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智库 产业政策法规研究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是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对于促进制造强国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抓住智能制造发展机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已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赛迪智库产业政策法规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智能制造政策白皮书》指出,我国对智能制造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和地方智能制造政策
密集出台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
在国家层面,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重点任务是加快智能装备发展、加强关键共性技術创新、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明确建设目标是推动智能制造国家和行业标准上升成为国际标准。到2018年,累计制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到2019年,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在地方层面,《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领域建成5至7家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公共平台,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协作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培育一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指出,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主要任务是构建智能制造自主创新体系、发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实施“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和完善智能服务支撑体系。
《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9—2021年)》明确,到2021年,上海将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新高地、核心技术策源地和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推动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六大重点行动包括产业创新突破行动、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广行动、新兴技术赋能行动、跨界融合创新行动、平台载体提升行动及区域协同发展行动。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天津市关于进一步支持发展智能制造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企业智能化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购置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培育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等具体措施。
政策突出重点领域智能化
发展
《白皮书》指出,我国智能制造政策具以下主要特征:
推动技术创新。政策着力打造智能制造创新体系,鼓励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例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等技术,加快网络化制造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在制造业中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注重重点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政策突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的智能化。例如,《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提出推进电子信息、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等领域的智能制造集成。
着力培育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我国围绕智能制造应用、智能装备生产等方面,强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完善政策环境,强化要素支撑,促进企业互利共赢,打造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例如《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面向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推动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合作。
推进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政策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的试点应用;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开展工业软件等外包服务。例如,《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发展“互联网+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支撑服务体系,促进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推动智能设备的应用。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标准。
强化核心动力与支撑。政策积极促进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为智能制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
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大。政策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实施税收激励政策,采取多元化金融支持方式。例如,《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提出,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推进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加强产融对接,鼓励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智能制造的发展。
各方形成合力进一步
落实智能制造政策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智能制造产业迅速发展,产值规模已经达到近1.5万亿元。目前,我国智能制造已经形成了四大聚集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但是,我国智能制造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数控系统、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国内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尚不完善,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缓慢,优质企业与国际性品牌有待培育,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白皮书》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一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快创新中心的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实现技术突破,提升我国智能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完善智能制造推进机制。强化战略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科学的实施机制,推进战略的落实。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推进作用。促使中央、地方、企业形成合力,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
三是加强开放合作。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应用示范等领域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支持跨国企业、国外企业等来我国设立智能制造示范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