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下的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2020-12-01 07:28黄欣荣赵前程
运输经理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候车区段客流

文∕黄欣荣、赵前程

1 共线运营的定义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主要采用共线运营方式,它借助轨道交通良好的通达性,列车可以在临近线路之间进行跨线运营,这使得在同一线路段内可能同时存在多条列车共同运营的情况。

2 “Y”字型共线运营

主、支线是相互独立运营的,同时也可以相互连贯运营。一般来说,主线是主要客运线路,支线主要支持换乘。不管是主线还是支线,承担的客运量压力都较大;主、支贯通运营时,在两线之间有较大的换乘客流量,且主线承载的客运量相对更大。

从下图1 中可以看出,南京地铁一号线采用了Y 型线结构设计。南京站-禄口机场主线承担了较大的客运量,因此主、支线是相互独立的,s1 号线就是支线。

图1 南京地铁一号线示意图

3 城市轨道交通Y 型线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3.1 问题描述及基本假设

3.1.1 城市轨道交通Y 型线路描述

从下图2 中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Y 型轨道交通运用线路。该线路一共包括N 个车站,O 站到d1站属于主线路段,主要是全线贯通的大交路,列车从两个末端车站之间来回运行;s1站到d2站属于支线路段,使用小交路运营,在s0站折返,s0站至d2站之间属于小交路运行路段。大交路发车频率为f1、发车间隔为h1,小交路发车频率为f2、发车频率为h2,g 代表大、小交路的发车间隔,我们将该主支线分为四个运营路段,分别用M1、M2、M3、M4代表。

图2 城市轨道交通Y 型线共线示意图

3.1.2 基本假设及定义

3.1.2.1 基本假设

本文做出以下几个假设条件:

(1)乘客到站时间匀速分布,不存在乘客滞留车站的情况;

(2)乘客搭乘列车是最理性合理的,直达列车乘客与换乘乘客之间不会改变自己的出行方案,各自选择就近的一列列车上路;

(3)大小交路路线是相互独立运营的;

(4)Y 型路段上的列车成对发车;

(5)每一个车站都可支持列车双向折返,且折返时间没有差异;

(6)列车型号是不变的,列车的载客量是固定的,且是一个常数;

(7)列车每站都会停靠,不会越站运营,在每一个路段的行驶速度都是相同的。

3.1.2.2 函数定义

为便于本文研究,相关函数定义如下:

(1)Dkl:代表在k站上车,l站下车的乘客人数。

(2)D+k:代表在k站上车,在第l1l2站下车乘客人数,“+”代表上行列车。

(3)D-k:代表在k站上车,在第l1l2站下车乘客人数,“-”代表下行列车。

3.1.2.3 符号定义

为便于研究,本文使用的符号定义如下所示:

C-车辆额定载客量;f0-列车发车最小频率;f1-大小交路列车运行频率;f2-代表大小交路发车频率;fm-代表某一段线路最大列车通过量;h1-代表交路上列车发车间隔时长;h2-代表列车之间的运营间隔时长;g-代表不同交路上列车的发车时长;m-代表交路发车间隔之比,-列车发车次数;α-交路编码,α=1 代表大交路,α=2 代表小交路;s0-小交路往返站;ηα-大、小交路列车最大运量率;ηm-列车最大载客量;Lα-交通路路段里程;να-交路列车行驶速度;Qα,r-代表第r个区间内大、小交路断面客流量;Q1-大交路上载客量;Q2-小交路上的载客量;δ-站点之间的作业时间;ti-第i个路段运营时间;ts-列车安全间隔时间;td-交路列车靠站停留时长。

3.2 城市轨道交通Y 型线共线开行方案模型的构建

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时,如果从乘客需求出发,那么要最大程度压缩候车时间,这主要通过增加发车频率来实现;从列车运营来看,在保证客运量的同时,有效控制列车发车频率,降低成本,提高列车载客效率。本文综合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需求,优化Y 型线运营方案。

3.2.1 客流分析

根据乘客出行需求,我们将客流分为九种类型,同时将整个路段分为四个子运行区间,M1区段:O 站到s0站;M2区段:s0站到s1站;M3区 段:s1站到d1站;M4区 段:s1站 到d2站。在下图3 中,给出的是上行方向的分段图。

