼吸道阻塞,最终造成呼吸不畅与窒息等。与伤害源保持一定距离后,需要面部朝下,选择清洁水进行冲洗,对口鼻异物进行及时清除,通过拍打颈背部方式,促进小儿呼吸。
冷水疗法。如果烫伤面积较浅,可以选择清洁冷水重复冲洗、浸泡30 分钟,如果不适合浸入水中部位,需要持续进行冷水湿敷。
脱掉衣服。针对烫伤/烧伤衣物需要及时去除,可以选择剪刀、刀片方式进行剪开处理,尽量保证动作轻柔,小心脱掉衣裤,严禁用力剥脱,避免受伤部位发生皮肤撕脱。
避免创面污染。对于烫伤皮肤产生水疱严禁揉搓与挤压等,如果小儿烫伤面积偏大,暂时不能送至医院进行治疗,应该特别注意小儿创面的保护,用肥皂和清水洗净创面周围脏污、用盐水轻轻清洗创面后用保鲜膜或干净纱布遮盖,将受伤患儿隔离在干净房间,对外面灰尘予以遮挡,避免发生创面污染,以便于为将小儿送至医院治疗提供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浴室与厨房属于经常发生热液烫伤场所,严禁将孩子单独放在这些地方,家长需看护好孩子,不要有意或无意的危险行为致烫伤。(1)滚烫开水和牛奶、米粥等,应该将其放于孩子不能触摸地方,特别是一人看护时,倒开水、调奶或煮饭时更要警惕;(2)家中的饮水机平时注意关掉电源, 教给孩子哪个颜色的接口流出的水是热水, 是不能碰的;(3)不要给孩子玩装开水的杯子哪怕是有开关的保温杯;(4)冬天取暖,不要让孩子碰触到煤炉或电暖气;热水袋水温不宜过高,裹层毛巾后使用,充电式热水袋应远离儿童充电,以保证其安全性;(5)给宝宝洗澡时,热水器需调节好水温后再冲;盆浴时警惕家长在先放热水时孩子就跳到盆里或担心孩子受凉直接往盆里到开水,自认为不会碰到孩子;(6)不要用吹风机吹身上穿起的湿衣裤或睡起的床单;(7)注意孩子和餐桌保持距离,避免拽扯桌布打翻热汤发生烫伤;(8)提前教给孩子什么是“热”,或在被保护的环境下让其亲身体验被烫的感觉,记住不碰触“热”的物品。所以,家长重视,加强小儿烫伤预防对减少儿童意外伤害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