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子 图|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
01 2017年12月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领导率上海志愿者与2017年长江江豚科考队交流互动
02 2018年4月,志愿者在江边守候
白暨豚是长江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由于极度濒危,已经在长江销声匿迹十多年,被科学界认为可能已经灭绝。2018年4月18日,上海摄影师焦少文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拍摄到了“高度疑似”白暨豚的照片,引发广泛关注。在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的斡旋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停止了把白暨豚上升为“野外灭绝”的议程,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就此下发通知,要求安徽、湖北、上海等6省市进一步加强长江豚类保护工作,高度关注白暨豚、长江江豚历史栖息地和集中分布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监测和保护,发现白暨豚及长江江豚种群新动态第一时间上报。在拍摄到“高度疑似”白暨豚照片的相关水域,中科院水生所受芜湖市林业局委托,正在进行保护区建设的前期监测和评估;为了从源头上消除船舶污染相关水域的隐患,长江海事局专门撤销了一个船舶停泊区,这一切使得“水中国宝”白暨豚的保护重新有了一线希望。
鲜为人知的是,上海广播电视台长江豚保护志愿服务队开展的科普实践活动对取得这一发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志愿者张峥嵘联络生态学专家和生态摄影师,分别负责搜索、观察和拍摄,经过共同努力,才取得了发现成果。近4年来,上海长江豚保护志愿服务队还多次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开展了野外观察长江豚、保护长江生态的科普教育实践活动。
张峥嵘是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坊》栏目的编辑,十多年前在采编工作中接触到了白暨豚和长江生态保护的话题,由此成为了关心长江淡水豚的志愿者。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长江豚的志愿者,张峥嵘认为,白暨豚2007年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不存在了,恰恰相反,这暗示了长江还有白暨豚个体存在。
“白暨豚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最大的问题是最后的白暨豚在哪里?”
2016年,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开始实施,环保志愿者深受鼓舞,一批全国的白暨豚爱好者在白暨豚保护基金会的一个网络科普群里结识后,相约去安徽铜陵至芜湖江段寻找白暨豚存在的线索,张峥嵘积极参与其中,为大家出谋划策,并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党群工作部的支持下,组建了由媒体志愿者、长江淡水豚生态学专家组成的上海长江豚保护志愿服务队,围绕保护长江江豚、寻找白暨豚开展志愿者科普实践。
在水文、地理条件复杂的长江寻觅白暨豚,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暨豚属于疏人类的豚类,它们远离岸边,在江心活动,不像长江江豚那样会到岸边的居民点和船只停泊处附近活动。正因为如此,白暨豚比江豚更远离机动船,目前也不可能像江豚那样三五成群地出没,而是以孤单的个体出现。所以,在发现一个出水点以后,很难判断下一个出水点的位置,很难用相机捕捉到出水的瞬间。
2016年—2017年,在社会爱好者对长江芜湖段上游进行的两次白暨豚民间考察,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牵头的两次白暨豚寻证考察中,虽然有几次疑似目击,但都没有留下影像证据。
实际上,从1979年中科院水生所建立白暨豚研究组对白暨豚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来,在野外拍摄到的白暨豚活动清晰影像资料几乎全部出自于专业科研人员和专业摄影师之手,一般群众的目击几乎没有一次捕捉到清晰的影像证据,而专业摄影师拍摄到影像都是在生态学专家的搜索辅助下完成的。
为了提高志愿者寻找活动的专业性,张峥嵘找到了退休后在上海居住的著名白暨豚生态学家华元渝教授,请华教授到现场指导观测志愿者的寻找活动。华元渝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中科院水生所调查白暨豚种群数量、分布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项目,并成功捕捉到白暨豚活体。1986年,根据观测结果建立数学模型后推断出白暨豚仍有42个群体,总数不到300头。
从2017年至今,耄耋之年的华元渝教授多次赴长江芜湖段上游参与考察野外长江豚的科普实践行动,并召集学生共同参与,向各批次参与的志愿者普及生态学知识,讲解如何寻找豚类的科学方法,为志愿者野外观测提供生态学技术支撑。近3年来,通过现场和线上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学到了不少科普知识,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在长江上拍摄淡水豚出水的瞬间,摄影技术和设备非常重要。2018年4月,张峥嵘联络中国绿发会旗下的企业摄影家自然基金,由企业摄影家自然基金发起一次“寻鱀”活动,联合生态摄影师与淡水豚研究者、环保志愿者在安徽芜湖力争找到白暨豚依然存在的影像证据,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等对这一活动给予了资助,中国绿发会对活动给予了有力支持,4月18日,上海摄影师焦少文在活动过程中拍摄到了“高度疑似”白暨豚的照片。
“目前由于现存数量太少,观测不到很正常,但看不到不等于没有。”在焦少文拍摄到“高度疑似”白暨豚的照片后,华元渝说:“只拍到一头(白暨豚),也不等于只有一头,很可能还有极少数量的白暨豚群体在此次拍摄地点附近的水域幸存。”华元渝认为,国家提出的长江保护战略非常好,近几年长江水文环境和渔业资源整体回升,未来随着长江绿色发展的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还会更好。
03 2018年4月华元渝教授(左一)在现场部署观测
04 2019年3月上海志愿者在安徽省繁昌县进行科普宣传
为什么宣布白暨豚“功能性灭绝”10多年后的今天,民间忽然热情高涨?参加志愿服务行动的专家学者和环保志愿者普遍认为,一部分得益于环保公益组织的蓬勃发展,更重要的是长江流域“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已经成为共识。
保护长江的“水中国宝”,关键在于整个长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利用媒体工作的便利,上海长江豚保护志愿服务队近年来联合专家、记者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与科研、保护单位密切联络,传播长江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知识,及时报告上海沿江、沿海地区珍稀水生动物的突发情况,为抢救保护被误捕或搁浅的珍稀水生动物赢得时间。近年来,曾报告相关部门紧急救助野生中华鲟、江豚、花鳗鲡各一头。同时也带动了一批媒体同行和动物保护支持者成为关注长江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的“粉丝”。
2018年11月,张峥嵘把3年时间里在芜湖黑沙洲河段白暨豚历史栖息地的发现,整理成论文,在农业农村部主办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上发布,目前论文已被农业出版社收录进专业论文集。
为扩大长江生态保护科普宣传的影响力,上海长江豚保护志愿服务队在上海广播电视台党群工作部和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的支持下,吸收SMG 旗下各单位30多位播音员主持人、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担任SMG长江口生态保护文明实践志愿者,与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共建生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积极参与全社会“共抓大保护”的科普实践。
上海长江豚保护志愿服务队“守护水中国宝志愿者”的项目连续两年获得了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的资助;2018年,团队成员获得了2016—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2017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称号。
在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持续努力下,长江芜湖段上游黑沙洲河段的生态保护工作得到有力推进,治岸、治污、治渔的各项措施和生态修复力度空前,2019年,当地志愿者发起成立了铜陵市郊区长江豚保护协会、无为市长江豚保护协会两个群众性公益组织,在科研单位、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等的支持下,正在开展常态化的长江江豚巡护活动,大家期待着看到白暨豚出水的惊鸿一瞥,并坚信这不仅仅是个梦想,那个瞬间将是“一江碧水向东流”最美丽的一道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