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兵 唐敦双
湖北民族大学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8年,国家民委与湖北省政府签订共建湖北民族大学协议。按照框架协议内容,国家民委将湖北民族大学建设发展纳入委属高校统筹考虑,多次协调教育部、发改委等国家部委支持湖北民族大学内涵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以及更名大学等工作。湖北省政府将湖北民族大学列为重点建设院校,纳入湖北省“十二五”“十三五”高校设置规划。共建以来,双方从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办学环境改善等各方面给予湖北民族大学持续支持,学校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共建工作开展以来,国家民委、湖北省政府以及省教育厅、省民宗委等有关部门通过政策倾斜、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式支持湖北民族大学加强内涵建设,助推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果。
办学规模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国际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办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截至2020年6月,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5279人,硕士研究生729人,成人本科生3073人,留学生92人,预科生220人。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学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致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双师双能型”高素质师资队伍。目前学校在编在岗专任教师100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550人,其中教授16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89人,占专任教师比例28.72%。“双师型”教师445人,占专任教师比例44%。人才工程项目中“百千万人才”和政府津贴获得者47人,其中“楚天学者”8人、“彩虹学者”5人,特聘教授56人,产业教授3人。
学科建设取得新发展。突出需求与目标导向,强化应用与融合发展,立足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自然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打造学科品牌、提升学科品质、彰显学科特色。获批“民族社会发展”和“林学与特色生物资源”两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构建起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校级培育学科和院(部)级培育学科四个层级学科建设体系。第四轮学科评估民族学学科为C等次。新增3个科学硕士一级学科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学校法学、体育学2个一级学科被增设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果。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学生成长需求为宗旨,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新增信息安全等8个本科专业,新增国家卓越医生(中医)培养计划专业点1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专业点9个,获批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5项,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6项。在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实现了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新突破。在国家民委组织开展的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与2017年立项项目结项工作中,有4项立项(普通类2项,思政类2项),3项结项(其中1项优秀)。在2019年民族院校教学成果评估工作,有4项获得A+等级,7项A等级和1项B+等级,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取得新跨越。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40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77项,国家社科基金29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获批省部级项目130项,地厅级项目391项,横向项目322项。累计科研经费11641.29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出版学术专著120部,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65项,其中获得日本和美国专利各1项;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6项,转化收益达到613万,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余项。有省部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中心、人文社科基地)10个。“武陵山片区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经过评估再次被纳入国家民委新一轮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建设,获批成立了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湖北民族大学超轻弹性体材料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省部级科研管理平台的建成,充分整合了学校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力量,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学校的科研产出。
委省共建以来,通过立项项目的争取、教育资金的投入,湖北民族大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师生学习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项目来源不断增加。国家民委积极协调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在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后设立了全国民族院校建设项目,学校获得综合大楼建设项目专项资金1亿元。学校“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和医学技能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入1亿元、省财政专项补助50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校区建设启动,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阶段。截至2019年底,校舍总建筑面积72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3054万余元。“十三五”期间学校基本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建筑面积74850平米,完成生物示范中心、东苑学生食堂、小球训练馆等建设项目并投入使用,预计2020年12月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和医学技能实训中心项目竣工。
教育资金投入不断提升。根据共建协议,湖北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财政投入力度,从2008年以来安排基本建设专项资金460万元,从2009年起至2014年由省教育厅每年安排400万元并纳入拨款基数,省民宗委安排专项资金40万元。
湖北民族大学积极推进地方性、民族性、应用性“三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实际,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应用特色的发展之路。
扎根民族地区,厚植人才培养摇篮地位。坚持德育为先,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和党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批示范性创新成果。坚持质量为要,深化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聚焦应用转型发展,有效实施国家卓越医生(中医)、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系列计划,着力构建“校政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服务为本,培养区域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生源主要来自民族地区,就业也主要面向民族地区,10余万毕业生中有6万余名扎根民族地区。据统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51.8%的中学教师、60.6%的医生、62.2%的专技人员、43.9%的公务员毕业于该校,绝大部分都是各行业的中坚和骨干。
开发特色资源,形成科技创新独特优势。在土家学研究领域,发挥民族社会发展学科群优势,在土家族历史、土家族传统艺术、土家医药学研究、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确立了学校土家学研究独树一帜的学术地位。在林特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突出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硒资源、天然产物化工理论与技术等应用研究,为区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关键技术。在电气信息与机电工程研究领域,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共建技术研发基地,特别是在新能源与物联网、新材料与智能装备、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产生了一批创新转化成果,带来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源头。
突出传承创新,打造特色文化展示窗口。学校长期致力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土家织锦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国家级项目,为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唐崖土司城址申遗三维虚拟展示等一批创新服务项目,助推武陵山区民族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多彩民族·和谐民院’民族文化节”“土苗兄妹组合”等一批校园文化精品斩获全国最高奖;学校连续9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学校民族体育发展成就在全省独领风骚,自2002年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民运会以来,共获得17金18银14铜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