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及其碑刻考述*

2020-12-01 20:16:05
文化遗产 2020年3期
关键词:清乾隆碑记山门

程 峰

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创建年代不详,但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嘉庆十九年(1814)以及清同治三年(1864)曾数次重修。朝阳寺舞楼,在清乾隆三十九年重修时的布局为面阔三间,而清嘉庆十九年则“重修建造舞楼上下十间”。现存朝阳寺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下层为通道。上层的明间以及两次间形成戏台,用以演戏;两稍间以木质槅断分成东西耳房,用以扮戏之需。为典型的山门式舞楼,乃清嘉庆十九年“重修建造”的遗构。现存的戏曲碑刻则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朝阳寺舞楼的基本形制和格局。

一、朝阳寺概况

沁阳常河村位于沁阳市西北的太行山中,海拔760米,现有人口170余人,与山西晋城市泽州县石盆河村山水毗邻,属沁阳市常平乡所辖,为常平乡九渡村的一个自然村。关于朝阳寺,无论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怀庆府志》、清道光五年(1825)《河内县志》,还是1993年《沁阳市志》、2006年《焦作市文物志》等文献均未记载,或缘于规模有限而未予记录,或缘于深居太行山中而鲜有人知。最早介绍常河村朝阳寺的则是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焦作市“工作动态”的一则通讯报道:“沁阳发现一古代寺庙遗址”,作者为张红军,时间是2009年04月03日:

日前,沁阳市文物普查人员在该市常平乡常河村东南发现一古代寺庙遗址——朝阳寺。该寺坐北面南,四面环山。主体建筑有戏楼(山门、舞楼)、拜殿、大殿和耳房。大殿原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上下两层,砖石墙体,硬山,灰板瓦饰顶。大殿东西两侧原各有耳房一间,“文革”期间被毁,后在大殿东西两侧各扩一间,将大殿改为现在的面阔五间。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石质明柱,硬山,灰板瓦饰顶。拜殿东山墙内壁镶大明崇祯三年“重修碑记”、崇祯五年“三教碑记”、乾隆三十九年“重修碑记”等碑刻三通。拜殿西侧北檐下悬挂明万历年间铁钟一口。戏楼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上下两层,底层南开拱券门,砖筑墙体,硬山,灰板瓦饰顶。该寺始建年代不详,但从崇祯三年重修碑记“重修后殿金粧佛像复建拜殿三门完工”和乾隆三十九年重修碑记“重修舞楼碑记”等记载可知,现存建筑为明代和清代重修和复建。此外,从乾隆三十九年重修碑记记载还可知道,现在的常河村原名为“常家河村”。

朝阳寺及其重修碑记的发现,对研究豫西北明、清时期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1)张红军 :《沁阳发现一古代寺庙遗址》,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网,http://www.haww.gov.cn/zt/3pucha/www.haww.gov.cn/html/20090403/137822.html,访问日期:2010年05月26日。

2013年出版的《焦作市宗教古迹概览》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常河朝阳寺位于沁阳市常平乡常河村。现存大殿、拜殿和戏楼。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顶,明间开门,次、稍间开窗,砖石墙体,创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代重修。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石质明柱。殿内东侧有明崇祯三年(1630)、明崇祯五年(1632)、乾隆三十九年(1774)、“万善同归”碑4通。其西侧檐下悬挂明万历年铁钟1个。前为戏楼,面阔五间,南开拱券门,上下两层,硬山,灰瓦顶,上层木质明柱,前墙两侧设八棱砖砌窗,砖铺地面。(2)邢心田等 :《焦作市宗教古迹概览》,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177-178页。

据实地调查,朝阳寺坐北面南,四面环山,位于常河村东南的一座自然山坡之上,北高南低,因而朝阳寺利用自然山体坡度呈现二级台地分布。朝阳寺最南端的建筑为山门舞楼,处于第一级台地,而拜殿与大殿则位居第二级台地,第一、二台地中间设有九级台级以便上下。

