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中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2020-11-30 07:39
现代交际 2020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党员

陈 佳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省直分校 安徽 合肥 23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权,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高度融合。”[1]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持续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巩固并扩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扎实落实并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摆在高校党建工作者及每个党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传统”线下党建工作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传统”线下党建工作的优势

传统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包含政治宣讲、学习培训、现场活动、会议、自主学习以及各类考评、科研教学工作中的党员教育与先锋模范作用示范等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面对面、现场实施,落实直观,反馈迅速,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利于准确把握参与者的情绪与心理变化,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效果较好。

(二)高职院校“传统”线下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在时空特性方面

在时空特性方面,传统党建工作难以渗透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范式化、规程化的党建工作容易产生疲劳[2]。集中的党建工作容易产生不全面的问题,难以量化、精细化管理,对党建工作的实施效果有影响。同时党建工作受领导组织能力的影响,存在计划、落实实施、监管等方面的差异及一定程度的不足。

2.从重视程度上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高职院校也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了招生及教学上,因此出现了重业务、轻党建的状况。

3.从建设完善性上看

大部分高职院校党务工作团队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专业的党务工作者,党务工作缺乏组织保证,难以全面开展工作。

4.从实效性来看

高职院校的党员主要由教职工党员及学生党员构成。高职院校的教师课时任务相对较重,而高职院校普遍的“2+1”教育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一般在校外进行顶岗实习,这些情况都给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监督等工作增加了难度[3]。传统的高职院校党建宣传工作模式较为简单,党员思想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党建工作形式化倾向明显,实效性缺乏评估。

二、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及党建工作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互联网信息的泛滥,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互联网信息依托各种呈现形式渗透进当下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复杂。作为高等学府的高职院校党员群体,思想活跃,接收信息手段多,交流能力强,互联网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更加显著。

近几年来,国内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负面舆情,其中也不乏党员群体,这表明,互联网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及对党建工作的冲击是较为明显的。负面舆情的发生,无疑会破坏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形象,影响是恶劣的。但也应看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在牢牢把握宣传阵地、提高政治站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自觉抵御错误认识、敌对势力等方面,依托互联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互联网对党建工作的影响

随着传统党建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互联网+”视域中党建的尝试和探索,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互联网+”视域中党建工作在很多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效,为高职院校党建提供了一些发展路径和借鉴。

1.高职院校 “互联网+”党建平台基本全覆盖

部分高职院校专门建立了多样化的“互联网+”党建平台,比如在学校的官网专门开辟党建宣传等相关事项的子网站。通过党建网站,构建宣传平台,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地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线上教育,甚至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增强党性教育的吸引力,提高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促使党员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作风纪律等方面,不断进行自我教育。

2.党务管理信息化,依托互联网开展党建组织工作

传统的基层党务工作都是通过电子表格或纸质的形式管理保存信息,查找信息烦琐,而且信息不对党员公开,党员只能通过基层党务管理者查找个人信息[4]。目前,有的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利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就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实现了“无纸化、无中间人为化”办公方式,消除了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基层党务工作管理的网络化和规范化,增强了党建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5]。

3.利用即时通信技术创建网络化的基层党组织信息联系系统

(1)以即时通信工具的群功能为沟通桥梁,搭建党务工作者沟通平台。有的高职院校利用网络空间、共享等技术手段,及时向基层党务工作者及党员发布信息,组织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经验交流,提高了党建工作效率[6]。

(2)移动通信联系系统。例如,安徽省直工委下属三校,一方面通过关注安徽省直机关工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安徽机关党建”,让基层党员了解党的政策、教育学习活动、时事新闻、党史知识等内容;另一方面搭建手机微信群,在微信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完成对党员的教育。

三、“互联网+”视域中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探索加强新兴业态和互联网党建工作”。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必须创新方式方法,基于互联网,改革传统党建形势,把互联网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深度融合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特性,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深入研究,广泛应用,使之成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对推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保障,扩大党在互联网上的广泛号召力与凝聚力。

(一)“互联网+”视域中党建形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互联网+”党建在高职院校中已存在一定时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涌现出一批概念新、实用性强及反响好的应用典型。全国各相关院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在做着创新和尝试,也不乏优秀的“互联网+”党建案例。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普遍开展的“互联网+”视域中党建形式存在的问题。

