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通大学勉励广大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西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64年前,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事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布局和西部工业发展需要出发,作出将交通大学内迁至西安的决定。64年来,西安交大犹如一座知识的丰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熠熠生辉。如今,仍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忠诚,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面对党中央的西迁决定,交大教授学子们没有退缩,毫无怨言,他们的脚步坚定不移跟随党,他们的初心始终不渝信任党、服从党。1956年9月,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共6000多名交大人齐聚西安,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正式开启了一段向困难宣战、向科技进军的崭新征程。如今,曾经的热血青年已成耄耋老者,但他们大爱忠诚之情早已注入灵魂、融入血脉,他们的爱党爱国之心在新时代的光辉下历久弥新。
无私,不计个人得失,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新中国成立伊始,经济百废待兴,国家一穷二白。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背井离乡,毅然前往西部偏僻落后地区,这需要怎样舍己为国的信念和情怀?这批西迁的时代骄子中,有的原本是安土重迁的耄耋老人,有的是正处于青葱年华的激扬青年,他们捧着一颗心来,就从未想过离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如今,迁校教授中,在世的仅十余位先生,但他们的大局情怀和无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国家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他们一扎根,就是整整一辈子。
奋斗,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开拓出一片崭新天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黄浦江畔迁至渭水之滨,离开发展蒸蒸日上的上海,扎根于地广人稀的落后西部,一切从头再来,其中的艰难坎坷可想而知。曾有人预言,西迁后的交通大学将无法“活”过60年,但在西迁教授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克服艰苦条件,发扬自力更生、拼搏奋斗的延安精神,凭着这股爱国韧劲儿和建功立业的责任情怀,不仅让这座人才与科技的“大树”移栽成活,并且发展成为一座在国家大西部屹立不倒的历史丰碑。
白驹过隙,岁月变迁,但凝聚着青春、智慧和理想的西迁精神却在一代一代地延续着。今天,国际形势复杂,国内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我们更应发扬忠诚、无私、奋斗的伟大“西迁精神”,担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让“西迁精神”赓续绵延、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