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萍
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现如今,教师在长久的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原有的“惯性思维”开展教学。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努力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最终使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升。本文从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創新教学的策略等三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论述。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
现今的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社会竞争对人们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家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创新这一重要因素。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是影响人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未来。在小学阶段,学生并没有受到传统固定思维的影响,在思维能力上可以说是有极强的灵活性以及活跃度的,因此在所有的教学阶段中,小学阶段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而数学作为一门对逻辑性与思维能力都要求较高的理科类学科,更是在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思维的桎梏,对学生进行更为多样化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现存问题
在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笔者认为最为本质的问题便是,学生自身对于学科兴趣的低下。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模式的枯燥。学生在这样的年纪里,对于学习可以说是跟随兴趣走,而小学数学的知识以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是所无法理解的,然而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大多依靠单一的语言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没有强大定力的学生出现不情愿的精神状态,降低课堂的效率。二是课堂氛围的僵化。由于教师长久以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较为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学思维的固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努力的最终目标是成绩,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成绩而服务的。在这样的教学思维下,学生逐渐认为学习就等于成绩,而不能够沉下心来感受学科本身的魅力以及它所拥有的趣味性。当学生接受了这样固化的思维,那么离创新思维火苗的熄灭就不远了。
在课堂中,多种的教学因素互相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最终固化的教学模式熄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苗,导致创新思维不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夯实基础知识
创新思维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而不是毫无根源的天马行空。因此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时,教师应注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能够对于基础的数学知识有更为牢固的记忆。在唯物主义论中,思维是依靠实际事物而存在的,创新性思维自然是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来作为保证的。因此,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之一,便是保证学生的基础学习,从而为创新思维的生成与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质疑
在进行数学这样一门理科类学科的教学时,教师不能忽视的便是“疑问”对于知识学习的强大作用。牛顿在有了关于苹果的疑惑后,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因为身体在浴缸中的沉浮而发现了浮力。可以说,当人们对于现有的现象或是知识点有了一定的质疑时,就说明他们是经过思考的,尤其是对于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先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预习,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最后经过教师的讲解后,对知识点进行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当经过了这样一个个的循环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可以说是极为牢固了,数学思维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培养与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根据现有的知识去展开联想。这是创新性思维形成的一大基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完成知识讲解后,让学生对生活中以及自己所看见的事物进行联想。例如,在图形类的知识点学习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图形进行归类。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事物进行联想思考,说出自己生活中见到的一些图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记忆,还能够培养联想能力。
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越来越受关注。然而在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天性受到压抑,他们的个性难以释放,思维逐渐被同化。可以说,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是没有任何个性发展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在以更为新型的教学策略来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活化他们的思想,彰显学生的个性,从而有利于其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在小学阶段,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从多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乐于学习,最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拥有更为灵活的思维模式,从而培养出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