朝阳寺坐北面南,南北长22.3米,东西宽14.6米,面积约326平方米;自南至北,现有山门舞楼、拜殿与大殿。朝阳寺外东南角原有马王庙三间,山门舞楼东山墙外原有山神庙一间。目前的马王庙、山神庙为近年新修。此外,尚存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铸造铁钟一口,以及明崇祯三年(1630)《重修后殿金粧佛像复建拜殿三门功完立碑》、明崇祯五年(1632)《金粧三教碑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舞楼碑记》、清同治三年(1864)《万善同归》、2009年《三教碑记》、2014年《复修碑记》等碑刻。

据现有碑刻记载以及脊枋题记,我们还可以大致推测朝阳寺的重修过程。

朝阳寺创建之后或创建之时,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铸造铁钟一口以悬挂佛前。明崇祯三年(1630),“重修后殿、金粧佛像”,又“复建拜殿、三门”(3)明崇祯三年(1630)《重修后殿金粧佛像复建拜殿三门功完立碑》,现镶嵌于常河村朝阳寺拜殿内东山墙。,明崇祯五年(1632)三月,鉴于“流寇过到此境,诚恐伤损庄宅人口”,村民刘进忠遂于“佛祖面前焚香祝许保佑庄宅人口平安”,并于五月,“创塑老君、圣人二尊,站神四尊”,“三教完满一新”;(4)明崇祯五年(1632)《金粧三教碑记》,现镶嵌于常河村朝阳寺拜殿内东山墙。清乾隆三十九年,重修舞楼三间,又重修山神祠(5)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舞楼碑记》,现镶嵌于常河村朝阳寺拜殿内东山墙。,并在寺外东南角修马王庙;清嘉庆十九年“重修建造舞楼上下十间”(6)舞楼脊枋文字。;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拜殿伍楹”(7)拜殿脊枋文字。,同时重修东西两殿及山神庙;清同治三年“重修三教堂、拜殿五间,重修舞楼按廊十间”(8)清同治十年(1871)《万善同归》,现立于常河村朝阳寺拜殿内。。此后,乃至民国年间,朝阳寺是否得以重修,由于缺乏资料佐证不得而知。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重修舞楼;1967年重修正殿,起楼;2009年3月整修庙宇,塑三教老祖瓷像(9)2009年《三教碑记》,现镶嵌于常河村朝阳寺拜殿内东山墙。;2014年修复拜殿(10)2014年《复修碑记》,现镶嵌于常河村朝阳寺拜殿内东山墙。。

朝阳寺大殿居于寺院最北端,面阔三间7.87米,进深一间3.5米,垒石成房,硬山建筑、灰色板瓦覆顶,正脊为灰色脊筒联成,垂脊为板瓦垒就,石板封檐。上下两层结构。大殿一层高2.48米,一层地面至房沿石板高4.46米。大殿东西两侧各有耳房一间,面阔3米,进深3.5米。西侧耳房前(紧靠西墙体)有15级条石台阶通往二层。大殿以及东西两侧耳房现代建筑风格明显,应为近年修复的痕迹。据调查,大殿原为单层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正脊为脊筒,正中有宝珠脊饰,两端有鸱吻。殿内原有佛像一尊,体型硕大,两侧为菩萨塑像。大殿东西各有耳房一间,内有木雕佛像,高有1米多。早年毁坏,均已不存。

