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琳娜,邢丽荣*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科学技术引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伴随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何围绕产业发展特点,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当前强农富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西洋参作为一种高回报的经济作物,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非常显著。本文从国内外涉及农业生产效率与影响因素入手,梳理西洋参生产效率相关的文献,总结了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为西洋参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农业生产效率研究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内,农业各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国内外学者早期对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多侧重于单要素生产效率,由于其能够较为简单的被使用者来衡量单要素的单位产出能力,因此一直被沿用至今。如有学者研究了生产资料中的化肥投入量的变化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1],而较高的农业机械普及和使用情况也对生产效率产生正向积极影响[2],对于其他常见的环境性因素,如教育、政策、就业、保险等因素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农业生产效率关注的内容,如:Asadullah M N,Rahman S(2009)分析了教育在孟加拉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得出家庭教育大大减少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现象[3]。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发现,除了教育因素的正向影响外,政策因素也具有积极作用,如Suresh,A(2015)对印度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效率(TE)分析发现,通过调整扶持政策条件,可以提高估算地区生产效率水平[4]。但是,在金融扶持方面,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作用,但作用不明显,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5~6]。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水平总体发展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成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7],而且,对于农村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态效率的提高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8~9]。因此,学者普遍认为农业技术进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且还利于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实现[10]。
学者们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做了深入的研究,郝平(2016)通过中国知网以“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为关键字,检索到各类期刊及硕博士论文总共2399篇(截止到2016年4月),并将研究文献分类制作了年度分布图[11]。国外学者Shanmugam K R,Venkataramani A S(2006)认为环境因素是影响印度各地区效率的决定因素,而印度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总体表现较低[12]。不仅客观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也会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13]。Yang J,Wang H,Jin S,et al(2016)研究发现地方非农就业和移民对农村家庭作物生产技术效率产生正向的影响[14]。个别研究结果表明,在规模回报可变的假设下,分配效率低下有时会导致总体效率低下,而技术效率低下则成为规模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15]。
概括起来,科技投入[16]、技术培训[17]、种植规模与市场导向[18]、人力资本[19]等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学者Nur Abdi(2009)认为,较高的农业研究开支、良好治理对农业技术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16]。李兆亮、罗小锋、薛龙飞等(2017)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即农业科研投资对我国东北和西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最显著[20]。随着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多,农业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土地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17],并且对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率同样具有正向影响[21]。不仅如此,通过技术培训还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2],显著提高农户经营收入水平[23]。
学者发现种植规模、机械费用、出售价格对生产效率有正向影响,如强艳玉(2018)[18]。闫岩、栾敬东、宋浩楠等(2019)对安徽省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算,验证了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生产效率有显著作用[24],除播种面积外,在周曙东和张冬(2019)看来,种植年数、科技示范户、农业技术培训、商品化率对花生种植户生产效率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5]。近几年,农产品销售市场趋于成熟,市场导向可以提高农户市场认知度,对农户生产效率产生显著作用,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26]。
在人力资本方面,由于日益严重的农村老龄化问题,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影响了新型农业技术及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19]。所以,学者们一般认为农村劳动力会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24],并且劳动力素质成为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20]。但是,另外一些学者并不同意以上观点,认为农村老龄化问题不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消极影响[27~28]。例如,有研究表明劳动力的年龄因素尚未对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29]。
在世界范围内,西洋参与人参类似,都属于同科植物,广义上讲西洋参属于人参的一种,且在全球参类贸易中,人参和西洋参均作为“参类”产品使用,因此贸易统计中也难以将二者区分清楚[30]。因此,在文献查询中,对西洋参和人参两种文献进行收集。
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人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参国际市场竞争力[30~32]、药用价值[33~34]、西洋参加工品[35~36]等方面,或者是专注于产业链条或某个环节的定性研究,如吴德成和宿尔云(1991)认为人参经营规模过小,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而全面、盲目、过早地过度扩大经营规模,也会导致经济的逆向运转问题[37]。而专门针对西洋参生产效率的研究文献较少,说明该角度研究不足。
有学者(Knox,J B,1999)对野生和栽培的北美人参的种植历史、地理和经济价值进行综合描述,对野生模拟、森林种植和野生参之间的差异因素进行了解释,并对国内外人参市场进行了概述[38]。而另一些学者从人参生长方法及外部影响因素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如Bass,J I(2013)研究回顾了美国现有的人参生产方法,并评估了农业推广代理商对人参生产知识的现状,利用田纳西州的75名县推广人员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当一部分县工作人员对人参的生产和森林利用知识很少甚至没有[39]。Chandler J L,McGraw J B(2015)测量野生西洋参存活率、相对生长率、种子生产率和新苗出现情况。利用实证研究方法,确定不同强度的木材采伐对野生花旗参的生存、生长和繁殖产生的影响[40]。还有学者通过人参的生产体系研究,对人参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Ortiz,A A(2018)对美国东南部地区人参的三种生产体系进行研究,评估人参生产的经济效益[41]。总体来看,经济学角度的定量分析和构建模型的实证研究不足[42],国内对人参生产效率进行研究的文献更少,仅查到一篇文献和一部专著,如王军、霍灵光、张越杰(2008)撰写的《中国人参生产效率研究——基于HMB指数的评价》[43];王军(2011)在《人参产业经济研究》一书中,建立经济模型对吉林省人参生产效率深入的分析研究[44]。至于西洋参生产效率的研究未见报道。
西洋参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名贵药材和经济作物,在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西洋参种植特点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种植,只能向特色农业的集约化方向发展,而提高西洋参的生产效率,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学者对农业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早且较为成熟。而对于特色农业的经济作物,有一定的研究,但明显不足。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虽然经济作物种类及属性不同,但种植农户的生产效率却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即种植生产效率普遍较低,且不同种植户生产效率差异较大,说明目前要想保持现有产出水平,各类资源并未实现最优配置,因此需要对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率做进一步的研究。即针对不同的经济作物,根据其生长特性,通过实证研究,对其生产效率水平做出评价,再利用不同投入要素及假设相关因素,研究提高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建议。这对于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同时,还丰富了影响特色农业影响因素种类。对于破解农村“三农”问题,开创了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最后,也为后来学者研究特色农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