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翀燕
幼儿园主题活动主要包括课程活动、区域活动和环境创设三个方面,三者相互渗透、相互映衬。在主题活动的生成与实施中,合适的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资源的最终锁定源自对京杭大运河中众多资源的细致梳理与深度审视。
一、利用适合幼儿园的资源
我园枕着源远流长的京杭大运河,这条母亲河给八坼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作为八坼唯一的一座幼儿园,如何以运河为切入点,让八坼幼儿了解运河,了解伴着运河发展的八坼,加深对家乡的热爱,成为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面对运河所拥有的庞杂资源,我们该如何选取适合幼儿园的资源?
只有能被幼儿园开发利用的资源才是幼儿园资源。所以选取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现实需要,利于幼儿长远发展。
梳理资源后,我们该如何寻找孩子喜欢的资源?
面对运河资源,孩子参与就是活动前进的内驱力。教师只有从孩子喜欢的问题进行探究,才能让孩子有兴趣去了解运河上的船以及和船相关的人、事、物等。
二、资源在主题活动中的运用
主题活动是从孩子身边的运河资源入手,用孩子感兴趣的内容架构生活化、整体性、活动性的课程活动、环境布置和区域活动。
(一)运河资源在课程活动开发中的有效运用
课程活动的开发与运用,需要教师殚精竭虑地思考和兢兢业业地实践。课程开发从审议入手。园部审议让年级组教师结合季节、资源、幼儿经验等确定主题。组内审议让教师结合幼儿经验和资源丰富主题内容。班级审议鼓励幼儿参与课程,让幼儿“动”起来。
为了架构“活”课程,各班以投票和调查表方式选择感兴趣的资源。这让教师有更多课程开发的机会,他们会慢慢抓住课程思想,懂得让课程“活”起来。在以运河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活动中,建构有幼儿参与的有生命力的“活”课程、“动”课程。
(二)运河资源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多感官参与的具有趣味性和愉悦性的活动形式。
在“运河上的船”主題活动中,我们以主题为依托,鼓励幼儿自主活动,体验主题背景下情境式区域活动带来的感受,增强幼儿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幼儿模拟生活场景的经验。
活动中,孩子的制作活动没有止于教学,而是拓展到了区域,并在区域间融合,让游戏“活”起来。首先,教学活动中未完成的孩子可在区域内继续。这让孩子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也提醒教师关注幼儿全体。其次,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孩子实践验证……看似单一的制作活动,一旦引发相关区域活动后,便对幼儿的智能发展提供契机。教师要注意识别幼儿各项智能,帮助幼儿开发多元智能并逐渐让幼儿了解自己的智能。
区域活动虽以主题活动为背景,但当有新问题时,预设和生成便会融合。当教室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时,我们会让孩子体验不同地点的区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加不同的活动经历。运河资源在区域活动中的运用,不仅让幼儿的活动质量有所提高,经验有所发展,而且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教育实践与指导能力也有所提升。
(三)运河资源在环境创设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环境是幼儿与活动的互动,是主题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如何利用运河资源呢?
环境创设应具有主题性。当课程追随孩子视角时,问题和兴趣成就了主题墙,他们探究的内容、过程、结果等跃然纸上。除了主题墙,运河资源在软环境中也展示了优势:作品悬挂在室内、放在置物架上……这让教室的空间充满了运河的气息。
这在主题环境中有所体现,在区域环境中也有彰显。
第一,当区域中需要投放材料时,教师要介绍即将投放的材料。介绍之后,孩子才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如何尝试新材料。操作时,教师要记录幼儿对该材料的操作情况,进行分析反馈,以便该材料在下次活动中更好地使用。
第二,教师应控制投放数量和间隔。量多了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哪一样都想玩,哪一样都玩不好;如果没完全熟悉新材料就继续投放材料,会导致幼儿对两种材料都玩得不精不透。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孩子都会因为没有深入玩而丧失对材料开发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对材料进行融合使用。一物多用、以物代物在活动中有更重要的实践意义。不仅减轻了教师制作材料的压力,而且孩子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将收集的资源带到想去的任何一个区,开展他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其关键性经验和技能经验都会得到提高。
三、主题活动让师幼共同成长
运河资源在主题活动中的运用是指在主题活动中,以运河资源为媒介,以幼儿的视角为起点,追随幼儿兴趣,从环境、课程活动、区域活动三个方面开发孩子喜欢的、能动起来的活动。让孩子在“自由、自主、愉悦” 的氛围中探索成长。
幼儿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学习变得有意义,交流变得积极主动,合作变得默契协调。通过验证猜想、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本位发展得到重视,不仅增加了幼儿对运河文化的了解,还触发了孩子热爱自己家乡、爱祖国的深刻情感,提升了幼儿的关键性经验。
教师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学习研究、课程实施、区域实践、环境创设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各项活动,教师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成长意识有所增强。
主题活动离不开教师识别资源是否有价值的慧眼,离不开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究和成长的态度,离不开课程、区域、环境相互渗透、相互生成、相互拓展。教师只要和孩子心意相通,就会走进童心的世界,为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