拜殿位居大殿之南,相距2.82米,与大殿处于同一水平,位居第二台地。拜殿面阔五间13.2米,进深一间4.35米,殿高4.2米。四椽五架梁结构,硬山顶,灰色板瓦覆顶,正脊由灰色脊筒联成,垂脊由灰色板瓦扣合。东西山墙均由石块砌就。地面由石块、石条铺就或自然山体凿成。南北两侧(前后)8根檐柱均为抹角八棱石柱,素面无纹饰。南侧明间两檐柱高2.65米。柱础高0.35米,分上下两层,上为长方形、四角雕成三根竹子形状、四面雕为花卉图案,下为方形铺巾。其他檐柱高2.70米,铺巾柱础,高0.30米,且北边4根檐柱均为上下两截相接。据说,此四根石柱乃大殿原有石柱,大殿拆毁后,石柱用于拜殿。石柱高度不同,故而4根檐柱乃上下两截相接。若如此,应为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拜殿之事。拜殿的平板枋、大额枋均素面无饰。梁头截面直断无饰,直接置于石柱之上。拜殿,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如明崇祯三年(1630)重修拜殿,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拜殿,2014年也曾修复拜殿,但现存拜殿脊枋文字为“旹大清道光八年岁次戊子季秋之吉重修拜殿五楹,宜用吉时上花梁自□之后,永保閤社……”,由此可知,现存拜殿整体应为清道光八年(1828)重修之遗构,但灰色板瓦覆顶、正脊由灰色脊筒联成、垂脊由灰色板瓦扣合,则应为近年重修的痕迹。

拜殿之南为山门(舞楼),两者相距4.05米,且拜殿地面高于山门地面约1.30米,设踏跺以便上下。

总而言之,作为位居太行深处的常河村朝阳寺坐北面南,现有山门舞楼、拜殿以及大殿,保存较为完好。虽名义上是佛教寺院,但实际上供奉着儒释道诸神,一为儒释道三教混一的产物,二为太行山村经济实力有限、无力分别建造寺院道观的结果。

二、朝阳寺舞楼

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不知创建于何时,但据现存碑刻可知,朝阳寺舞楼最早重修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1)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舞楼碑记》,现镶嵌于常河村朝阳寺拜殿内东山墙。。此次重修前的舞楼乃是“年深日久,风雨损坏”。而清嘉庆十九年乃“重修建造舞楼上下十间”。目前舞楼现存脊枋墨书题记明确记载:

旹龙飞皇清嘉庆十九年……廿一日戊申二十八□辰时上苍(?)梁怀郡河邑□乡利上二图前三里□君□常家河朝阳寺前重修建造舞楼上下十间,掌神会首刘□□、刘□□、李□□、刘□□;泥木石匠:……自立之后,……旺、吉祥如意、万事亨通、大吉大利。谨志

至1964年重修舞楼,应当是局部维修,舞楼整体架构未变,只是给予了修缮,体现在屋顶的板瓦、脊筒之上。

朝阳寺舞楼坐南面北,位于拜殿之南,正对大殿、拜殿。居于第一台地。舞楼北2米处即为自然山体,凿石成台阶7级,另有红石条台阶2条,共计9条台阶,拾级通向拜殿。

舞楼面阔五间,上下两层,四椽五架梁硬山式结构,灰色板瓦覆顶,砖、木、石材质。因位处深山,石材资源丰富,故垒石成房,舞楼东、西、南墙均由青石块砌成,墙里面以黄泥抹平;北墙内砌以青石块、外包以青砖;木质椽、梁,相对细小。目前,朝阳寺舞楼面阔五间、上下两层的布局应为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建造”的遗构。

舞楼通面阔14.60米(含东西山墙),通进深6.00米;舞楼上层明间3.30米,次间2.60米,稍间2.40米。舞楼上层明间及两次间为戏台,为演出场所。而两稍间则为耳房,用以扮戏之需。

舞楼上层高4.30米,台口高2.60米,台前沿原有木质栏板,现缺失,目前置简易栏板。楼板原仅为木质楼板,现木质楼板上又铺以青砖,估计改作教室时所为。楼板前沿,明间以长条方木剪边,两次间以砂石质石条剪边。两檐柱为木质圆柱,高2.64米。舞楼明间及次间檐下设荷花墩。舞楼的平板枋(方木)、大额枋均素面无饰。梁头直断无饰,直接置于石柱之上。原有雀替,现已丢失,仅留有榫口。次间与稍间的梁头置于砖跺之上。砖跺上端有雕砖墀头。舞楼东西两山墙上端亦有雕砖墀头。这些墀头在“破四旧”时,村民出于保护的目的用白灰泥涂抹遮盖,目前仍处于涂抹状态。

