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若方
【摘要】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广大青年学生作为时代新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思政课改革引领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航向,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本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了说明。首先,阐明了当前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提出了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多方面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医学类院校 思政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2-0029-02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寄予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是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课”[1]。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为学生上好这一“人生大课”,是我们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中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命题。
一、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本校在全校课程教学中实施了1116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1116”即是指一份导学案设计、一份教案设计、一份教学反思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目标明确任务、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明确分工交流讨论、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反馈检测总结拓展6个基本环节。旨在通过1116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1116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之后,思政课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明显改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尤其是时政性较强的形势与政策课,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了对学习思政课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笔者针对本校开设思政课的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及课程考核评价三个层面进行了问题设置,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为979人,通过调查总结出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尚且不足。
如今,“95后、00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人群,作为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他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更多,价值观也更加多元化。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他们更关注虚拟的网络世界,更关心自己现实中的“小时代”和“小确幸”[2]。不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感兴趣,甚至有些抵触和质疑。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中存在不参与课堂互动、看其他科目甚至有睡觉的现象,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更有甚者认为学习思政课的目的是应付考试。
(二)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性有待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图1),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讲授内容枯燥乏味、生涩难懂(占21%);二是课堂讨论的问题比较陈旧,与学生实际脱节(占24%);三是讲授的理论比较宏观,缺乏深度(占29%)。
通过调查发现(图二),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讲课缺乏吸引力主要是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方式陈旧单一(占30%);二是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课堂气氛沉闷(占29%);三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紧密,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引导(占20%)。
综上所述,学生反映出的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设计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作为思政课堂的主体,缺乏接收思政课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本校目前开设的思政课程共有五门,均为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军事理论》是大一上学期开设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党史国史》是大一下学期开设课程;《形势与政策》是大一大二共四学期开设的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设置为考试课,其余课程设置为考查课。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平时的课堂表现仅作为参考,并没有设立起完整统一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
三、关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创新教学设计,构建起“问题导学+专题授课+智慧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思政课内容的“高大上”使其具有“上天”有余,“入地”不足的先天缺陷。教材本身缺乏对学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传统的“章节目”式教学体系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因此,突破教材的藩篱,联系实际社会热点,关联专业前沿问题,把握当今世界新发展、新变化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热点事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置相应专题展开师生间互动讨论,并结合运用云班课等教学软件,构建起“问题导学+专题授课+智慧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3]。首先,教师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确定相应科目的专题目录,并围绕专题设置相應的导学问题。在课前通过蓝墨云班课向学生发送本节课的导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节课程主要内容。其次,课堂中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根据学生个性需求,融入时政热点,丰富理论体系。再次,在授课过程中善于利用蓝墨云班课、微课等教学工具开展学习活动,增强师生互动性。例如,在学习法律知识中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时,可以课前通过线上工具向学生发放有关校园欺凌的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校园欺凌。通过学生自主查询有关法律规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并通过组建校园欺凌案件小组在课堂上讨论分析作为学生应如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如何履行应尽义务。
(二)丰富教学形式,打造多元化的思政课堂。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期望思政课堂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的PPT授课形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并且在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的衔接、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以及在教学中应用价值取向、信息化教学发展层面的不同策略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思维打造出更加多元化的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学除了基本的讲授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之外,可以增加时政播报、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等形式丰富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4]。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讲授心目中的思政课,从同龄人的视角进行讲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烘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邀请校领导及专家名师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一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三)成立思政社团,进一步弘扬校园思政文化。
社团是展现青年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重要阵地,思政理论部可与校团委联合成立思政社团,由团委负责,思政理论部老师进行理论指导开展社团活动[5]。社团职责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建立起校园思政文化公众号,充分挖掘当下的时事政治、热点新闻事件等,将其与思政课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定期制作思政微课堂上传至公众号,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与时代变化的同频共振;二是开展校园思政文化活动,例如校园辩论赛、时政知识竞赛、思政微电影拍摄、思政小品文艺表演等,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和文艺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乐在其中。打造以思政为核心的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途径来学习和应用思政知识,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思政文化的魅力,也能进一步提升校园思想文化建设,传播青春正能量。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突破高校德育“闭门造车”的局限。
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创新思维的源泉,也是青年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进行良好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社会实践也应该是大学生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加强实践育人的平台建设,努力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他们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6]。例如,成立学校思政志愿者团队,让大学生走进社区,宣传普及思政知识,并利用所学专业专长开展志愿服务,如医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课所学基础知识,在社区开展健康知识宣传等。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以及组织学生参与学校下乡扶贫活动,了解基层群众生活,积极献言献策。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目的。
(五)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思政课培养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实践过程中的思维认知和行为能力。因此,思政课的最终评价标准应该是综合各维度的表现[7]。思政课应该构建起科学立体的考核评价体系,把最终考核成绩划分为课堂表现(考勤、小组表现、个人表现)、校园思政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理论测试四个维度,从各个层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通过思政课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又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从而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的,也为教师总结反思教学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使思政课不仅有深度,也更加有温度。
四、结语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起着为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引领青年大学生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刘胜男.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略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114-115.
[2]李麗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J].山西农经,2017(22):150.
[3]舒前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8(23):185-187.
[4]张小勇,唐艳红.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改革探讨[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6):71-73+93.
[5]李娜.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亲和力、针对性的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277-280.
[6]刘来.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新局面、困境及对策——基于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调查访谈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8):73-75.
[7]陈亮.高职院校思政课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5):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