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 徐冬菊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知识和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每课的课后练习系统之中,成为语文学习的要素。这样科学的编排让一线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有了方向,为实现教、学、评良性互动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有促进作用。反思统编版小学语文各个单元、期中和期末的测试卷,我认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巧用课后习题,优化教学设计,落实语文要素,才能构建教、学、评良性互动的小学语文学习的智慧课堂。
统编版教科书识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韵语识字、字理识字、事物归类识字、查字识字等方法。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应当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汉字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字源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识字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中华汉字的精妙、神奇之处。在《拍手歌》的课后习题: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之处。第一行:孔雀. 、大雁. 、老鹰. ;第二行:锦鸡. 、黄鹂. 、天鹅. 。教学时,可以这样预设:1.打招呼。让学生准确地跟鸟类朋友打声招呼。2.说发现。引导学生发现鸟类朋友的名字里藏着的秘密。3.查字典。让学生借助字典,理解“隹”字的意思。4.看演变。看“隹”字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的 演变过程,并说一说金文的“”字,哪些地方像鸟。5.说方法。让学生说说“雀、雁、鹰”的识字方法。6.懂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字带有“鸟字旁”或“隹字旁”。7.勤总结。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这样的教学,对命题中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试题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我统计了一下,一年级上册一到八单元的试题中,此类试题出现了8 次,仅第七单元试卷就出现了4 次。因此,课堂上,如果常常采用这样追根溯源的字理识字教学,掌握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就能构建教、学、评良性互动的语文课堂。
统编版的教科书不同于其他教材,单元架构内涵盖了许多要素,如语文知识、习惯以及人文主题和方法等。把各类语文要素都穿插在了教材内容中,简洁却不失精炼并且这些要素均在练习当中得到了有效渗透和运用,进而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获得提升。例如:二下第二单元《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课后习题:猜猜下面词语的意思,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猜词语意思的方法。结合文中语境“年迈的大娘”,猜测出“年迈”的意思是年老、岁数大;可以通过字形结构猜测“晶莹”的意思:“晶莹”的“晶”字,有三个“日”,可以想象到能够用“晶莹”形容的物体,一定是亮闪闪的;可以用图片或结合生活的方式来教学,如通过展示大雨过后的田地图片,让学生们联想生活实际或结合形声字的特征来理解“泥泞”这个词等,试图猜一猜“泥泞”的含义,由于土地上的烂泥而导致路不好走;还可以借助联想法进行近义词猜测,像“寻觅—寻找”“年迈—年老”的意思。总之,教学中,因学生个体的差异、生活经历、阅读量的不同,理解词语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课堂上,这样多管齐下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不仅能针对学生个体因材施教,而且使教科书成为引导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强有力的“例子”。当然,对于阅读测评试题中的“五层次阅读能力”的第二层次——理解,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还是每一个华夏子孙肩负的责任。试卷命题常常会出现跟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何让这一内容植根于孩子心田,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统编版二下第三单元,围绕“传统文化”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佳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华夏儿女对家国的情怀,也让我们的精神血脉连接在了一起,同时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节日》课后习题: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下面的节日,再选一两个说说你是怎样过节的。
传统佳节源于生活,学生一读句子,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教学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结合课后习题,教师可以这样预设教学过程:第一步,理解传统节日;第二步,检索传统节日;第三步,联系生活,说传统习俗。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孩子们兴致盎然,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说得头头是道。当然,对于试题中出现的“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春节的习俗?下列哪个不是端午节的活动?”等问题,也就胸有成竹了。
统编教科书中“课后练习”“日积月累”板块汇聚了的名言警句皆出自《论语》《孟子》《左传》等。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们理解这些名言警句,在此基础上,创设各种语境让学生学会运用,而这才是教学目标。例如:二上识字2《树之歌》,课后习题安排了关于树木的谚语三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教师教学完此课,先出示这三句谚语让学生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谚语。接着,创设语境,运用谚语。让孩子选一选、填一填:王博士住在海外几十年,如今回到故乡,看到家乡的大榕树,感慨地说:“( )”爸爸常对我说:“( ),你从小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啊!”( )是说一棵小树长成大树只要十年,但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这样,在运用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在运用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落地生根才能让学生的学、评更有效。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第一学段中与想象有关的语文要素共出现了五次,在阅读测试题中,与想象有关的题目也很多。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每篇课文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承担着的不同任务,结合课后习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想象训练,把每课的任务落实到位,才能实现教、学、评吻合。例如:二下第四单元《枫树上的喜鹊》课后习题:看到下面的情景,你会想到什么?试着写下来。
我看见喜鹊阿姨找了一条虫子回来,站在窝边。喜鹊弟弟一齐叫道:“鹊!鹊!鹊鹊鹊!”
我懂得,它们的意思是:“ 。”
喜鹊阿姨把虫子送到喜鹊弟弟嘴里,叫起来:“鹊,鹊,鹊……”
我知道,它是在说:“ 。”
教学时,结合课文第五至十二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先说后写,孩子们的想象可谓是精彩纷呈。
生1:妈妈,我饿了!我饿了!
生2:虫子!虫子!我们有虫子吃啦!
生3:妈妈找虫子回来了,开饭啦!开饭啦!
(这样的想象多么符合“喜鹊弟弟”看到“妈妈”捉虫子回来时激动的心情。)
生4:乖孩子,别急!吃完了,妈妈再去找!
生5:乖孩子,快吃吧!吃饱了,快快长大!
生6:孩子,慢点吃,小心别噎着!
……
(一位满含慈爱的“妈妈”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跃然纸上。)
在有关语文要素的教学中,通过从不同角度各个层次进行训练,让学生们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的提升,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项要素得到进一步的落实,综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此同时,润物细无声地促进教、学、评的良性互动。
实践证明,课后练习是实现“教、学、评”活动一致性的一座桥梁。用好这个桥梁,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就会更加“有效”,构建素养导向的良性互动的小学语文智慧学习就会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