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亮
(重庆市铜梁区福果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2557)
我国的生猪散养户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生猪养殖行业发展十分迅速,生猪的流通和品种改良日益频繁。如此一来,便增加了外来猪带来传染病的风险,从而影响着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对于散养户而言,常常会受到养殖环境、免疫程序以及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生猪疫病防控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些生猪养殖户经验比较丰富,能够准确地把握养殖过程中的技术要点,具备一定的疫病防控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疫病。在年龄方面,很多年龄较大的养殖户对疫病的认识不足,无法及时了解防疫信息,也不能够及时接受防疫技能培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疫病暴发和传播的风险[1]。
一般而言,在养殖地区周围分布的防疫站数量越多,则防疫服务的半径就会越小,该地区的生猪疫病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就会越好。生猪的养殖密度与疫病发生率也有密切关联,但并非养殖密度越大,发病率就会越高,因为往往养殖密度比较大的散养户的防疫意识比较强,因此更加注重疫病的防治。
如果养殖场的规模较大,猪群之间接触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一旦饲养管理不善,出现疫病后会迅速传播,从而给疫病防控工作带来困难。调查实践发现,饲养母猪的养殖户疫病发病率要比其他养殖户高很多,主要是因为母猪对猪舍的环境要求更高,而且一旦母猪发病,仔猪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若养殖户能够定期对生猪疫病进行检疫,则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而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检疫,防疫的质量必然会下降。除此以外,有些养殖户会购买生猪保险,这类养殖户常常在防疫方面比较谨慎,因此能够重视对生猪疫病的预防,降低了疫病暴发风险,防疫效果较好。
建议加强对生猪散养户养殖年限和养殖规模的统计,以村或镇为单位建立信息档案。相关部门还应当加强对养殖户的防疫考核,对于防疫工作做得一般的养殖户进行基本的政府补贴,对于防疫工作做得好的养殖户多加以补贴,从而鼓励这些养殖户继续进行疫病防控,同时还可以帮助其他养殖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接下来的养殖中加强防疫。
防疫部门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考虑制作防疫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常见生猪疫病以及对应的防疫流程,通过微信等自媒体手段分发到每一个养殖户。还可以考虑在疫病多发季节对散养户进行防疫技能培训,培训所需费用应当由养殖户和政府共同承担,从而不断提升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防疫操作水平。
生猪散养户的规模差别较大,一些自给自足式的小型散养户不去市场购买饲料,建议这些养殖户按照目前的简单模式进行饲养,不建议饲养母猪,也不建议扩大养殖规模。对于一些具备一定规模的生猪散养户,可以进行一定的规模化生产,但同时也要提高疫病防控水平,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定期技能培训,从而实现对散养户的集中管理和考核[2]。
在疫病多发季节,必须要充分做好预防措施,一旦出现疫情,要根据病情及时进行免疫、隔离以及扑杀等处理。熟练处理流程在疫病防控中十分重要,完善的处理流程应当包含适用情况、操作时间以及技术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保证能够根据疫情发展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
本文基于散养户视角首先介绍了生猪疫病防控效果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然而我国的生猪疫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生猪散养户应当在养殖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坚持实事求是,积极参与养殖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养殖水平,在保证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市场提供健康安全的猪肉,从而促进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