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就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形成了新时代的“舆论观”[2],将新闻舆论工作上升到“治国理政、定国安邦”层面[3]。
当前,全国新闻界的主题教育和主题学习还在深入推进中,这实际上是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初心的再强化,让新闻媒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时代如何演变,舆论环境如何变迁,党性原则不能丢,人民性的要求同样不能丢。媒体要离人民群众更近些,新闻要为人民服务。这既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更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原则。
新时期,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简单地说,新闻要离人民群众近些,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作为新闻媒体,我们的新闻要真实反映群众生活,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积极维护群众利益。
看似非常朴素的道理,但让这一句简单的承诺,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绝非易事。因为受制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当前新闻工作者面临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需要面对很多困惑和诱惑,如何在复杂环境下不迷失自我,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这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强大的内心和坚定的操守,能经受各种诱惑的考验,也能顶住各种压力,客观真实的报道事实真相,能在纷杂的现象中发现新闻的本质,并找到人民的需求,在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和事件上不缺位、不失语[4]。
这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很多媒体在新闻报道,尤其是社会新闻和事件的报道中,经常存在一个误区,即更愿意将笔墨和篇幅放在官方的表态和做法上,而不愿意将报道聚焦在事件中的普通大众。比如有的社会救灾新闻,某地方媒体不到千字的新闻报道中,仅介绍各级官员的职务和名字就用去了近2/3 的篇幅。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很讲政治,但实际上是对党性原则和人民性都背叛。因为这种对人民生命和利益的漠视,恰恰是对党和党的新闻事业的最大抹黑。
从本质来说,新闻宣传是党的众多工作中的一项,而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新闻宣传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人民。而从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角度来分析:一方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出谋划策,最终形成了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党和政府的一切决策的正确性,主要在于它很好地契合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5]。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新闻要为人民服务有两层内涵:一是新闻媒体和从业者要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新闻媒体和从业者要将实现和维护大众的基本利益作为首要目标,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来衡量和检点自己的言行和立场。
新闻为人民服务,对新闻媒体和从业者来说,并不只是一句简单空洞的口号,它实际上是个系统性工程,它涉及媒体办刊理念、经营理念、从业人员素质等全方面的教育和提升,应该融入媒体人的心里,时刻牢记,身体力行。从这个层面来说,当前加强对新闻媒体的党性和人民性教育,提高媒体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工作者该如何提高新闻工作水平?2016年11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代表时明确指出,新闻工作者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外,还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
事实上,作为喉舌,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只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人民性原则,拥有高度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才能担当党和人民利益的代言人和捍卫者,肩负起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1999 年7 月5 日,《工人日报》记者的调查采访报道《浊气污水夹逼太原》就很好地践行了媒体应该更好地服务人民的使命。文章以太原普通小区的老年夫妇的生活开始入手,客观真实的描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而不是通过引用一堆硬生生的统计数据和科学指标来反映污染现状、曝光污染企业、引用政府官员要坚决治理污染的表态的效果强很多,也更真实和具有感染力[6]。从某些层面来审视,这样的报道会被认为是“不讲政治”,甚至有抹黑当地政府的嫌疑,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实事求是的报道,才可以让当地政府发现和了解到存在的问题,才有助于解决甚至是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情的发生。从而形成媒体与政府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更好地服务人民。
因此,无论是党媒,还是专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都应该学会把握和平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努力将新闻视角和关注点聚焦在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上,聚焦到为民服务上来,把群众关心的问题与领导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在二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样的媒体和新闻报道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也是应该支持和鼓励的媒体。
不同于其他产业,媒体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这就决定了它同时要兼顾和追求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的主要社会责任有6 个方面,即引导舆论,宣传真理,传播文明,积累文化,推广知识,执政育人。其中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社会责任[7]。这就决定了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优先,是媒体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
事实上,也只有满足这个前提条件,媒体才应该能认真考虑如何尽可能大的获得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并以此来支撑媒体社会责任的彰显。但在当前的形势下,随着网络通讯成本的大幅降低,借助越来越普遍和大众化的移动互联终端,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受到严重冲击,其后果就是广告、发行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创收逐年下降,行业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媒体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为了生存,一些传统媒体不得不将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之前,以经济利益为先。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媒体在从事新闻报道时,为了赚取利润,漠视人民的呼声和利益,不惜让广告占用新闻、副刊的版面,甚至直接用软文的形式为一些厂家及机构进行宣传报道。这些都是与“为人民服务”的新闻理念背道而驰的。