舞楼上层明间距离南墙1.20米处原有木质槅扇,以分前后台;次间、稍间之间梁架下方亦有木质槅扇,以使两稍间成为耳房(扮戏房),西次间、稍间之间的木质槅扇尚存,东次间、稍间之间的木质槅扇因改造为教室而拆除无存。东西两稍间南墙各有外为六角、内为长方形的0.79米×0.77米的六角窗户一个,北墙各有高1.19米、宽0.92米的方形木格窗。

舞楼下层高2.7米,地面为自然山体,略显高低不平,目前分割为单体五间。面北:明间设门洞一道,出门沿台阶登上拜殿。东西两次间设方形木格窗,两稍间设各门一道。面南:明间设高2.6米、宽1.55米石质拱券山门一道,门楣上有“朝阳寺”三字。门墩简朴,长方形,高0.64米。由地面需沿4级台阶才能登临山门。

舞楼西次间前置石桥,一端搭于戏台,一端搭于拜殿前的自然山体,以便上下。

朝阳寺舞楼是山门(式)舞楼或山门(式)戏楼。“山门舞楼始于明而普建于清,是明清戏台改革的产物,也是我国神庙剧场成熟的标志。它底层通行,上层演戏,舞台的山墙之外还附建二层戏房,上层作化装间,下层为艺人的伙房及临时休息处”。(12)冯俊杰 :《略论明清时期的神庙山门舞楼》 ,《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朝阳寺舞楼符合山门舞楼的要求,上下两层,上层演戏,下层通行,只不过是舞楼上层的两稍间为扮戏房。这种布局适应了戏曲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地戏曲文化发展的标志。

一般而言,民间神庙筹建的同时亦要考虑戏楼的构建,因为,“无戏楼则庙貌不称,无戏楼则观瞻不雅”(13)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玉皇庙碑记》,现藏于山西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玉皇庙。,故“舞楼之作,不□通都大邑为□□,穷乡僻壤亦常有之”。(14)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关帝庙舞楼碑记》,现藏于河南洛宁县城关镇关帝庙。“各处城乡庙宇,多有戏楼”(15)(清)余治 :《得一录》卷十一《翼化堂条约》,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不过,这里的“庙貌”“庙宇”,总体而言是属于道教范畴,佛教寺院一般是不修建舞楼或戏楼的。“一般而言,正统坛庙、高级别的道教宫观、大多数佛教寺院以及各级文庙均不建戏台”。(16)曹飞、颜伟 :《中国神庙剧场史》,太原:三晋出版社2016年,第2页。因而,常家河村的朝阳寺理论上讲是不应当有舞楼或是戏楼的存在。但自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以来,伴随着三教合一的日益深入,民间纷纷创建三教堂,供奉儒释道诸神,所以,神庙也不仅仅局限于道教范畴,寺院创建舞楼也成为一种可能或需要。“佛教寺院戏台属于中国神庙剧场之一,起初神庙剧场演戏的主要作用就是敬神,其宗教性、习俗性非常突出。佛教寺院虽有自身的教义教规,但普通民众作为佛教的信徒也会保留自身的信仰习俗,以演剧的形式祭祀佛祖”。(17)张丹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中华戏曲》(第57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第74-88页。具体到常家河村朝阳寺而言,朝阳寺本身就是“三教庙宇”,而早在明崇祯五年(1632)村民刘进忠遂于“佛祖面前焚香祝许保佑庄宅人口平安”,并于五月,“创塑老君、圣人二尊,站神四尊”,“三教完满一新”。清乾隆三十九年,不仅重修舞楼三间,而且又重修山神祠。清同治三年《万善同归》则明确记载“释者,是护命菩萨转梵王宫……道者,混沌初分,开立天地,是开元菩萨转李老君……儒者,是如同菩萨转孔夫子……”,故而,“重修三教堂、拜殿五间,重修舞楼、按廊十间”。碑文所载的“开元菩萨转李老君”“如同菩萨转孔夫子”是牵强附会、缺乏道理的,但,这只是反映当地居民的一种朴素看法。由此可知,朝阳寺并非仅仅是佛教寺院,而是供奉有“老君、圣人二尊,站神四尊”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故而,朝阳寺创建舞楼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三、朝阳寺戏曲碑刻

