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磊磊 米林锋 陈小凤 郭 蓉 柴梅梅 榆林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经分析发现,2017—2018 年本市铜绿假单胞菌污染超标问题检出率不稳定,到2019 年合格率趋于提升,整体上污染风险在降低,证明近年来企业防控意识的提升和政府监督力度的增强是有效果的。全市包装饮用水企业在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治理上投入大量新设备、新技术,并收获了新经验,弥补了过去从业水平低、质量安全观念差的行业陋习。大多企业能及时自查自纠,提升装备和技术水平,同时也严格了生产流程和运贮防护管理,避免了企业连续出现不合格的问题。
但是,结合生产调查、监管现状反馈和风险研判发现,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超标问题仍然困扰着很多企业,担心被抽检不合格,没有找到预防和彻底消除措施及方法。还有企业存在对生产技术不熟悉,对卫生管理认识不足,生产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资源硬件方面,有的设备设施关键部件的维护更换不及时,消毒设备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周转桶更换不及时等资源不到位,以及缺乏检验技术能力等诸多短板。
对水源保护和源水监测的重要性了解不足。通过对全市水企的生产规模了解,生产场所总面积一般在300 ~500 m2,有效功能车间在100 ~300 m2,大多存在场所通风不畅、车间作业面小、设备产能低等问题。通过对不合格水企的调查了解,出现问题的企业普遍存在技术管理人员少和家族作坊式管理等特点,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得不到保障。
日常生产中对贮水设施、管道设备、洁净作业区和周转桶等污染作业面以及二次污染风险节点识别不清,缺少跟踪监测手段。有的水企工艺过程及相关环境的消毒措施不科学、不到位,有的灌装环境洁净度不能持续保证或不达标,有的设备不能满足10工位及以上的成套灌装条件要求或部分工位不能正常运行,此外,使用的周转桶废旧老化和洗消不净等诸多作业管理问题导致饮用水污染问题层出不穷。
大多水企不能准确理解和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生产卫生规范》GB 19304—2018 及相关标准、技术规范。
对水质消毒、粗滤精滤、滤膜渗透、净水罐装和封口灯检等关键工艺技术的监管不够,比如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灭菌等系统性消毒灭菌措施不科学、不全面。对浓淡水流量、臭氧浓度、电导率、pH 值等在线监测数据的控制不严、不精,设备管路的定期维护、维修及改造不及时、不彻底。不能实时监控设备及环境的污染状况,铜绿假单胞菌自检能力欠缺。关键技术的应用有明显缺陷和不足,饮用水生产存在质量安全无保证和无整改措施的局面。
生产场所按要求除了要保持清洁和隔离各种污染源以外,还要设置回收桶和新桶的清洗处理区、原水的处理区、成品水的灌装区、成品水的包装区、原辅材料及包装容器仓库、成品仓库等。有些厂家采用可周转的容器生产包装饮用水,要求单独设立周转容器的检查和预处理区。并且周转容器不得露天储存,以免受到污染。特别是灌装车间的清洁作业区空气洁净度静态时应达到万级且灌装局部达到百级,或整体洁净度达到千级。很多生产企业虽然有这些生产场所,但是都不达标,也不规范。除了要求企业整改以外,还要就各个区域的功能对企业进行培训,提高对每个区域的重视,尽量符合规范生产的需要。
生产设备和设施根据实际工艺需要进行配备,主要有:水贮存设备,水处理设施,清洗消毒冲洗设施(不少于10 工位),全自动灌装封盖(口)设备,自动喷码机,灯检设备等;水处理设施应包括:粗滤设备、精滤设备、杀菌/除菌设备,如臭氧发生器及混合设备、紫外杀菌设备、过滤除菌设备等;生产饮用纯净水还应配备有反渗透设备或蒸馏设备或其他去离子设备,过滤除菌设备的滤膜孔径应至少达到0.45 μm。
应根据工艺需要配备适合包装容器的清洁消毒设施。瓶(桶)装饮用水尤其是矿泉水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为保证矿物质含量一般不使用逆渗透技术,这样可能会导致铜绿假单胞菌透过过滤装置进入成品水中,导致产品不合格。对不符合生产需要的已经淘汰或者老旧的设备建议采取更新或者重点检修的方法,保证能生产出符合要求的合格的成品水。
生产管理者要熟悉整个生产工艺,并且做好生产的管理工作,对一些高风险的岗位更要重点管理,定期抽查,及时发现隐患并解决。生产人员应当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每次上岗前要更衣和佩戴有关的防护用品,确保安全和卫生。检验人员除了要检验SC 证要求的出厂检验项目以外,还应该开展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比较简单,所用培养基也容易购买和配制,菌落形态比较好辨认,所以要求生产企业的检验员积极学习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这样能及时发现和防范铜绿假单胞菌污染,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合格率。
山泉水水源地的选址和保护。水源地必须易于保护、控制,并且周围没有任何的污染源,原水的水质要符合国家饮用水的有关标准。
要定期检查管道、蓄水池或者储水箱是否存在长时间没有清洗消毒或消毒不够理想等问题,避免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
定期检查回收瓶或者桶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并确保其内壁的清洗消毒效果合格。
定期检查瓶盖或者桶盖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保证其清洗消毒合格。
加强人员管理,确保操作人员做好防护措施,当操作人员皮肤有伤口或生病时不得上岗,避免对水源水、灌装头或者容器造成污染。
