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巫 晓
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国的大暴发,美国总统大选的日益临近,都影响着近几个月来的中美关系,继而影响着留美学生见,尤其是留美新生的学习和生活。
“谁也不知道早上一觉醒来又会有什么消息,总觉得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怕是到年底大选前都还会有很多坏消息。”已经拿到了美国大学offer的李想已经打算放弃赴美留学,美国变幻莫测的政策让他觉得很没底,于是“参加了高考,成绩出来还不错,打算好好研究一下填报志愿,先在国内上学,美国大选之后看局势再考虑还要不要重新申请美国大学。”
然而,像李想这样拿到了美国大学offer,又参加了高考的“准留学生”只有极少数,更多的留美新生因为自身原因、学业规划等几乎没有退路,为了让这一年不会成为“被耽误的一年”,他们“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走”。
7月15日一早,杨一柳就不断在微信群里转发着“美国政府同意撤销留学生签证新规”的消息——美国当地时间7月14日,哈佛和麻省理工等学校对美国国土安全部下属入境和海关执法局提起的诉讼有了结果。该局7月6日发布的“2020年秋季学期的留学生如果仅上网课,将无法取得赴美签证或维持当前签证”这一签证新规,遭到了200多所高校的反对。开庭前,双方达成了解决方案,美国政府这项针对留学生的签证新规得以被阻止。
这也意味着,学生签证持有者即使2020年秋季学期课程都在线进行,身份也依然有效;即便学校秋季采用在线课程的方式教学,学生也可以取得赴美签证。
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及新冠疫情带来的连锁影响,按照计划,在私立学校国际班毕业的杨一柳和她的同学们会在今年的秋季进入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她将在7月份启程美国,在波士顿大学开始自己的本科留学生活,然而,美国日趋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入境禁令、签证服务暂停以及变幻莫测的留学生政策成了2020年留美的“黑天鹅”,给众多留美新生留学的进程按下了暂停键。
在疫情全球化和中美关系影响下的这一届留美新生,“见证了历史,以及深深感受到了‘全球化’对于个人的影响”。
从4月份开始,这句话就成了杨一柳和同学们打招呼的日常问候语。以往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忙着签证和做出国前的各种准备,但在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的大背景下,留学国存在的“变量”都太多了,其中以最多留学生选择的美国为甚。
依照美国使馆规定,学生可以在学校开学前4个月内签证。然而从3月份开始,非紧急的美国签证就暂停了,至今还未恢复正常。其间,伴随着美国疫情越来越严重,各种朝令夕改的政策越来越多,基本可以确定的是,今年在新学期开始之前不可能拿到学生签证,这一届的留美新生们不得不面对“接下来的新学期该怎么办”的问题。
对于杨一柳和众多留美本科生来说,现在能选择的方向有三种——
1.先“避避风头”推迟一年再入学;
2.在家一边远程上“网课”,一边等恢复正常;
3.去录取大学的国内校区/合作大学上面授课程。
被杜克大学社会科学系录取为研究生的小陈,已经做好了在国内上网课+“自力更生”学习的准备。
小陈的项目8月中旬就开学了,但从3、4月份开始预约签证,最早也只能约到8月底的成都美领馆。在6月中旬,小陈也尝试过申请加急签,但被拒了;现在,即便是8月底的签证能成功,小陈也已经错过了秋季学期的开学。更重要的是——现在仍然生效的旅行禁令——这意味着,即使拿到了签证,也不一定去得了美国。
小陈也想过推迟一年入学,最好的打算是在这个间隔年里到大学当研究助理,能学到东西也能保持专业不生疏,但这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并不容易;或者像有些同学那样,在这一年里准备考试重新申请更理想学校,已经“上岸”的他不想再经历一次。
小陈觉得这算得上是“被耽误的一年”——其他年份都是面授课程,而今年是“函授”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肯定不一样;对于同一项目的学生来说,在美国本土的学生可以进行线下课程可以进实验室做实验,未能入境美国的海外留学生却没有机会——这些,对做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说都很不利。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哈佛大学早些时候宣布,所有的课程都将通过网上授课,包括住校学生也都将接受网课。许多高校表示也将在新学期进行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混合教学”——这意味着,留学或许也可以不出国门?
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
针对“新冠肺炎如何改变国际教育未来蓝图”,在全球化智库(CCG)的线上研讨会上,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DavidFleshler表示,从短期看,疫情不仅对教学模式,同时也对高校的财政产生影响。从长远看,疫情或将会导致国际高等教育进行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包括学术层面以及学生社交和课外活动层面。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JeffreyLehman则认为疫情不会改变高等教育现有线下的形式,传统校园所能提供的是个人的成长和独立以及与同龄人的交流等多方面的经历。
而对于像杨一柳、邱原、小陈这样的今年秋季入学的留美新生来说,他们关心的是更实际的问题“既然都改成线上教学了,高昂的学费能不能减免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