图3 Y 型线路客流示意图

第一类客流:乘客起始站都在M1区段上,乘客只搭载大交路列车,这类列车的发车频率为f1。

第二类客流:乘客在M1区段站台上车,在M2区段内的站台下车,乘客只搭载大交路列车出行,不涉及到复杂换乘方案,这类列车发车频率为f1。

第三类客流:乘客在M1区段站台上车,在M3区段站台下车,乘客只搭载大交路列车出行,这类列车发车频率为f1。

第四类客流:乘客在M1区段站台上车,在M4区段内的站台下车,乘客搭乘大交路列车(发车频率f1)到M2区段下车,再换乘小交路列车(发车频率f2)。

第五类客流:乘客出发、终点站都在M2区段内,该路段同时有两交路列车运营,乘客有两种搭乘方案选择,该路段发车频率为f1+f2。

第六类客流:乘客在M2区段站台上车,在M3区段内的站台下车,乘客只搭载大交路列车出行,该路段列车发车频率为f1。

第七类客流:乘客在M2区段站台上车,在M4区段站台下车,乘客选择小交路列车出行,该路段列车发车频率为f2。

第八类客流:乘客出发站和到达站都在M3区段内,乘客只搭乘大交路列车出行,该路段列车的发车频率为f1。

第九类客流:乘客出发站和到达站都在M4区段内,乘客只搭乘小交路列车出行,该路段列车发车频率为f2。

3.2.2 目标函数

(1)乘客出行成本

本文乘客交通成本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候车时间和在途时间。假设所有列车运行速度都是一样的,列车运营方案调整不会影响乘客的出行时间成本,只是候车时间是可变的,因此只将候车时间作为出行时间成本。

在计算乘客候车时间时,要针对上、下行列车区分对待,并根据OD 对乘客进行区段划分,根据不同客流量以及上下车区段计算候车时间,将上、下行候车时间相加就是乘客的总出行时间。

M1区段上行乘客候车时间为:

M2区段上行乘客候车时间为:

M3区段上行乘客候车时间为:

M4区段上行乘客候车时间为:

则上行乘客候车时间为

M1区段下行乘客候车时间为:

M2区段下行乘客候车时间为:

M3区段下行乘客候车时间为:

M4区段下行乘客候车时间为:

那么,下行列车的候车时间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建立乘客最小候车时间函数:

(2)企业运营成本

列车运营成本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人力资源成本和列车运营成本。列车运营里程与维护成本、能耗成本成正比,因此列车运营成本用列车行驶里程来代替。因为列车运行时间与人工成本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用列车运营时间代替人力资源成本。

综上所述,企业运营成本函数主要包括两个变量,那就是列车运营里程以及运营时间,具体可见下式。

列车最小运营里程:

列车最小行驶时间:

(3)约束条件

本模型的约束条件:

在上述约束条件中,式1 代表线路通行限制;式2 代表小交路往返点分布;式3 代表最小发车频率,交通线路最大载客量以及最大、最小发车频率;式4 代表列车最大载客量;式5 是指列车发车占比数,要避免出现行车冲突,必须要保证大交路发车间隔为小交路发车间隔的整数倍;式6 代表客流交通需求条件;式7 代表大、小交路行车间隔条件。

由于大小交路发车是不均衡的,因此它们的发车频率有所不同,这里要对大小交路列车行车间隔进行识别,具体可见下图4。本文将列车停站时间、行车安全间隔作为大小交路列车行车间隔约束条件。

图4 大、小交路行车间隔示意图

4 算法设计

遗传算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模拟算法,其是一种全局搜索优化算法。下面,本文对遗传算法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4.1 编码

本文模型一共包含四个决策变量,使用二进制编码方式对变量进行描述,每条染色体包含4 段基因信息。

图5 染色体编码示意图

4.2 适应度函数

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 Y 型线列车运行线路方案时,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总目标函数来描述。这个总目标函数具体如下所示:

4.3 选择

选择是指在样本中选择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个体代表全部样本。本文使用轮盘赌法计算各个个体适应度与适应度总和之比,每个个体被选为样本的几率计算方法如下:

4.4 交叉

事先要设定交叉概率,它介于[0,1]区间范围内。如果随机生成概率>交叉概率,那可以直接进入到下一个操作环节,无需进行交叉操作;如果随机生成概率<交叉概率,那就确定两个交叉操作个体,这个操作步骤循环到满足所有前置条件结束,否则需要重新开始前面的操作,具体操作步骤如图6 所示。

图6 交叉操作示意图

4.5 变异

确定一个变异概率,其介于[0,1]区间内,在这其中随机选取一个数,如果随机生成概率>变异概率,则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无需进行变异操作;如果随机生成概率<变异概率,则确定变异个体进入操作过程,具体步骤如下图7 所示。

图7 变异过程示意图

5 结语

本文对Y 型线路进行了分区,将其一共分为4 个区间。根据乘客出行需要,将其分为九个类别,对每一个类别乘客进行分析,总结出其搭乘规律。建立一个目标函数,其变量包括候车时间、列车运行里程以及时间,综合考虑了列车通行能力、最大载客量、发车频率等限制条件,根据交流发车频率、站台折返点以及发车间隔作为变量,建立了一套Y 型线列车运行线路优化模型,以最大节省列车运营成本和乘客交通成本。建立模型之后,将具体问题转化为单目标函数求解问题,并使用遗传算法求解函数。

猜你喜欢
候车区段客流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基于大小交路套跑对地铁不均衡客流的可靠性分析
无限追踪
电气泰雷兹CBTC信号系统魔鬼车问题的设计和解决方案
铀浓缩厂区段堵塞特征的试验研究
方位:寻找候车厅
隔着坐
地铁换乘客流预警及应对
地铁线网客流优化配置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