1.重技术,轻党建

过度强调技术,产生对党建工作的片面认知,以程序性手段简化党建工作。网络技术手段的制约,容易产生形式主义风险,影响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2.重管理程序,轻意识形态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简单机械化的以文件传达、精神领会等形式的灌输式传递效率低,效果差,甚至使当代年轻人产生反感情绪。这是当前党建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普遍存在重视管理程序、强化工作流程与审计,党建工作程序化,形成其他形式的僵化问题,影响党建工作开展。工作方法僵硬,缺乏“互联网”思维与语态,缺乏以创新形式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

3.互联网界限分辨困难,网络安全意识差

“互联网+”视域中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涉及对社会的活动、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也涉及针对个体或特殊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基于对网络的认知,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管理者往往会简化安全控制,将可能有风险的工作内容排除在外。

4.重建设、轻应用和评估

互联网党建工作是新生事物,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由于对互联网工具的认识及技术能力的限制,更难以对工作的深入情况及绩效做深入评估,量化容易质化难,难以形成工作闭环。而“互联网+”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目标恰恰是人的变化,是质的变化。

5.系统众多,重复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互联网党建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系统化工作,其中大中小型系统共存。党建工作的动态特征,使其受软件系统的技术特性限制,不断产生新的系统,新的平台。缺乏总体规划,系统缺乏扩展性与柔性,是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党建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处理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党建之间的关系,推动党建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深入有效开展。

(二)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结合

党建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通过多种形式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使之成为一个彻底的共产党人的工作,试图通过软件系统达到目标的想法是危险的。但“互联网+”党建为新时代党建工作确实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想象力。互联网技术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上,根据其技术特性,可以在以下方面开展结合:

1.管理层面的结合

这包含组织管理、行为(活动)管理、意识形态管理、结果管理及闭环管理行为的管理。通过以上管理行为的互联网结合,实现了严格量化管理,量化评估,闭环反馈工作成效、主动积极地调整,改善工作状态。工具的使用规范了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行为,强化了纪律性;规范了基层党组织的行为,严肃了纪律;提高了沟通效率,强化了沟通能力;增进了组织的凝聚力,保障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但在结合过程中,应避免一蹴而就的想法,避免贪大求全,应根据工作实际,逐步发展,快速迭代,逐步深化,力求工具的可靠、深入、便利以及对应用实际的充分满足,并应前瞻性地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2.意识形态层面的结合

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意识形态教育。传统的、机械的灌输式教育难以达到新时代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要求。基于互联网的新方法、新语态是基层党建工作者必备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除了传统党建工作的互联网化以外,应充分覆盖常用社会互联网工具,以喜闻乐见的渠道、形式广泛发声,强化“无处不在”。同时,应强化基层党员(包括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的参与程度。应改变传统的党建工作中权威化的灌输形式,激励党员参与党建工作,参与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从单向的接受者逐渐向互动的参与者转变。积极地参与意识形态工作会加深参与者对问题的理解,增强自信,增强身份认同感、归属感与荣誉感,并在高度的互动过程中获得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督促参与者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标准。应系统化规划“互联网+”形态下的意识形态工作,灵活利用现有工具并整合相关能力,创新新型的工作形式,使意识形态工作充分覆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党员的学习、工作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新型生活形态的结合

党建工作绝非停留在字面上、互联网上,而是最终落实到实际生活工作中。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把互联网生态向地面生活扩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宣传、讨论,并强化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先进带头作用、舆论引导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党建工作无所不在,不能简单地理解各类互联网行为,并割裂其与党建工作的联系。应充分研究各类互联网行为,并灵活运用,使之达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从“行为规范”到“规范行为”,“互联网+”工作核心还是“以人为本”。互联网的介入首先是便利,通过模式化的手段,将现有行为转移到线上,实现工作的便利。习惯养成后,逐步调整、改善系统模型,最终成为标准化的规范行为。基于“习惯”形成规则,再用“规则”改变习惯。“互联网+”党建工作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演进的、不断深入的长期工作。数十年来,信息化建设历程证明,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群众的信息化系统的失败概率是相当高的。失败的结果将会严重影响工作的开展,并严重影响人的信心,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尤其应尽量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

四、结语

应该说,“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结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技术并不能完全破解工作难题。创造性地利用各项技术工具,在模式、方法上下功夫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党员之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党员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