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佳睿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特别的审美习惯,蕴藏了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根源。
南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厚的文化大市, 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进程较快的城市,当前非物质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非遗保护宏观形势并不乐观,非遗传承人趋于老龄化,年轻人短时间掌握不了技艺、家族性传承以及传统手工艺人生存压力较大等因素,导致“非遗”继承后继乏力 。
在新形势下,如何让非遗贴近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如何更好地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
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字摄影、三维信息获取、虚拟现实、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为非遗的数字化研究与保护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南京城墙记忆”数字化项目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组织实施[1]。南京城墙始建于公元1366年,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城墙,是“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采用口述史、影像史学的资料收集方法,记录了学者、普通市民眼中的南京城墙修缮及保护历程,以及在南京古都格局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保存了对南京城墙鲜活生动的记忆,窥一城而知千秋。此外,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还包括将数字记录内容上传至虚拟再现媒介,使用动作捕捉技术将民间表演艺术转换为数字存储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2.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
剪纸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工艺,纯手工制作,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于2003年被列为中国民间十大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如何将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延续、被更多人认可乃至创新?现代的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计算机辅助剪纸设计系统可以较好地提供帮助。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彭冬梅等收集分析了50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剪纸设计图案,根据传统剪纸的共性归纳出组成剪纸的基础元素库和常用元素符号库,并对收集的所有图案进行了分类,分成了动物库、植物库、人物库、喜庆图案库、民俗事项库等,将元素数据库、图像数据库等都放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剪纸库目录下,并且可供设计师调用参考[2],进行再设计。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是南京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的采访,如果用信息输入的方式费时费力。李朵朵采用了实验位图文本转换法,使用平板电脑iPad的手写输入应用程序, 借助具有手写输入和记忆保存功能的DukePen、Penultimate等程序,将文字、图片转换为位图文本存储,采用Dragon Dictation语音识别程序将语音词汇转变成计算机直接读取的数据,对原件和手稿具有很大的还原功能和收藏价值[3]。
3.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借助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和广泛性优势,实现了遗产项目与传播者、遗产项目与传承人、传播者与受众的信息互通,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江苏页面”,非遗项目可按国家级、省级、市级或按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分类检索。非遗展厅中对每个项目扼要介绍并有精美配图,从而普及了对相关知识和价值的解读。
南京博物院数字馆大量的链接和丰富的资源,突破了实体博物馆展示空间和说明文字有限的局限;虚拟VR展厅可以足不出户,点击畅游任何想到的地方。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都有各自的微信公众号。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之子领衔设计的六朝博物馆,活跃着“我叫六朝青”的大批志愿者,开馆三年来多次召开高层论坛、研习营、读书会、报告会和亲民亲子活动,每年中外观众超过50万,微信公众号总用户达到4.3万人。
4.生产性保护为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通过生产、流通等方式转化成为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生产性保护是最具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
秦淮灯会是南京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会始于南朝,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是中国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民俗灯会。历代文人墨客如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作品都描述了当时灯火盛况的社会画卷。历代民众通过扎灯、张灯、赏灯、闹灯等多种形式寄托对天下太平、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南京的老百姓至今仍将“正月十五赏花灯”视作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每年五六百万人观灯,祖孙三代共赏经典的荷花灯、兔子灯等。这些植根于民众心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现已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点亮。
1.积极跟进最新研究成果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永新华韵发起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项目,旨在建设世界领先的标准化、数字化、智慧化、开放化的非遗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搭建大数据共享和分析平台,建立非遗项目、传承人及其作品统一的分类标准,唯一的国际标识编码体系,推出非遗数字化收录计划。目前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已搜集了超过3万项非遗项目,收录传承人3000余人,覆盖了105个国家和地区[5]。南京应积极加入非遗数字化收录计划,对非遗内容进行专业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和弘扬传承。
2.充分借力国家扶持政策
日本“人间国宝 ”认定制度把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封为“人间国宝”,赋予高度荣誉,他们每年可从政府得到补助金用于传承技艺。这一制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广, 被纳入 “人类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 ”计划的整体框架之中。
2017年3月1日起,《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从立法层面保护非遗,条例包括市区政府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市民可自行申请参评非遗传承人,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设立工作室,濒危项目将安排招募学员常随学艺,非遗精粹将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等。
2018年南京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共补助86万元,其中重点项目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补助50万元、龙舞补助20万元、代表性传承人补助16万元,缓解了非遗项目因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带来的经济压力。
为建设非遗传承机制,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致力于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专业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分为文物保护与修复和艺术设计两部分,设置了数十门专业课程,包括古籍、古字画、陶瓷和明清家具鉴赏与制作、篆刻、惠山泥塑、绒花等课程,通过教育使非遗保护工作得到源头活水,从而生生不息。
总之,只有将科学与文化、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开发、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