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

2020-11-30 13:00王鑫
中国商论 2020年21期
关键词:创业创新教育

王鑫

摘 要: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我国各高职院校对创业做了不少工作,但传统的教育机制与实践总显得有些脱节。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传统教育机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指导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11(a)--02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精神,推动高校开好创业类课程,适应 “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各高职院校做了不少工作:把创业基础课程列为公共基础课、开设创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建设创业基础课线上课程、将创业基础课延伸为专业基础课等,增强了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高职学生很难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或者说创新创业实践少、落地难。这说明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注重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工作深入不够,有待我们来进一步探讨。

1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传统机制

孔子留下来的传统教育方法在现实中,表现出来了应有的效果,也曾经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肯定,在创新与创业教育体制中表现出以下几种状态。

1.1 立足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课也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高职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创业意识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必定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育机制的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因此,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以下改革:(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教师以“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2)深化了教学改革,以教学目标明确,落实“堂堂清”。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目标达成为宗旨。做到了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3)改变了教学方法,打造了响当当的“生本课堂”。通过小组学习、模拟训练、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加强了课堂管理,大大拓展了“课堂空间”。案例分析、实践检测、动手操作等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1.2 盲目的教学整改

教学整改最初的出发点是好的。找问题、抓落实,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领导认为是学生的创新点不多,创业激情不高。因此,大搞以赛促学,设置高额奖金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参与,但实际项目可以落地的往往是社会参与者,(虽则有些项目表面是在校大学生,但实际是社会力量。)这不得不说我们的整改,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在大学生心中播下創业的种子,待到适当的时机开始发芽。因而,整改没有落地,改到痛处时就绕道而行,没有注意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普惠性,让每个大学生留下创业的的种子,而是只注重了表面业绩,有几个、几十个代表等。

1.3 冒进的线上教学

线上教育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那些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社会人士而言,线上教育是最方便不过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在校大学生,我们不能完全依靠线上教学。线上教学不易看到学生,到课率等课堂监控名存实亡,教师肢体语言、气场、风采等个人魅力因素在屏幕上不易显现,还有部分教师根本不出镜,因而线上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刷课、代课等行为的发生;部分同学在观看视频学习时采取快进、静音或放到一边任其独唱。同时,线上教学课程没有专门的控制机制,学习学时没有达到标准,考核成绩不能作为学科成绩,只是相同学科平时成绩的10%~20%。此外,线上教学缺乏实践性,线上教学老师的工作量没有得到认定,学生的激情自然就不高。

2 出现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不足的原因

孔子留下来的传统教育方法无可厚非。但时过境迁,我们不得不与时俱进去思考该不该进行改革创新,该不该适应历史进行变迁,该不该一味地追求效率和效果。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时代在变,科技在进步,教育必须进行创新改革,尤其是在创业教育中。但我们只有分析清楚存在的问题根源,才好对症下药。

2.1 重视程度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意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播下创业的种子,待到新一代大学生担当建设重任时,能够发芽、开花、结果。职业教育在于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修养,不单纯是培养技术工人。但在实际中,部分高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么是把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完全开成网课,要么是由专业基础方面的在线课程代替,要么是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反应,在实际教学中根本不管不问,直接给每个学生都评一个合格了事。

2.2 责任心不够强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或者说教育成果的验证有待时日。当今做的好与坏缺乏评判标准;加之部分人受到社会经济利益驱使,只注重眼前利益。对创新创业教育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做任何事都很难落地;或者是只要没有经济利益的事就进行推诿,让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责任感的人去做。到了年终考核时,编出一些指标、数据,或者是偷换其他学校的成果来冒名顶姓。

2.3 监督考核机制缺乏

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其他学校,评教的核心就是评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学习过程没有控制,或者说缺乏控制,教学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十分明白的道理,控制是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线下教育没有有效地组织起来,创业活动不能进行如实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线上教育又缺乏考核、监督措施,从事线上教育的工作量得不到有效的认可,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4 风气不正

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我们对部分高职学校的调研发现: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创业基础教育课程的事,也不只是创业指导办公室的事。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系统地灌输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教学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建立起为人师表的使命感,树立起风清正气的责任心。

3 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几点意见

3.1 提高认识,增强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但现实中人才的技能并不高。现实是一个危机,但危机常常就是转机,转机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教育界有时间停下来思考问题、凝聚共识,下定变革的决心,设计变革的方案。转机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反思和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需要智慧和深刻的理性思维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得力都不是事,最为关键的是当我们发现问题后的态度怎样: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还是大惊失色、面红耳赤;又或者是沉着冷静、面不改色。这些都是只是心动,还是没有行动。意识到问题之后,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分析原因,从心里重视,从制度第一条开始进行检查落实。不在乎制度有多少条,关键是兑现落实了几条。

3.2 转变思想观念

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而学习发生在大脑内部,学习的本质是大脑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关键还是看受教育者领悟了多少。受教育者的领悟情况,取决于他们本身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意识到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叫他们毕业后马上就去创业,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创业意识的种子,待到机会成熟时自然就会开花结果;不需用就业压力大去鞭策他们,而是用成功的创业案例去引诱他们;不需用学分、重修去压迫他们,而是用自身经历、社会阅历去感染他们。让他们在没有抵触的情绪下走进课堂,在有目的的状态下融入教学情境之中。

3.3 教学方式力求多措并举

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不要过分纠结选用哪种教学方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实质应该是相同的。线下教学是教学,在线教学也还是教学。线下教学能够达到的主体或基本效果,线上教学也应该能达到。打个比喻,以前我们用筷子吃饭,现在改用其他工具,工具变了,吃饭的本质是不变的。可能吃饭的效率有些降低,但不会差得太远。线下教育用情深意切的案例会很感人,线上教育用图文并茂的视频也会很吸引人;理论教育会让学生们掌握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实践锻炼也会让学生们在挫折中学会成长;创业指导师的课堂很精彩,企业家的讲座也会意味深长。

3.4 增强教学的“课堂”体验感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是你问我答,还有情感上的交流。有问有答,有问即答,既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的表现,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学情、教情的必要途径,老师需要通过即时的问答了解授课的效果,根据情况即时调整教学策略或者教学进程,学生也可以通过即时的问答了解教师授课的风格,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万水千山总是情。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不宜对学生进行过多的评判和指责,可以适当多点表扬和肯定;不宜用“你们怎么能这样做”“你们该做啥”等用语去刺激他们,可以用“我认为这样做会更好些”“可不可以换成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一起来”等用语去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不宜用点学号的方式去考勤(像是在清点犯人人数),可以用他们的全名去叫他们;不宜总是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可以走到他们身边俯下身子看他们在干啥;不宜大量实行“翻转课堂”,可以尽量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学习任务。总之,增强“课堂”体验感,不仅可以让学生回到课堂,还可以在学生心中培养出这颗创新创业的种子。

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教育改革和教學调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努力的事,只要我们尽力去做,更多创新创业企业的涌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顾伟.移动互联网在企业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3(20).

程慧.当企业文化遇上“互联网+”[J].通信企业管理,2015(06).

宋杼宸.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特征和方向[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0).

汪平安.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以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0).

猜你喜欢
创业创新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