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的樊学长
五大湖地区一度是美国制造业的骄傲,如今则成为环保
执行之难、见效之慢的最好例证。
工业革命划时代地提升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让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稳定的、年均超过1%的经济增长。 与增长相伴的是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社会习俗、文化、政治、社会结构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然而现代生活是有代价的。西方国家引领了三次工业革命,步入工业文明的时间更久,在毫无环保观念、相关技术不成熟的时代走了太多弯路,虽然如今是最重视环保的地区,依旧没能还清先污染后治理的旧账,代价最为明显。
五大湖地区一度是美国制造业的骄傲,而如今则成为环保执行之难、见效之慢的最好例证。
———————————————
优越的地理条件
———————————————
五大湖地处北美洲中部,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數十亿年的时间里,地壳运动形成了低地、断层,第四冰期时如今五大湖地区的冰盖厚达千米,地壳不同部分出现不同程度下沉,加速了湖泊的形成。随着冰川退却,冰盖下的泥沙、石块堆积为湖盆。冰川融水出现侵蚀作用并汇集在洼地,加速湖泊的形成,最终年轻的五大湖在几千年前正式形成。
五大湖集中了地球上21%的淡水资源,占地面积245660平方千米,与英国相当,是朝鲜国土面积的两倍。
五大湖最西面的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通过曲折的圣玛丽斯河与最中央的休伦湖连接。休伦湖与西南角的密歇根湖被视作两个湖泊,实则连在一起,南部通过圣克莱尔河、圣克莱尔湖与最靠南的伊利湖相连。伊利湖东北角通过尼加拉瓜河与安大略湖相连,继续向东北通过圣劳伦斯河进入大西洋。
而巨大的湖泊与狭小的河流导致五大湖的流出量非常小,每年不到总水量的1%。
这相对封闭的环境造就了较为独特的生态。这里有150多种鱼类,其中作为重要经济鱼种的大西洋鲑鱼(三文鱼),将之视为重要的产卵场地。体长可以超过1.8米的北美狗鱼,是五大湖的顶级掠食者,也是美国钓鱼人心中的最终挑战。
除了鱼类,五大湖特有的甲壳类、微生物至今都没有被彻底探究穷尽。
大湖效应还明显影响了沿岸的气候,夏季湖面温度较低,吸收热量为周边地区降温;冬季湖中央的温度相对高通常不会封冻,西风将湿润的气流吹向岸边,与陆地寒冷干燥的空气相遇后形成降雪。
虽然五大湖本身是个巨大的恒温器,但这里的纬度仍然很高(对齐中国东北),所以到了冬天还是挺冷的。
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相对适宜人类生存,连湖边的印第安人部落都曾兴旺发达,在5世纪前后神秘消亡,留下大量精美工艺品的霍普维尔文化。欧洲殖民地逐渐扩展到五大湖时,遇到的则是阿尔冈昆人、福克斯人、休伦人、苏族和扩张中被上述部落视为虎狼的易洛魁联盟。
易洛魁、阿尔冈昆只是北美“东北林区土著”的一部分,但很显然,他们的所在地离殖民者更近,虽然也在适应、学习甚至扩张,但最终被彻底吞并。
经过殖民战争、土著内斗和疾病传播,五大湖被美国和加拿大占领。19世纪中叶大量移民涌入五大湖地区,他们利用肥沃而广袤的土地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大湖周边地区利用冬暖夏凉的大湖效应,甚至出现了水果集中种植区,随着人口集聚加速,商业也随之兴起,大湖区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城市。
———————————————
工业化的代价
———————————————
工业发展需要原材料、廉价的土地、充沛的人力资源、便利的交通,部分工业还需要大量耗水。即使在工业时代之后,水也是一种重要的能源,毕竟除了能源还能兼顾航运,沿河沿湖很重要。
五大湖区后来成为美国的工商业重镇,并不出人意料。
19世纪下半叶,大湖区的农牧产品加工业已经兴起。为了方便农产品的贸易、运输,交通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且日臻完备。
连接伊利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让五大湖的农产品可以用极低的运费,以超过马车的速度绕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到达东部地区的集散中心纽约。原本五大湖地区只能通过加拿大(英)入海,伊利运河将其与纽约相连,纽约—五大湖作为一个整体地位大大提升。
沟通密歇根湖与密西西比河的运河业让五大湖物产得以顺流直下,途经密西西比河两岸,进入墨西哥湾。城市间公路网、铁路网将大湖区和全国其他地方,特别是水运无法到达的广大西部连接了起来。
这一轮规模宏大的建设也成就了芝加哥的地位,这里既是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连接点,同时也是东西铁路的枢纽所在,逐渐完备的基建让大湖区成为美国交通的中心。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铁产量一度是衡量一国国力的最重要指标,快速成长的美国需要消耗大量钢铁,特别是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经过勘探,人们在苏必利尔湖附近发现了占美国八成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北部靠近安大略湖的地方山脉蕴藏着大量煤炭资源,五大湖就成为远距离运输铁矿石到东部的黄金水道,进而成就了钢铁产量占全美一半的铁路枢纽匹兹堡。
