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理论节目的创新路径

2020-11-30 09:17董宏然
传媒 2020年7期

董宏然

摘要:电视理论节目在电视节目类型中一直以严肃、宣教等印象示人。2019年,大型电视理论节目《思想的田野》(第一季)亮相荧屏,打破了受众对于电视理论节目的固有印象。节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创作内核,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地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思想的田野》(第一季)为样本,探寻在新闻叙事和新闻符号视阈下,电视理论节目如何焕发新生。

关键词:《思想的田野》 电视理论节目 新闻叙事学 新闻符号学

电视理论节目通常是指电视媒体运用丰富且生动的视听语言,面向广大受众以其可接受、可理解的新闻符号,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大政方针、奋斗目标等一系列宏观概念及各项工作予以传播解读,从而影响社会舆论并形成正面且积极的宣导作用。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并指导,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及湖南卫视共同承制的大型电视理论节目《思想的田野》(第一季)于2019年登上荧屏,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节目不仅取得良好的收视表现,在全社会也引发了争相学习讨论的文化热潮,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一、电视理论节目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新闻媒体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在这些重要精神的指导下,我国新闻媒体创作出一批生动阐释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反映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电视理论节目。

笔者将从新闻叙事学视阈下的舆论引导及新闻符号学的双重视角探析以《思想的田野》(第一季)为样本的电视理论节目在意义建构与扩散的过程中,党的新闻媒体是如何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以及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二、电视理论节目叙事的意义建构与舆论引导

众所周知,电视理论节目因其理论性强、导向性明显,在创作的过程中极易陷入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桎梏,给观众造成“呆板”“说教”“生硬”的印象,难以实现传播效果。同样,随着传媒生态的不断变化,受众审美倾向及观赏习惯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电视理论节目如何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创新手法,将宏大的理论与概念进行大众化、电视化的表达。这些无疑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理论节目因其本身的节目调性,讲好“故事”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样也是叙事学研究的层面之一。

1.电视理论节目叙事的倾向表述:“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中的“事实”是新闻叙事所倾向的故事层面,实则是通过叙述新闻事实以及新闻背景体现观点、发表意见,表达一种叙事的倾向。但仅“用事实说话”无法实现电视理论节目的意义构建,难以实现引领舆论导向的需求。因此,电视理论节目还应通过“说话”来帮助这一目的达成。

在《思想的田野》(第一季)中,五期节目均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基本框架,并结合五个省(市)的实际情况及創作者思路,分别制定不同主题。北京篇围绕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展开,上海篇则聚焦“城市品格”,浙江篇将视角对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主题,江苏篇则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切入点,而湖南篇瞄准了“精准扶贫”主题。差异化的主题设置不仅将本季节目核心主题予以精准实现,更以翔实的新闻事实、背景传递本季节目的叙事倾向。例如,在北京篇中,开篇主持人便开宗明义讲到:北京对于我来说,它最重要的标签:首都。它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功能定位,叫“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这“四个中心”就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还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在近60分钟的节目里,围绕北京“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主持人带领三位身份各异的“特派员”走进北京的大街小巷,寻找北京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呈现的美丽图景。节目中,来自中国测绘研究院的研究员夔中羽以其家庭故事为背景,讲述自身与以北京中轴线为特色的文化符号形成的情感上的连接;以“先行先试”的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形成;以北京占地规模、人口规模最大的“回天地区”在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成功经验;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雁栖岛国际会议中心,以建筑文化传递外交理念的“集贤厅”和周边绿水青山的完美景致,这四个段落共同组成北京篇以“四个中心”为核心的创作内核。

在“文化中心”段落中,夔老说到,其父早年加入革命组织。抗日战争爆发时,父亲离开家乡,从北平前门车站离开,奔赴前线,自此一别数年。1948年底,北平和平解放,夔老父亲便跟随部队回到北平,阔别十余年的父子终得相见。这一去一回,讲述的不仅是夔老一家的悲欢离合,更是在大历史背景下,北京传递出的“红色文化”。这以小见大的细腻讲述,不仅叙述直接相关的事实,还通过与背景事实的呼应,用事实叙述事实,层层递进,呈现所隐藏的意蕴和内在逻辑,“文化中心”的这一宏大概念便蕴含在陈述之中,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电视理论节目的话语表述:“场面中流露”。在话语层面所体现的新闻叙事的倾向性,主要表现为“从场面中自然而然地流露”,这也恰好证明电视理论节目在表达情感倾向时是通过场景所建构的。《思想的田野》(第一季)五期节目在创作伊始便打破演播室固有的制作模式,将节目做在路上、做在景中。北京篇中的永定门、“回天社区”、雁栖湖,上海篇中的黄浦江、自贸区服务中心、张江园区,浙江篇中的安吉余村、丽水后畲村、南麂岛,江苏篇中的浦镇汽车公司、徐州潘安湖,湖南篇中的十八洞村,等等。主持人与嘉宾行走在中国大地上,走企业访社区、钻胡同踏田埂,与群众互动交流,从中发现故事、讲述故事。

