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义 柳秋荣 余华刚
今年是刘肩三烈士英勇就义90周年。刘肩三的一生,是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他为江西早期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肩三,1892年出生于江西省都昌县一个乡间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立志报国为民,学生时代即自谓“身不满五尺而雄心万丈”。1914年,在星子白鹿洞南康府中学毕业后,刘肩三回乡当了一年乡村小学教师。1916年,他考入江西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因对当时的教育腐败不满,他奋笔写下《我之批评与建议》一文,并张贴在校内墙上,一时引起轰动,进步师生无不敬佩其过人胆识。不久,针对江西省议会议员受贿出卖选票一事,他带领同学首倡发起“打猪仔运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南昌后,省立农专牵头组织南昌全市学生总罢课,并举行声势浩大的请愿游行。刘肩三作为省立农专学生代表登台悲愤陈词,并当场破指血书“时日曷丧,余及汝皆亡”,以表誓愿和决心。当时的报界称赞说:“学生程度至此,殊为我国好现象!”因为这些事,刘肩三的名字很快在省城学生中传开了。
为平息学生运动,北洋军阀江西省当局竟责令省立农专将刘肩三等人提前结业。刘肩三返回都昌后,被聘任为县立小学教员。他奔波于全县各乡村学校,在全县发起“抵制日货”运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出身农家的刘肩三,深知农民疾苦,经常帮农民鸣不平。1922年1月,北洋军阀江西省当局提出要“追缴旧欠”。当年,都昌遭受大水灾,但县知事刘燮臣全然不顾灾民死活,将以往军阀已征之赋重新派征,甚至提出要“追缴五年旧欠”。刘肩三闻讯后,带领学生下乡,发动农民群众和开明绅士,掀起了一场抵制重课风潮。刘肩三亲自到县衙门找刘燮臣陈述农民苦情。刘燮臣蛮不讲理,竟把刘肩三拘押起来。消息传出,广大民众无不感到愤慨。随后,县城及郊区学生罢课、店员罢市、农民请愿,强烈要求刘燮臣释放刘肩三并当众认错。刘燮臣慌了神,知道事态如此发展下去,自己性命恐难保全,只得把刘肩三放了出来,自己则偷偷乘船逃往南昌。听说刘燮臣偷偷溜了,刘肩三又气又恼,当即在县公署门前,奋笔疾书一副对联:“此去莫绕三寸舌,再来不值半分钱。”刘肩三告诫大家,刘燮臣此去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随即主持起草《告旅省都昌同乡书》,赶到南昌请愿,提出驱除刘燮臣。刘燮臣被罢免后,1923年春,北洋军阀江西省当局又先后派了两名“委员”,到都昌继续催办“追缴五年旧欠”一事。刘肩三不畏强权,又一次发动群众,赶走了这两名催办粮赋的“委员”。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出师北伐。于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刘肩三无比振奋,先后在老家汪墩乡后垅村和他曾任教的汪墩蒲塘庙小学开办平民夜校,向贫苦农民讲授革命道理,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协会,迎接革命高潮到来。到同年9月北伐军进入江西之前,全县已成立区农民协会6个、乡农民协会21个,会员达1200余人。为了配合北伐军作战,刘肩三发动农民协会会员,组建“南浔铁路爆破队”,准备到涂家埠挖断南潯铁路,阻挠孙传芳、邓如琢部的撤退。得知南昌已被攻克后,刘肩三以国民党县党部农民部长和中共都昌支部委员身份,在他担任局长的县实业局主持召开县城两党党员大会,研究迎接北伐军到来和防止军阀退却时抢劫的应对方案。根据会议决定,刘肩三策动了9名警察携带12支枪起义。11月上旬,北伐军攻克九江,军阀孙传芳的败兵刘保雷部乘民船绕道鄱阳湖经都昌、彭泽往安徽撤退。当败兵途经都昌时,刘肩三发动农民协会会员沿途阻击,缴获各式长枪10支、迫击炮2门。12月初,刘肩三又率县城人民扣押了都昌县知事陈伟迹,结束了北洋军阀在都昌的统治。在斗争中,刘肩三注意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加入共产党,到1927年1月,都昌县拥有200余名党员。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革命高潮的到来,都昌农民运动又有很大发展。1927年2月8日,都昌县农民代表大会在县城陶公庙召开,正式成立都昌县农民协会,刘肩三当选为常委。此时,在刘肩三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全县已建立区农民协会26个、乡农民协会149个,会员达10900余人,成为全省农运开展得最好的县之一,受到江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表彰。其时,江西农民运动走在全国前列,而刘肩三领导的都昌农民协会最盛时会员竟达十万之众,又走在了江西前列。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刘肩三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被迫离开都昌。不久,他找到了中共江西省委。8月,他去鄱阳参加了中共赣北特委召开的风雨山会议,听取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传达。会后,刘肩三被任命为余干县委书记。