常河村朝阳寺现存碑刻有6通。其中,明代碑刻2通,清代碑刻2通以及当代碑刻2通,而属于戏曲碑刻则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重修舞楼碑记》以及清同治三年(1864)《万善同归》。

(一)清乾隆三十九年《重修舞楼碑记》

该碑圆首,青石质,高102厘米,宽46厘米,碑额“重修碑记”,两侧饰以龙虎图案。碑题为“重修舞楼碑记”。现镶嵌于拜殿内东山墙体中。碑文曰:

重修舞楼碑记/

怀庆府河内县常家河村居住刘信祖,有佛前舞楼三间,年深日久,/风雨损坏,掌神刘喜青、李得臣、刘喜俊、刘喜成普化善士、外姓各出资/财,刘户钱粮包总,又有山神祠重修内外乙新,舞楼重修乙新,工满钱/成,万善同归,永为记耳。/

总领人:刘得怀、刘得京、刘得宝/刘喜重、刘喜法/……(施财姓氏以及重修花费暂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吉立/

清乾隆三十九年《重修舞楼碑记》记述了朝阳寺重修舞楼的过程。该碑记载怀庆府河内县常家河村“有佛前舞楼三间,年深日久,风雨损坏”,掌神刘喜青、李得臣、刘喜俊、刘喜成普化善士、外姓各出资财,“舞楼重修乙新”。由碑文可知,“佛前舞楼”“年深日久,风雨损坏”,虽然并没明确舞楼创建的时代,但“年深日久”的表述,则说明舞楼已经存在有相当一段时间了。而清乾隆三十九年时的舞楼,从形制来看,则是“舞楼三间”,说明当时还没有耳房的创建。关于中国古代舞楼的基本形制,车文明先生指出:“中国神庙戏台在金元时,基本是面阔、进深各一间的建筑……入明以后,戏台面积增大,开口一般为三间”。(18)车文明 :《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北京: 中华书局2011年,第261页。冯俊杰先生同样强调,明代神庙剧场发展的特点之一是:

剧场的演进趋势偏重于实用,越来越重视后台、戏房的构建,而不止讲究整体造型的雄奇和美观。戏台平面普遍由正方形改作长方形,开间由单间转为三间或五间,有些还附建耳房或后房专作化妆间,加砌八字短墙用作音壁,巧设土法“音池”或“音箱”,出现了一些配套设施。(19)冯俊杰 :《山西神庙剧场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52页。

清乾隆三十九年重修朝阳寺时,其舞楼仍是三间,一方面是神庙剧场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可能是深居太行山中,或因经济实力的局限,或因思想意识的影响,朝阳寺还没有附建耳房(戏房)。直到清嘉庆十九年(1814),常家河村重修朝阳寺舞楼——“重修建造舞楼上下十间”,明间、两次间形成戏台,而两稍间以槅断形式辟出两耳房,从而确定了清代标准型山门舞楼的格局,也确定了当前舞楼的格局:一是山门舞楼,二是东西耳房的出现。