除了钢铁,五大湖周边还蕴藏着大量金、银、铜、锰、铀、石灰石和盐,在第一代托拉斯企业海量投资的加持下,西起威斯康星州,东至纽约州的大湖区迅速成长为美国最重要的工业区。
五大湖周边对于加拿大的重要性更甚于美国。英法殖民地最早出现在靠近五大湖的东岸,因大湖区气候相对温和适宜居住,是之后数百年历史中英法殖民加拿大的主流目的地。时至今日,包含大湖北岸的安大略省依旧是加拿大人口最密集的核心区域。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就在安大略湖岸,湖对面就是美国。
只可惜,在工业化早期,人们的环保观念还未形成。五大湖既是两岸居民赖以生存的水源地,又是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污池。化肥农药普及后,过度施肥打药的问题一度在美加非常严重,化肥和农药通过降水进入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最终进入大湖。
人类早期的污染能力确实看不出多大效果,但工业时代的技术和产能是加速迭代的,环境容量很快就不够用了。
大湖水量大,少量污染物会被稀释到安全的水平,并被大湖自净。但是美加的工业化持续了100余年,大湖占比极低的流出量,又使得日积月累的污染物不易排出。
1913年到1916年,美国曾对近岸水域进行调查,却得出了工业污染物不足以影响用水安全的结论。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的环保意识,让两国错失尽早治理的良机。
———————————————
先污染后治理的無底洞
———————————————
上世纪60年代末欧美国家环保意识觉醒,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伊利湖与克莱尔湖渔获检测出汞超标,在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伊利湖已死”这样夸张的口号流传一时。
在这一标志性事件之后,美加两国对五大湖污染问题变得重视,相关研究和合作陆续展开,1972年达成了《大湖区水质协议》,日后逐渐进化成为治理大湖污染的四年计划。
持续了200年的污染问题不会因为一个协议就得到解决。目前湖中发现了3万种在工业中常见的化合物,有500种对人体具有危害性,其中致癌物芳香烃和能引起基因突变的诱变剂浓度显著较高。
五大湖受污染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苏必利尔湖受污染最轻,休伦湖次之,密歇根湖污染较为严重,而历史上工业企业集中,开发时间也最早的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污染最为严重。
工农业污染带来的磷为微生物提供了养料,水温变暖让微生物变得更活跃,伊利湖西部曾经出现过水体变绿、鱼群因为缺氧大量死亡的情况,水华散发的恶臭也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质量,超过1100万人无法安全饮用湖中的水,不少人日常依靠瓶装水、桶装水。
塑料瓶为首的塑料垃圾如果没有被妥善处理,就会在自然环境中慢慢碎片化直至成为微粒,最终被流水带入大湖。随着去工业化和环保设备的不断迭代,治理五大湖的工业污染更像还旧账,但塑料微粒这个世界性的问题,在五大湖会变得日益棘手。
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NGO投身于五大湖的环境保护,环保事业资金变得充裕,却带来了严重的低效问题。
毕竟五大湖区是一个跨国地区,所有的环境问题,最后都会变成美加之间的外交问题。两者关系不错,可治理环境需要付出的代价、牺牲,却不是一句“兄弟情深”就能解决的。
再加上两国内部各部门、湖岸各州的推诿扯皮,至今五大湖治理已经有了140个管理和恢复计划,但其中大量计划出现重复和冲突。
另外,在政治正确语境下,需要优先照顾的40余个原住民部落也有很多意见要说,数不清的NGO推动环保的同时也各有诉求。
所以目前,美国政府也并没有能力大刀阔斧地进行治理,主要的努力方向集中在加强水质检测,分财年分河段将治理目标细化,拆除小水坝恢复湿地,及时更新渔获安全等级信息,评估污染物的危害性和影响途径,防止亚洲鲤鱼等入侵物种在五大湖扩散,防止周边农场水土流失等方面。
换言之,美式环保以减少污染危害和预防进一步污染为主,对历史遗留问题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这当然也比不治理强,目前大湖中渔获的汞含量有所降低,也算治理取得一定效果的例证。
一个工业化已经结束,环保行业兴起较早的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治理,依旧问题重重,足以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代价。
美国的环境问题显然不是孤例,更多国家环保行业才刚刚起步,甚至处在污染情况不可知的状态。对于全世界而言,环保都是任重道远的问题。
———————————————
◎ 来源|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