1928年3月,中共赣东北特委在鄱阳成立,领导都昌、湖口、鄱阳、彭泽、浮梁、乐平、余干、弋阳、横峰等地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刘肩三为特委委员。此间,除刘肩三兼任余干县委书记外,都昌县委书记刘梦松、湖口县委书记谭和、鄱阳县委书记刘聘三、浮梁县委书记刘惠民、乐平县委书记黄徽基等均为都昌人,而且均为刘肩三的学生或其领导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的追随者,所领导地区几乎遍及赣东北。
1928年年底,刘肩三调任中共信江特委委员。不久,他受命赴上海学习工运经验。1929年7月,他从上海返回,即由特委安排至景德镇领导工人运动。景德镇历来是都昌人集居的地方,因都昌地处鄱阳湖流域,长年受水灾所累,大批沿湖农民便逃往浮梁景德镇业陶为生,明朝即造成景德镇“十里长街半窑户,话来个个是都昌”,整个浮梁县也“无都不成村”。景德镇有窑帮、徽帮、杂帮三大帮,居首的“窑帮”即瓷业系统,基本上以都昌人为主,故又称“都帮”。到景德镇后,刘肩三化名张定东,以同乡关系,经常深入窑场、坯房、匣钵厂开办平民夜校,同工人交朋友,秘密发展党团和工会组织。到1930年7月,赣东北红军独立团攻入景德镇时,参加各种革命组织的瓷业工人已达数千人。
通过领导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刘肩三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红十军的建立,培养和锻炼了大批干部。除前文所提及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的几位县委书记外,1926年至1943年间,曾担任过都昌县委书记的刘越、刘述尧、向先鹏、刘南山、谢文山,景德镇市委书记向义,横峰县委书记柳慧明,德兴县委书记的柳维民,东流县委书记谭绪言,(开)化婺(源)德(兴)县委书记余政,闽浙赣省委常委、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余金德、詹锦坤,闽浙赣省委委员、省苏维埃政府执委、省工联委员长吕林松,红十一军团长刘龙嗣,景德镇工会主席洪泉水、梅宏中及瓷业工会主席龚淘滨等,都曾深受刘肩三革命思想的启迪和影响。
1929年8月,周建屏受中央军委委派,从上海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参与领导军事斗争。他到江西后首站便随中共湖口县委书记谭和来到有扎实斗争基础的都昌汪墩蒲塘庙组织暴动,一举夺取汪墩靖卫团11支长枪,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随后,部队开往信江地区。1930年7月,周建屏率信江红军独立第一团200余人,在刘肩三及景德镇工人组织配合下,兵不血刃拿下景德镇。红军进入景德镇后,2000余名瓷业工人踊跃加入红军。赣东北特委以红军独立第一团为基础,并从赣东北各县赤卫队、游击队中抽调骨干,在乐平组建红十军,下设第一、第十、第十九团3个团和1个直属特务营、1个机炮连。随后,刘肩三调往红十军。在他的建议下,红十军开赴都昌、湖口地区进一步筹款扩红,近两个月招收大批贫苦农民子弟入伍。其间,刘肩三还率部回到故鄉汪墩打土豪,筹集了一笔军款。9月,红十军从都昌经景德镇返回乐平众埠街扩编,将原各团改编成旅,全军下辖第一、第四、第七旅3个旅和1个特务团,并于军部设置地方工作部。刘肩三改任军地方工作部部长兼第七旅政治委员。这时,红十军已扩至6000余人。根据中央攻占九江以进一步夺取中心城市武汉的指示,10月,红十军挥师有良好民众基础的都昌、湖口、鄱阳、彭泽地区。这时,因鄱阳湖阻隔,而国民党军又尾随而至围攻信江老苏区,红十军遂放弃渡湖作战的李立三“左”倾冒险计划。11月上旬,红十军军部在都昌、鄱阳边界的肖家岭召开紧急会议,作出红十军立即回撤老苏区以粉碎敌人“围剿”,另成立都(昌)湖(口)鄱(阳)彭(泽)四县指挥部,由刘肩三任总指挥,带领部分红军及当地赤卫队员留守四县边界之武山地区继续坚持斗争,掩护红十军转移。因敌我力量悬殊,16日,刘肩三弹尽粮绝,在彭泽县黄板桥上垄水桶港垄头路上不幸被俘。次日晨,刘肩三等23人即被敌人残酷杀害。
刘肩三的壮烈牺牲,一直令当年追随他投身革命的都昌农民、景德镇瓷工和他的无数老战友痛惜不己。1950年,原红十军政治委员、时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的邵式平获悉刘肩三妻儿在都昌,打电话给都昌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冀础,让他派人把刘肩三妻儿专程送往南昌。一见面,邵式平握着刘肩三妻子的手,感慨地说:“刘肩三任总指挥的命令是我公布的,我心里很清楚,留下来就意味着会……我很敬重刘肩三啊!”当介绍到刘肩三的儿子刘继忠,得知刘继忠也生了儿子时,邵式平激动地说:“刘肩三有后了,好、好、好……”
刘肩三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充分展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信仰和卓越胆识,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永远值得后人传颂和敬仰。革命自有后来人。我们对刘肩三等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就是大力宣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