(二)清同治三年(1864)《万善同归》

清同治三年《万善同归》碑,圆首,砂石质,高148厘米,宽57厘米,厚18厘米,碑额“万善同归”,两侧饰以云龙图案。无碑题,落款为“旹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四月孟□”。碑文曰:

盖悉(查?)释者是护命菩萨转梵王宫,出与西域天竺国,生与周穆王壬寅廿四年四月初八日,降容端行生劳病死苦以流下□□真经,劝化众生。释迦文佛太极□咸□。/道者,混沌初分,开立天地,是开元菩萨转李老君,出临宝、陕州、楚国,周定王丙辰二年二月十五日,始生立五行,分太极,定乾坤,志世安民,然登古佛□□□□咸□。/儒者是如同菩萨转孔夫子,出与山东曲阜□□□鲁国,生与周灵王庚戌廿一年十一月初四日,始生端行,仁义礼智信,同流列国,□天下愚人□踏古佛咸□。/夫因邨中掌神同出虔诚,修造庙寓,合村捐□□攻摇会得钱六十余串,重修三教堂、拜殿五间,重瓦舞楼、按廊十间,匠工砖瓦木石一切化费钱一百一十二千文;/

……(捐资善士名录及捐资数额暂略)

道光八年九月住工因念村小力微,贫富不一,暂前停缓,一隔十有余年,岁遭□荒旱,纔然定矩,烟尘乱起,世变忐忑。元年六月廿一日蝗虫遍地而来,秋禾全食未吊,/龙、马王两殿风雨损坏,神像倒塌,实再难逭,兹念先人去世,各有后嗣,合邨捐□□修东西两殿,完山神庙,换稍地、山门一阖,墁过道,垒四口,匠人工钱砖灰一切化费钱一十五/千四百文……/

……(捐资善士名录及捐资数额暂略)

旹同治三年岁次甲子四月孟□沐浴节立石题名,埜人刘光明等、勒石人刘文可镌刻千载不朽、立石

清同治三年《万善同归》首先论及释者为护命菩萨所转、开元菩萨转李老君、如同菩萨转孔夫子等,道教、儒教均与佛教有关,均出自于佛教。这种观点无论真实、无论对错,但反映古代乡民的朴素看法,实际上是为三教合一在理论上的阐释,在乡民社会有一定的市场。

不过,随即记述了村中掌神“同出虔诚,修造庙宇”“重修三教堂、拜殿五间,重瓦舞楼、按廊十间”的事实。朝阳寺舞楼原为三间,清嘉庆十九年“重修建造舞楼上下十间”,而至清同治三年又予以“重瓦”。该碑其后又追记了清道光八年(1828)因念村小力微,贫富不一,暂缓停修庙宇,“一隔十有余年”。先是“岁遭□荒旱”,清同治元年(1862)又遭蝗灾,“秋禾全食未吊”,无奈“龙、马王两殿风雨损坏,神像倒塌,实再难逭”,于是,合村捐资,“修东西两殿,完山神庙,换稍地、山门一阖,墁过道,垒四口”等。

从该碑文可知,清同治三年重修朝阳寺,其中“重瓦舞楼”,应该是给予修缮,只是“重瓦”舞楼的板瓦而已。

沁阳常河村朝阳寺舞楼,创建时间不详,重修于清乾隆三十九年、清嘉庆十九年、清同治三年,1964年又得以修缮。为山门式舞楼,是明清戏台改革的产物,是神庙剧场娱神娱人的体现,也是当地戏曲文化发展的标志。

猜你喜欢
清乾隆碑记山门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6:04
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托梵文酥油供灯研究
瓶上花枝簇簇俏 记一组清乾隆时期壁瓶的修复
紫禁城(2020年5期)2021-01-07 02:14:04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4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中华戏曲(2020年1期)2020-02-12 02:28:24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中华戏曲(2020年1期)2020-02-12 02:28:08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文物春秋(2017年2期)2017-05-31 02:12:28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
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26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中华戏曲(2016年1期)2016-09-26 08: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