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冰
国家一级编剧、教授。先后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委员,四川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理事,成都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成都音乐舞剧院副院长。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剧科和编导系。
现任教于四川电影电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舞蹈系。曾先后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台湾台南应用科技大学舞蹈系,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四川音乐学院舞蹈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四川传媒大学音乐舞蹈系,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编导系(系主任)。
播种浪漫 驰骋想象
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舞蹈创作更是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展开着一对浪漫的翅膀,让你飞越现实,驰骋想象,在亦真亦幻中产生种种幻象,美妙的舞蹈构思就是在种种幻象中逐渐孕育而成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奇思妙想,是浪漫的神往。它首先让你在头脑中去玩味舞蹈蕴含的无穷魅力,去享受它未出世之前带给你的种种欣喜,它更让你按耐不住创作的冲动,让美妙的构思一股脑儿倾情掀泄而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无意间在电视里看到了一对年青的聋哑人坐在湖边谈恋爱的生动画面。他俩用手语大胆地比划出对彼此的爱恋,电视画面的配音解说让人更加感到他们是那样的倾心,那样的甜蜜和浪漫。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聋哑人谈恋爱,手语是那样丰富有趣……顿时,一种新鲜的舞蹈语言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一一哑语舞蹈。之前很少有人把哑语作为舞蹈肢体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甚有人认为它只是一种哑剧形式),我却兴奋得好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哑语一一它是可以让你舞起来,美起来的啊!同时我被这对聋哑人乐观向上、朴实纯真的爱情感动了,我决定以他俩为原形,创作一个含哑语舞蹈的双人舞。我开始关注聋哑人的生活与工作,专程去残疾人学校学习哑语,和聋哑人交流,与他们“聊天”……不久之后,一个取名为“哑人的欢乐”的双人舞雏形,出现在吴晓邦先生举办的舞蹈创作研习班汇报晚会上,后经过不断地加工提炼,在四川省举办的舞蹈比赛中获创作一等奖。之后,北京残疾人艺术团的一对聋哑姐弟学习表演了这个舞蹈,他们又一举夺得了全国残疾人表演艺术比赛一等奖。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家应在司空见惯的基础上发现美来……”我将哑语变成舞蹈的尝试,或许是算得上第一个吃螃蟹的经历,试想当初如果缺少点敏锐,心中没有浪漫,电视里聋哑人谈恋爱的画面,一不留意就稍纵即逝了。生活中的美,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你捕捉到了,这美,就浪漫起来了……
手段是一座桥梁
构思新颖,手段巧妙,是我从事舞蹈创作毕生追求的目标。即使是这一次创作有了新意,手段也别致,下一次还得从零开始去苦苦找寻新的表现手段,不是吗?谁不是这样在跋涉中前行呢?光有想法,没有办法,就像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的困难。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家庭的电视屏幕还是黑白画面时,我就琢磨着要在我的舞剧里用一次“高科技”。这个舞剧是表现清代皇妃留恋过去的情人,为追求真正的幸福,被皇权迫害至瞎的爱情悲剧,取名《深官啼泪》。即使是剧,我也希望它重在抒情,洗练故事情节,便决定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段,这样可以帮助舞剧在跳跃的时空中压缩情节,扩展其表演手段,借用电影屏幕作为第二道幕布。舞台上的舞蹈和电影里的舞蹈根据情节有机地交替展开,有时舞台上的人物要跳进银幕画面里,有时银幕里的人物又跳到舞台上来。这不但使皇宫内外场景的时空转换有“蒙太奇”意味的洗练,人物的表演也倍增了表现空间。银幕内外的多时空处理是该剧的一大特色,表演也更显新颖别致。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四川贵州片区的演出中,就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1988年,《深官啼泪》入选中国舞剧观摩周赴北京演出,同样受到关注和好评,时为观摩周中售票率最高,且进行加演的一场舞剧。著名文艺评论家叶林先生撰文评论说:“在舞蹈场面中加上电影画面,自大歌舞《中国革命之歌》中就有了,但那只是一种背景式的穿插和合唱的形象性衬托,而这个《深宫啼泪》却大不相同,舞蹈主角有时从舞台上‘跳进电影中.有时又从电影中‘跳回舞台,电影画面成为舞剧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起着转换时空,变换环境的作用,让剧中人物不仅生活在舞台的环境中,而且又能生活在电影的环境里,大大地增强了实感,同时又解决了舞台上做不到的事情,突破了舞台条件的限制。在这部舞剧中,舞台与电影的结合相当自然,可谓别开生面。”
