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鹏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对网络维护工程师、安全工程师、开发运营工程师等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最热门的行业之一,虽然从业人员的数量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但实际上专业人才缺口较大。高职院校经历多年的改革已经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上有所突破,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更加适应学生未来的就业问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效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明确的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及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4层含义,即培养目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整个教育活动、相关管理与评价机制以及与教育目的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方式与方法。虽然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以广泛应用,但教育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没给出统一的、系统的界定,人才培养的工作也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上,更多强调一种动态的活动,许多校园活动、后勤管理工作等都可以实现高效人才培养的目的[1]。
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人才培养工作大多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也没有将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调整,侧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的问题并没有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得到完全改善。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对整体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缺乏针对性。相互冲突的人才培养方法并不能解决实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水平层次不齐、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校专业教师已经开始呈现老龄化趋势,其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也无法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另一部分教师过于年轻,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很容易出现教学偏离人才培养方向的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训部分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相对较少,学生实训条件得不到改善,机房设施只能满足专业的基础需求,无法进行更高规格的实训,人才培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2]。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过于单一,以网络设备配置、网络维护、服务器配置为主专业理论课程随时代的变化,其重要程度逐渐下降,实践经验逐渐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并与社会进行良好对接的重要条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渐完善使得各种相关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单一的专业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在新时代对职业选择的要求,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仍不完善,无论是对教学科研还是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考评都缺乏系统的体系以及可以依据的标准。一方面,教师对自身教育水平与效果的评价不够客观,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导致教师的评价过于主观,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应该怎样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的评估过于片面,对学生的评价过多依赖期末考试成绩,但是对于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以及实训成果的评价与反馈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学生未来发展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适当调整教育教学方向,仍然以培养设备配置与网络维护人才为主要教学目的,但事实上社会对于维护性人才的需求正在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就业指导与创新就业的关注度不高,学生对自身素质、能力与定位模糊不清,只是随着课程不断往前迈步却没有独立思考过自己的就业方向与职业选择,在毕业后很容易出现迷茫等情况[3]。
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帮助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有更好的应用基础,也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课程设计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丰富学生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注重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其中丰富学生相关知识应当指的是学生在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上开阔自己的视野并扩大知识范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应当从学习与社会实践中进行,帮助学生在分析自己优点与不足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探究的能力;注重素质教育指的是最大限度地改变学校“重知识轻素质”的局面,从而为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当以学生未来发展与社会需求为着眼点,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设计并完善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通过活动与环境的互动、竞争与合作的融合等方式来实现人才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者,高效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具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适当提高教师招聘的标准来为学生挑选具有先进教学理念与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帮助在职教师掌握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方法,督促教师不断增加自身专业积累与提升教学能力;可以以外聘或兼职的形式聘请在专业领域稍有建树的专家到高职院校以专题教学或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耐心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开设应当以学生就业方向为导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时代产物使得社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新兴职位,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维护人才的需求已经大不如前。高职院校应当丰富专业课内容使其涉及更多的领域,经改革后应当包括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拓展性课程等,例如可以开设有关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概论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等相关课程,以专业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由此可见,通过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来促进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4]。
完善考核与评价环节是保障系统教育完整性的重要举措,这里所说的完善考核制度不仅仅是指教师对学生评价,更是指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只有在双向评价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应当以学生期末成绩与阶段性测试成绩为参考标准,对于有实习任务的学生应当将实习情况纳入学生考核,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明确应该具备哪些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并进行相应的考试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定期开展民意收集活动以便于自己可以从他评结果中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为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对接,因此重视学生实训环节、深化校企合作实践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展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学校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建设属于自己的现代化实训平台,引入云计算、大数据计算的相关设备,便于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并操作这些先进的设备,这一现代化实训平台也实现了学生理论在实际中的尝试应用与初步探索。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加深校企合作从而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的机会,例如网络设计、调试、管理、运营与开发等不同岗位都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岗位倾向,在实习中快速适应身份的转变,锻炼学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以及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提高步入社会后的生存能力[5]。
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各种科学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人才教育基地其教育教学工作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契机。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进程的重要性,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改革,由此可见,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