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琪 李晓英 李晓雪
(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模糊”指事物具有相对清晰的概念,但是事物概念的内涵却没有明确的界限。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模糊概念比精确更富想象力”,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也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末模糊性理论开始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实践、应用和发展,工业设计学科因其服务主体——“人”的复杂性,也逐渐要迈向模糊性的发展,设计所要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也开始出现模糊性的趋势。
模糊性的设计思维,是基于事物模糊特性,在处理模糊、不断变化、复杂联系的各个因素时,打破事物之间明显的界限,从多角度看待事物的发展性关联,并建立事物之间的良性联系,注重对事物整体本质特征的把握和概括,以模糊的方式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灵活转换事物之间的模糊界限,其本质是从整体上促进人、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性融合[1],因此模糊性设计能更清晰地描述出设计问题中的整体以及内在联系。
(1)情绪需求
情绪是个体本身对认知对象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反应。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博在《情绪》中认为情绪不是被激发的,而是由我们的大脑根据预测、协调、甄别、更新一步一步构建出来的[2]。情绪在每一次甄别和构建的过程中,大脑都会不断更新情绪和身体反应的处理方式,因此情绪本身也是多变的。
情绪的复杂性在潜意识里驱动着人的选择。从显性的角度来看,导致触发情绪的原因是多样,所处环境、状态以及他人行为都会引起人的情绪产生不易察觉的变化。从隐性的角度来看,情绪具有潜藏性和不易察觉性。就像辨别色彩的能力,有些人能辨别出深浅不一的蓝色,而有些人则只能统称为蓝,无法分辨情绪与情绪之间的差异,便是无法知晓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需求情绪。因此情绪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了解用户模糊情绪需求时,不能单独地看待情绪本身,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询问和观察,在用户的描述中发现用户情绪中隐藏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给予用户感官与情感上的主动关怀。
(2)行为影响
人的行为是为了使一定目标或需要得到满足的手段过程。如果说需求是停留在“需要”层面,那么动机是人从“需要”跨越到“想要”的明确性诱因。在诱因出现后,需求才会被激活,明确的目标成为强大的驱动力,刺激人去接近目标,使人从静到动。无意识行为是基于对周围环境的无意识预测而产生对主体有益的下意识行为,充满不确定性。如在不同的就餐环境中,人不自觉的会改变就餐习惯以适应所处环境。有意识行为则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地对外界环境的反映。当人有明确行为目标和行为动机时,探索性质下的行为也会使人的行为方式更富于变化。
(3)场景变化
场景中包含的许多外部不可控因素,在复杂的活动下被组织聚集,活跃在用户的身旁。当产品与人产生关系时,场景中的各样元素便在交杂中发生变化,呈现模糊性。
场景中包括有时间、空间、人物、道具、任务等,在不同的动机、时间、空间下,场景中的元素会随时变化,产生与现有环境因素不适配的状况,形成新的联系,使用户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比如在看电影时,厅内和厅外看电影票就是两种场景。在场景转变之下,空间中条件都发生了改变,人们在电影票上看到信息的主次也发生了转变——从看电影厅号到座位号,元素之间产生了适应性局限。
场景中元素之间主次矛盾的转变也会造成用户需求的转变。例如,日本小学生书包的多功能性,是由地震频率决定的,安全需求作为一个临时需求,但是在地震时,临时需求则演变成阶段性问题,成为主导性需求。
产品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载以技术而具象化的表现。用户决定产品的“魂”,而产品功能、结构、形态则描绘出产品的“形”。产品的形式与用户的需求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3]。在影响与被影响之间,产品的形式以及用户的动态需求随之变得模糊起来。
(1)产品功能的模糊性
在于功能与需求之间的转化,产品的功能是对用户需求的直接体现,它产生于用户又体现于设计中。既是一种对用户需求的外在表现又是对产品设计方式的深层制约。需求不断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迭代应运而生,主要功能与次要功能交融演变。
(2)产品结构的模糊性
在于结构设计的内在视觉表现、使用方式的影响,结构不仅是一个科学的、严谨的技术,也是人对产品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3)产品形态的模糊性
在于形态是对用户需求、产品功能和结构的综合从而达到一种精神表现。其符号传递的语义信息,使用户在感知探索中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
设计是为了实现人的需求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而需求与产品之间是一种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关系,从人出发,表现于产品,作用于人,最终回归于一种对生活的表达。也就是说设计是创造人们希望拥有的生活“形式”。
①内因-压力,大量的工作使人疲惫,尤其是心理易陷入极端情绪。②外因-环境,如果长期在安静压抑的环境中,人的语言行为会变的呆板严肃。心理学上的霍桑效应表明,提高工作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的情绪,而非工作条件,同时情绪也具有传染性,美国社会学家富勒通过研究发现,当周围都是快乐人,自己也愿意成为快乐的人。认知常常影响人的情绪,而情绪总在无意识中积累,因此人需要被关怀,也需要关怀情绪。
当代心理学家将情绪系界定为一种复杂的身体与心理变化模式,其中包括生理、感觉、认知过程、外在的表达和特定的行为反应。关注情绪的双向影响,让用户在情绪中发现自己。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4]”。在设计师kayi chen设计名为“interrest-ing”的一系列办公用品中,产品不是被动接受用户不断变化的情绪需求,而是被动转为主动,主动给予用户情绪行为上的关心和回应。设计将通过产品表达,以人们无意识“靠近”作为情感关怀的切入点,视觉的刺激对人的认知产生积极影响。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长时间地坐着已然成为“普遍”现象,据统计,一个人每天处于“坐”的状态的时间早已超过了工作时间的55%。久坐对人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短期或长期的消极影响。比如:工作效率变低、压力变大、行动能力变弱等。
此设计是让人在靠近椅子的过程中,随着视觉角度的变化,从而产生认知变化,形成疑惑——猜想——豁然开朗的连续性情绪变化。针对的群体不只有使用者,还有座椅周围的路人,和他们进行积极的互动,让情绪在“靠近”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暗示,从而对使用者以及整个周边的环境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椅子作为产品表达关怀的情感媒介,人在靠近的过程中,椅子的形态也逐渐发生改变,以彩虹的颜色作为意义符号,对人进行心理暗示和视觉刺激,使人每次回到座位上都能有一个愉快的心情。
视觉情绪交互座椅
以往地设计强调一对一的功能性关系,追求精准地、非此即彼的设计关系,很容易对动态的需求做出机械化设计,而导致设计缺乏合理的考虑。在过度的规划中制约用户的行为,从而令用户在某些时刻处于一种缺乏的状态。而模糊的设计思维,恰恰弥补了功能性设计的不足,以模糊性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允许人的主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更加强调设计对象的主体地位,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人独特、多元、差异化的需求,洞察设计本质上的模糊性。通过对需求、产品、体验的重组和再构建,创造新理念和新观点,突破思维定式,获得认识和实践上的新突破。积极的发展人与物的关系,互相影响,互为归属。从事物发展中理解模糊性本质,探索设计的本质和核心价值,为设计注入新活力,探索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