谈及舞蹈的手段,编舞技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作者头脑中的美妙构思要外化成可视的舞蹈形象时,如何编织肢体语言是一门大学问。研究肢体动作自身可舞可变的规律时,还要研究肢体语言风格取向的审美特征;研究肢体语言与时间的关系时,还要研究动作可视的时间节奏与舞者心理节奏的关系;研究肢体语言与空间的关系时,不但要学会充分地利用空间,而且还要学会在限制的空间中去开发,以及空间调度运用的必要性、合理性;研究肢体语言与力度的关系时,不但要研究力效的质感,还要研究“力”与“度”的关系,研究“力”与人的情感的关系。理清它们的关系的同时,还要学会将它们综合起来,组织成句、成段、成作品。
成功的作品,凝聚着作者别具匠心的艰辛探索,蕴含着新颖与别致的艺术处理。我们敬重那些每一次创作都从零开始,有着独道的表现手段,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精神,赞美那些总是给人带来耳目一新、别开生面之震撼的精美作品,它们让人在赏心悦目和心灵的启迪中过目不忘,留下的是榜样的力量。
真诚是艺术家的风骨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们在实践中都信奉着这一信条。在多年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从生活中发现舞蹈题材,除了需要敏锐、浪漫、睿智,更需要一种真诚。这种真诚是亦真、亦善、亦美。
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悟到“真诚”回归的魅力: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一土家族,又称“毕兹卡”。地处武陵山区,酉水流域(原在四川的东南方,一个名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现直辖重庆市)。历来环境极为艰苦,是史上兵家战乱之地,同时这方水土也造就了这个民族的纯朴和勤劳务实,他们把牛奉为菩萨就得以证明。土家山寨至今保留着许多“摆手堂”,是供奉牛王菩萨,纪念民族英雄八部大王先祖的祭祀祠堂。祭祀日必唱摆手歌,跳摆手舞,土家人称为“舍巴日”。摆手歌中描写的“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情景,就像汉族过大年一样的喜庆热闹。我们受邀来到了这个民风悠然的土家山寨,“奉命”为他们创作一台能反映土家族民俗民风的歌舞晚会。对这个民族,我是从神秘与陌生,逐渐转化为亲切与尊重的。我们的创作班子历时一年多,亲身融入到这个民族当中,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创作出了一部名为《摆手祭》的中型舞剧和一批声乐及小舞蹈剧目。《摆手祭》的内容就是沿袭着供奉牛王菩萨,纪念民族英雄八部大王的祭祀活动进行提炼加工推上舞台的。舞剧一开场的香灯舞、板凳龙舞的表演迎来牛王菩萨,紧接着在老巫司的指挥下,摆手女迎来八部大王的面具舞,武士的铜铃舞,摆手女的祭祀舞……最后观众席上还走来手捧长长的“西兰卡普”织锦的祭拜队伍,台下台上共同庆祝“舍巴日”。这仿佛既是一台剧场表演,又是一场民俗活动,既热情而又肃穆,演出在人们的神圣祭拜中推至高潮。这方水土,过去少有人对他们的民族文化进行宣传,我们的作品让土家族的文化艺术得以弘扬发展,广大群众在艺术上也得到极大的享受,而且充满了自豪感:原来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搬上舞台是这么美丽、生动!在庆祝自治州建州十周年的演出中,国家民委和当地的各级领导也对这个剧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94年,我们的整个演出队伍浩浩荡荡地从四川的东南角一一酉阳,辗转五天五夜开赴到川西北藏区康定城的跑馬山下,参加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出,《摆手祭》同样也受到当地广大观众喜爱,在艺术节中被授予了“特别奖”殊荣。
回顾这次创作的经历,我们确实是带着了一份尊重与真诚的心,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我们怀着真诚地心,艺术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宏扬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这既是升华,也是回归。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所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欢迎,这个民族接纳了我们的创作。在创作舞剧期间,我还受命为当地整理编排了广场摆手舞,该舞蹈仍传承至今。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酉阳地区常开展广场摆手舞比赛,群众参与的热情极高。没有功利目的的驱使,只有着一份真诚和执着,那就是尽最大努力为这个民族做一次有意义的艺术创作。在人生的艺术旅途中,这难道不是一次值得珍惜的回眸么?
艺海无涯,境界无垠。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种浪漫、开掘手段、真诚奉献,我们的艺术人生就会享受到辛勤播种后喜得收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