实时监控臭氧浓度是否达标或灭菌时间是否充足,保证消毒杀菌的彻底性。
定期检查生产车间的卫生及死角,保证生产车间内干净、整洁且没有积水。
通过一系列的整改和控制,有效扼制铜绿假单胞菌源头污染。这些工作是长期的,生产企业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和懈怠,才能保证生产出合格的成品。
《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办法(试行)》指出[1],风险分级管理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类别、经营业态及生产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督管理记录情况,按照风险评价指标,划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风险等级依次由低到高分为A、B、C、D 四个等级。监管部门则依据其风险大小确定年度监管频次。根据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对较高风险生产企业的监管优先于较低风险生产企业的监管,以实现监管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对于风险等级为A 级的食品生产企业,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 次;对风险等级为B级的食品生产企业,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 ~2 次;对风险等级为C级的食品生产企业,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2 ~3 次;对风险等级为D级的食品生产企业,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3 ~4 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2]中规定,食品生产者召回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等情况将被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和食品经营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也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于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食品不安全因素,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引导企业诚信守法,促进食品行业的稳定和发展,保护群众消费权益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了法律规定的内容外,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还包括行业协会的评价、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信息、认证机构的认证情况、消费者的投诉情况等有关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息。
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是实施食品安全信用制度的基础。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基础上,还要建立相应的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和奖惩制度等,确保整个安全信用制度的有序运转,发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作用。
榆林市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应加大技术、设备、人员投入,弥补过去技术装备较落后、从业人员水平低、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行业陋习,切实提高企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榆林市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应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对照检查,分析排查,找准污染来源,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铜绿假单胞菌污染超标问题。
市场监管部门实施监管与服务并举,对企业实施日常监管的同时,应该就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难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帮助企业彻底解决问题,提高企业产品合格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受益,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总体来看,榆林市各包装饮用水企对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重视程度提高,也有部分水企的生产规模小,连续性的资源、技术和管理投入相对薄弱,从业人员基本素质不能满足包装饮用水生产规范需求,污染防控意识和能力差,从业风险程度相对较高。相对外来品牌饮用水,榆林市饮用水的生产还存在许多问题,体现在专业化技术管理人才不足,以家庭经验型管理模式为主,技术改进和管理预防存在风险等方面。生产企业从业门槛高低不一,县级区域市场面窄,销售渠道窄,缺少统一的约束尺度,难形成质量良好的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