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来,随着担保行业立法的不断完善和逐步实现担保行业监管的全面覆盖,对融资担保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风险管理的创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资担保类企业只有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才有利于其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服务,更好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7年8月2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的颁布明确了融资担保行业的法律地位,结束了融资担保行业长期无法可依的状态,指明了行业发展方向,重塑了行业发展格局,拓展了行业发展空间,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目前,虽然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向好,但融资担保行业在经济周期下行期间产生的风险未能得到有效化解,多数资本实力较弱,管理不规范和风控制度体系不健全的民营担保公司已无力清偿债务而面临破产。随着法律体系的完善和行业监管的趋严,对融资担保类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风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是融资担保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
融资担保类企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风险防控是企业的生命线,风险防控要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始终。这里的风险既包括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包括内控机制存在问题和担保业务本身的风险点。全面预算管理涉及企业各个工作流程和工作环节的目标体系,通过设置风险防控和风险化解的相关指标体系,并将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对风险事项和风险项目进行动态监管,从而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进而促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落实。
近年来,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资本规模较大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由地方财政或国资委下设机构全资或控股设立,该类担保公司不以逐利为目的,受政策性影响较大,管理规范,抗风险能力强,管理层稳定,企业制订了具有前瞻性和领先性的发展战略。但大多数民营担保公司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业务模式单一、抗风能力较弱、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甚至缺失和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担保公司的生存,制约了担保公司的发展。有些担保公司虽然制订了中长期发展战略,但是战略只局限于管理层知晓,未能在全员范围内进行宣导,员工与公司治理的融入感和参与感不强,导致战略不被认同难以落地。
传统预算的编制往往由财务部作为主导部门,在上一年度各项数据的基础上简单预测业务规模增长率之后对下一年度的收入进行估算。融资担保类企业成本费用较为单一,在根据业务规模测算出下一年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后,其他费用可以根据上一年度的决算执行情况进行增量预算。整个预算编制全部由财务部负责,业务部和其他部门几乎没有参与其中,这种粗放、简单式预算不利于企业实施预算的控制、分析和企业长远发展。
首先,预算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侧重点容易造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短视,有些担保公司对经营收益指标的考评权重占比较大,会引导企业以逐利为目的,不仅背离了融资担保行业准公共产品的政策性定位,同时也忽视了对风险的管控。其次,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设置,缺乏多维度指标体系搭建不利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首先,大多数融资担保类企业的客户来源渠道以银行推荐为主,在完成前期尽职调查并经过内部决策后,向银行提供担保推荐函,银行收悉担保函后履行项目审查流程。近年来银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项目的审查周期延长,融资担保类企业无法准确预估项目获得银行审批的时间和额度,导致其难以对现金的使用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造成现金预算不准确、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其次,大多数融资担保类企业虽建立了完善的风控体系,但是由于从业人员自身专业和业务能力欠缺,对担保项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不足,无法准确预估年度代偿金额。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资本实力较强和业务规模较大、管理水平先进并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融资担保类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发展的需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运用了担保业务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然而,大多数资本实力较弱、业务规模较小,商业模式单一的融资担保类企业信息化利用程度较低,内控不严密,在业务管理和预算过程中不利于信息的汇总、审核、监控和分析,不利于预算编制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此外,对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无法通过大数据比对进行分析和预测,造成预算管理效率低,精确度差、不易监控等问题。
我国融资担保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进而产生的。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这20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20年,担保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行业管理从松散到规范的发展历程。担保公司经历了初创期、政策机遇期、阵痛期、整顿期和规范发展期几个阶段后,迎来了担保产品属性和法律地位逐渐清晰明确、行业监管体系的日趋完善、国家对融资担保业的扶持政策越来越细化的发展新时期。《监管条例》及四项配套制度的出台,更是为担保行业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融资担保类企业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立足本源,在充分了解影响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法律和法规因素、市场力量、行业趋势和竞争、技术创新及利益相关群体关心的问题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运用SWOT分析法等工具)后制定出能够兼顾企业政策定位、经济效益和风险防控等指导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预算目标,并有效地进行分层分解,使企业自上而下都融入到预算管理中。
由全员参与的预算编制能够提升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协调性。在预算编制流程中,组织中的各个部门(担保业务部、风险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综合管理部)均需相互沟通各自的计划与需要,相互协调彼此的行动。为了激发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预算目标,融资担保类企业应采用混合式预算法,混合式预算介于权威式预算和参与式预算之间。融资担保类企业在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预算的参与者(包括各个组织层级的代表以及在特定领域拥有专长的关键员工),企业最高管层与预算参与者就战略方向充分沟通。通过自上而下沟通战略目标,并自下而上的组织实施该目标,能够使较低组织层级参与者更好地接受预算,对预算的普遍接受使他们能够对实现预算目标做出更大的努力。员工对预算具有责任感,加上高级管理层的全面审查,使得严格的预算能够得到遵循。
虽然大多数融资担保类企业业务单一,表面看预算评价指标宜简不宜繁,但是简单粗暴的指标设置不利于引导公司长远发展。融资担保类企业应当将平衡记分卡的评价理念嵌入公司预算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更好地将公司战略转化成相互平衡的四个方面。其中,财务指标揭示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客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以及学习成长指标以公司未来的财务绩效为导向。将四个维度有效转化为关键绩效指标(KPI),并对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发展。
融资担保类企业服务的客户群体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而影响市场环境的因素复杂多变,融资担保类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是决定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多数融资担保类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较慢,所以采用定期预算方法不利于其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如果采用滚动预算编制,能够使预算与实际情况更相适应,有利于充分的发挥预算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担保业务过度依赖银行和自身风险风控水平不高导致的预算数据不准确,尤其是现金预算不精准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但是滚动预算编制的工作量较为繁重。为了简化预算编制工作,融资担保类企业可以采用以季度为滚动周期的预算编制方法,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根据最新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银行贷款的审批速度和保后回访结果等已掌握的信息,对未来一个季度的经营活动做出精确预测,提升现金预算的准确性,更好地进行资金安排和风险拨备管理,同时为经营层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融资担保类企业构建预算信息系统成为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保障。财务人员单靠EXCEL办公系统进行简单数据收集和处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需求。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而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信息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业财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通过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预算执行数据的自动化处理能力,通过对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和计算,能够实现预算编制、指标体系搭建、监督、评价的全过程管理。同时以企业信息化平台为依托,能够实现业务和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提高了企业决策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融资担保类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环境,浅析了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通过对融资担保类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战略定位不清晰,全员参与度不强,指标体系不健全,过分依赖银行业务,预算信息化程度不高五个方面的内容进了行阐述,并逐一简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