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燕
摘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更深的角度来看,学会如何发“问”至关重要。学习活动主要基于学生的独立参与,以核心问题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说理,培养学生的“问”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质疑;数学说理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堂中,问题还是沟通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桥梁,做学问,不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因此,培养学生的“问”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学数学说理中学生“问”的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问题
首先,好问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可贵的求知欲的萌芽,思维火花的迸发。小学生的年龄小,对未知的新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喜欢问“为什么”,但是家长以及老师往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经常会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回复,就不爱问,问问题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特别高年级的小学生,因为自尊心的原因,害怕自己提出问题后会受到嘲讽,更加不敢提问题。其次我曾经调查过我任教的两个班80余个孩子:“你会提问题吗?”有些孩子懵懵懂懂,不知道什么是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缺乏学习内驱力。
(二)教师问题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一般课堂是以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师生互动,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不敢放手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仍然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课堂,而大部分学生不敢质疑。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学会“问”问题,提出问题。
二、从生活中引入,在动手操作中,由感而“问”
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也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在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况下创造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不愿问问题,不知道怎么问,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从生活人手有感而问。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时,通过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自主创造分数,涂上颜色来表示1/2,通过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有所依据,就敢于提出自己想法,问出想要的问题,如:“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通过观察比较自己的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及时进行补充“折法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来表示”,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它们都分成了2份,所以可以用1/2来表示。
生2:我有补充,应该是平均分成了2份,每一份都同样多,才能用1/2来表示。
数学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之一,结合教学实际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等多种方式,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渐被内化为智力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玩”中积极主动参与,并发现问题,思考、重组、质疑,有感而问,逐步感悟数学思想,促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制造认知冲突,在角色互换中,由“换”乐“问”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习共同体”提倡课堂的翻转,把数学课堂更多地归还于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榜样的力量是无止境的,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小老师,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回答问题并解答疑惑,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空间。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面积”时,为学生提供了两个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直接看出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更大吗?通过比一比的方法,学生进一步了解观察法和重叠法这两种比较方法,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吗?如果选择一种图形作为单位,则该图形可以是什么图形?每个小组充分利用小正方形、圆片、三角形等学习学具在长方形中摆一摆、画一画,学生經历了以不同图形为单位测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在拼摆过程中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单位名称的依据,通过比较感受正方形作面积的合理性,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
教师放手让学生参与,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种角色互换的方法,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让学生认识到尊重与被尊重的过程,学生在说理过程中,乐于提出问题,并引发其他倾听者的共鸣和想法。
四、在倾听沟通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有外国学者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信息交流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听”在沟通交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良好的倾听沟通可以融合老师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年月日”一课,关于时间方面的知识有很多,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限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和了解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如收集一些与保质期、保修期等相关的材料,引导学生课外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阅与时间相关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在沟通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收集、理解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自信心,发展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师要善于挖掘、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乐学善思的兴致,引导学生深思善问,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答”,更要使学生学会“问”,要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空白”点,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进而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其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