比如,在江苏篇中,当主持人与嘉宾来到徐州,登上潘安湖的画舫。船娘朱雪宁以本地向导的身份向其介绍了原先有着安全隐患的塌陷小煤矿如何摇身一变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湖阔景美、绿树成荫、游人如织”成为船娘朱雪宁对潘安湖的生动概括,体现出当地百姓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收获的喜悦与自豪,在这一段落中,创作者通过观察场合中的人物,以对话带出场景、以镜头呈现美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绿色发展之路的赞美之情。恰如其分的场景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电视理论节目宏大叙事的背景功能,更因其叙事的真实性,帮助创作者们表达情感倾向,达到传播效果。

作为大型电视理论节目,《思想的田野》(第一季)在创作伊始即关注各省(市)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五年时间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在浙江篇中,主持人与嘉宾在开化县金星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捕鱼大赛,主持人与嘉宾分属两支队伍,为赢得美味午餐展开较量。赛后,渔场老板告诉主持人及嘉宾,其喂养的鱼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不吃饵料只吃青草。因此,在烹煮的过程中,只需加入些许清水、盐和生姜,熬出的鱼汤雪白无杂质,如同牛奶一般。渔场老板邀请主持人与嘉宾一同喝喂养鱼的水,清冽甘甜成为众人对水的评价。而这一段落完美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更加表明了“绿色发展”这一社会共识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创作者们以捕鱼竞赛、现身说法等电视艺术创作形式,深刻诠释了这一主题,真切反映出党和国家与人民心手相通,社会发展稳步向前。这一精巧段落的呈现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共识凝聚每一个人的力量和每一份梦想,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电视理论节目的符号表意系统

电视理论节目通过“叙事”传递政策理论、思想内核及核心价值。但电视理论节目在创作过程当中,除满足内在价值的输出外,也不应忽视其作为电视节目这一原始属性,应由创作者们在创作伊始即观照电视艺术化表达以及观众收视体验。正所谓由表及里、内外兼修才是一档好的电视理论节目所需达成的终极目标。作为2019年备受关注的大型电视理论节目,《思想的田野》(第一季)在通过鲜活事例进行政策解读的同时,也做到了以“形式”包裹“内容”,而这些生动且形象的电视艺术“形式”让节目变得更加好看、有趣,亦是符号学研究的内容。

1.《思想的田野》(第一季)的符号意指。以符号学视野审视电视理论节目是以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电视理论节目的研究取向。罗兰·巴尔特在《关于符号的想象》一文中指出,根据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的不同,符号间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象征关系、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这三种关系构成了符号文本的意蕴生成。索绪尔提出的符号是由能指与所指组成的。其中,“能指”是指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所指”是指我们在感知“能指”时所唤起的心理概念,也就是符号的内容面。

上文所述,“用事实说话”是电视理论节目中新闻叙事所倾向的故事层面。但就符号学而言,其研究对象是符号与意义,二者之间看似有着“不可弥合”的鸿沟,但实则可发现,如将电视理论节目中的新闻叙事“文本”理解为一种“意义生产实践”,将这种“文本”看作是一个“符号表意系统”,就能“缝合”这条鸿沟。而“文本”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一种包含社会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话语符号,也是电视理论节目创作者们将其采访和见证到的客观事实符号化为具有特定意义指向的载体的产物。

2.《思想的田野》(第一季)的非语言符号。在《思想的田野》(第一季)中,五家省级电视媒体在创作过程中均能找到使观众可听可感的符号元素进行二度创作,让所呈现的符号元素不仅仅停留在“能指”层面,更以“能指”与“所指”的双重内容达成“意指”层面。比如,在五期节目中,创作者们对“思想的田野”这一命题进行二次解构,以“大篷车”这一形象符号始终贯穿节目中。在北京,它是穿梭在大街胡同的观光巴士;在上海,它是航行于黄浦江上的观光轮渡;在江苏,它是漫溯在潘安湖上的美丽画舫……创作者们将这些交通工具化身为流动的演播室在祖国大好河山中穿行,这种可感的“能指”符号不仅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能领略到祖国山河的崭新变化,更在“意指”层面契合“思想的田野”这一创作命题,给予观众别样的观看体验和意义。

在“大篷车”这一非语言要素成为本系列片的亮点之外,创作者们在拍摄镜头的视角选取上也是颇为考究。在湖南篇中多以平拍视角发出,展现与拍摄对象之间平等的姿态,以人民群众为主视角的画框,侧面展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文明、社会财富的创作者,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开拓者这一主题。此外,在展现壮丽河山和优美景致时,多以航拍方式,用以表现全局、展现社会关系和祖国美丽繁荣的图景。同样,在剪辑方式的运用上,丰富的长镜头使用将电视理论节目这一节目调性定位在叙述风格的客观与再现,记录现实生活的原生态,达到一种非强制性和开放性的姿态。

在探究电视理论节目的符号运用时,创作者们利用一系列影像语言、表意符号力求在内容传递、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上为观众提供更多可能性,表现了多样的电视艺术化手段。

四、结语

《思想的田野》(第一季)将平凡故事中的人物个体与党的政策、主张相结合,不仅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紧扣主线的表意符号也让原本枯燥的电视理论节目更加多彩生动,二者的有机结合为电视理论节目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经验方法。

作者系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副总监

参考文献

[1]何纯.意义的建构与扩散——新闻叙事學视域下舆论引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李玮.新闻符号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3]中国青年网.电视理论节目入心化行,出新出彩[EB/OL].(2019-8-12)[2019-12-30].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16519 68678820153&wfr=spider&for=pc,2018-8-12%EF%BC%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