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争创一流再出发

2020-11-30 09:11熊思东
群众 2020年19期
关键词:江苏人才发展

熊思东

在刚刚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教育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前置性、全局性作用。江苏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高等教育资源丰富,赋能潜力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在高等教育领域持续发力,目前正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转型。面向未来,江苏高等教育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江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省,现有普通高校167所、在学总规模211.5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专任教师人数12.06万人、研究生人数24.16万人、本专科人数113.99万人。如何推进江苏高等教育争创一流再出发,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头等大事。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我们现在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全球知识体系、世界学术中心,还是全球格局和国际秩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当高等教育遇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便产生了几大新趋势:从国际环境看,我们与世界一流强校之间的关系由仰视转化为平视;从人民需求看,从满足“有学上”就挺好,上升到“上好学”的期待;从供给关系看,实现了从“有数量”到“有质量”的转化;从发展模式看,开始从“有量谋大”进入到“以质图强”阶段;从资源条件看,呈现出“一元主导”向“多元共享”的跨越。

新环境孕育新机遇。目前,江苏高等教育正面临诸多新的机遇。一是国家战略提供新空间。“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发展战略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同时高等教育一体化又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活力。我们在思考江苏高等教育的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区域一体化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实现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互动。二是机制改革步入新阶段。近年来,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分类评价、优化科研管理以及“破五唯”等多方面改革内容,这些改革已经或者即将释放巨大的政策红利,我们要紧跟国家改革步伐,最大化获取政策红利。三是人才回流注入新动能。人才竞争指数与GDP的发展正相关,随着中国GDP总量快速提升以及国际局势发生新变化,这使得海外人才加速回流、归国留学人员的数量与日俱增,我们要抓住人才回流的重大机遇,将高校打造为人才回流的第一站。四是技术革命带来新契机。当前,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协同发展更加明显、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教育形态悄然革新,正加速催生高等教育新形态。

新发展带来新挑战。江苏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着六大挑战。第一,各个高校都在确定自己的目标,不同类型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瞄准不同的奋斗目标,所以江苏省高等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但是如何在百花齐放中探索“美美与共”的新路径,是值得所有高等教育从业者深思的。第二,对于江苏高校来说,当前,“低垂的果实”已摘完了,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果实也基本摘下来了,接下来如何打好攻坚战?像过去一样依靠零星改革就取得可喜红利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必须进行系统性改革。第三,过去的一些方法,包括抢帽子、挂牌子、铺摊子等,现在已不能再用了。面向未来,高校要在气质、文化、格局等方面提升。第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办学理念有待进一步巩固,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教授治学为中心的学术文化有待进一步营造,以公平公正为特征的发展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以科学有效为原则的内部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以上这些都涉及高校发展的内涵,江苏省高校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进步空间,必须摈弃过去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扎实做好内涵建设。第五,有竞争才更有动力,但就目前来看,江苏省高校与标兵、追兵之间的距离都在发生着变化,标兵随风远去,追兵迎风而来,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第六,尽管江苏省很早就已开始实施“4+1”工程,投入的资源也不少,但是近年来很多省份对高校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这对于高校的发展和参与全国竞争来说压力也在增加。面对六大挑战,我们当以差距自省、以奋斗自强,在新挑战中展现新作为。

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加力,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把教育这一最大民生实事办得更有质量、更有成效,推动江苏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而怎么迈上新台阶,是江苏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答之题。

在战略定位方面,要坚持教育强省不动摇。无论是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回应江苏在国内的发展方位,还是回应未来发展的需求,都要求推动江苏由教育大省变为教育强省。尤其是在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方面,包括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等,都要求高等教育作为支撑,需要以一流的高等教育来助力江苏赢得未来。

在资源保障方面,要坚持教育投入再提效。江苏高等教育“4+1”工程在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发挥作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应持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聚焦短板、精准投入、培育高峰,促进投入再提效。具体来说,一要持续增加经费,继续发挥“4+1”工程的作用;二要精准投入重点高校,扶持一批有实力冲击世界一流的大学;三要精准投入重点学科,支持与江苏省产业密切相关和引领未来的学科;四要精准投入重点领域,集中资源投入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投入一定要有所必为、有所缓为、有所不为,必为的要下定决心去做,缓为的要进行科学决策,对于不为的同样要下定决心。

在结构布局方面,要坚持创新优化强动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一要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重构高校布局结构,优化增量,新设院校向基础薄弱地区、空白地区和产业集聚区倾斜;调整存量,引导部分高校转型为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应用型高校;促进均衡发展,每个地级市支持1—2所高水平本科院校。二要面向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集中力量培育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能够有所淘汰,并且进行交叉融合。三要面向创新型省份战略发挥高等教育引领作用,加强协同创新,借助外力,引入国内外优质高教资源,并鼓励高校积极走出去,扩展江苏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在内涵建设方面,要坚持完善治理添活力。进一步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在放权与收权之间寻找平衡,推进去行政化和“放管服”,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营造高校治理新生态;二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完善淘汰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涵养高校治理新活力;三是在竞争和稳定之间寻找平衡,实行岗位管理,创新人才评价,激发高校治理新动能。

(作者系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苏州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江苏人才发展
人才云
数读江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