因为媒介的经济利益必须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前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如果为了获取所谓的“经济效益”而不惜出卖媒体和从业者自己的灵魂,不仅有损于媒体本身的形象,而且也会严重损害媒体从业者自己的形象。从长远来看,如果媒体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最终将失去受众,失去广告收入,阻碍自身发展。
新闻要离人民近些,为人民服务,媒体和从业这必须要转变作风、走进人民群众当中,了解人民真实的生活和心声,就必须深入基层,全面了解和调查研究,调研和掌握各种政策和措施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更加细致得了解民众真实的想法,方有可能准确地说出民众真实的想法,传递和代表民众表达真实的意愿。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很多记者热衷于奔走在各种楼堂会所、酒店会场,习惯于通过各种新闻通稿、通讯稿来写新闻。再加上媒体传播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提升和多样化,让记者获取新闻线索和素材的方式更加便捷,这也使得很多记者更愿意坐在办公桌前借助互联网平台或者查阅媒体同行的报道,通过参考和编辑别人的新闻作品来生产新闻变成可能和现实。通过走基层,到新闻一线去实地调研和采访完成新闻写作反而成为少数。
另外,现在一些媒体的管理机制还不太健全和完善,内部考核,尤其是对采编部门的考核存在简单粗放、更习惯考核记者和编辑的稿件数量,也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采编人员的工作方式,为了完成既定的考核量,很多记者很难有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一线进行实地采访和调研。所以,新闻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新闻从业者要转变工作作风。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和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相对已经走在新媒体前沿的大型传媒集团,很多传统行业媒体无论是在内容生产、渠道搭建、平台构建,还是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对更加激烈和残酷的竞争,一些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找新闻、抢时效、强速度,不得不将目光转向互联网和以微博、微信朋友圈、甚至是网络论坛。
不可否认,新传播平台和渠道的兴起,让人人都成为媒体,普通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速度有了大幅的拓展和提升。但大部分网民都是普通群众,经历不同,对事物和问题的观点和想法相对比较主观随意,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甚至不排除一些人为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故意编造一些抓人眼球的假新闻。
因此,作为专业人员,如果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不去鉴别和证实新闻线索的真伪,就有可能成为虚假新闻和报道的助推者,从而偏离新闻是为人民服务的初衷和要求。与此同时,新闻单位应该积极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宣传理论进行学习,组织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跨单位、跨地区的交流学习,提高他们对在新闻工作过程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以及坚持二者统一的真正内涵的深刻理解[5]。
作为中国利用外资领域唯一国家级主流媒体,《中国外资》以“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为办刊宗旨,创刊至今的28 年来,在宣传中国招商引资政策,促进外商投资,维护在华企业权益,介绍外商在华投资及其管理经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业界与读者的好评。
近年来,《中国外资》也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原有的模式和路径,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为此,杂志社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围绕商务部的重点工作,积极发挥媒体在意识形态引领、舆论生态构建上的作用,为商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同时,杂志社在积极引导采编人员牢固树立读者意识,真实反映企业诉的同时,还着力加大在新媒体方面的投入,积极推进创新融合发展。这其中既包括人员、内容和平台的融合,也包括社会资源和渠道的创新融合。
为了更好地倾听读者声音,《中国外资》杂志开设了“读者来信”栏目,并专门申请设立了读者来信邮箱。该栏目一经推出便得到各界读者的积极响应,来信不断,有对杂志栏目及版式的建议,有对杂志内容的评价,当然更有对当前热点问题的独到见解。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编读往来的作用,更极大了强化了我刊新闻为民服务的立场和原则。
作为传统行业媒体,《中国外资》与全国的大多数行业媒体一样,一直实行的都是采编和经营严格分离的管理。但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日趋成熟,以地方政府、园区和企业为代表的广大读者对杂志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及时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杂志社也适时成立了新媒体事业部,要求相关编辑和运营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技术和适合新媒体风格的内容编辑及创作能力,借助杂志社的“两微”阵地,他们也率先实现了新旧媒体的融合,为杂志社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从近几年的媒体发展趋势来看,“媒体即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和新闻行业所认可。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媒体机构和从业者首先得有直面竞争的态度和新闻为民的服务理念,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找准定位,提升服务能力。《中国外资》杂志作为行业媒体,需要将更多的视角和关注点聚焦一个个鲜活的企业个体,透视他们的生存、发展、成长轨迹,来展现宏观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同时,要真正加强和读者的互动沟通,倾听他们的反馈和意见,提升办刊水准、探寻新的发展思路和路径,为杂志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利用外资领域的国家级大刊,《中国外资》关注和报道的领域涉及商务工作的众多方面,小到外资企业的投资成立、人事变动、新品发布,甚至是投资动态,大到中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宏观形势和政策的变化。紧随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外资》“新闻为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中,这不光体现在内容形式和编排上,更深植在每个编辑记者的内心深处,最终表现在内容报道和舆论监督等方面。
正因为如此,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走进读者,制作和出版符合行业读者审美需求及阅读需要的杂志,《中国外资》每年都会根据读者反馈和调研结果,对部分版面和栏目进行改版,力求在突出杂志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版面的设计美感,展现行业杂志应有的厚重、简洁、沉稳和大气,同时,在内容选题方面,进一步突出文章内容的可读性和指导意义,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做好商务宣传工作,发挥行业媒体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我们还开设了“权威发布”“智库之窗”“高端访谈”等读者最关注,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特别关注的栏目,通过不同的报道形式和视角来满足不同阶层和对象的需求,受到读者欢迎,发行量逐年上升。为了更进一步贴近商务部的导向,我看还有针对性的配合商务部的活动开设“专题报道”,从不同的角度展现政策对人民群众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此外,配合国家和商务部的导向,《中国外资》杂志社还创刊了《服务外包》杂志,为更好地宣传服务外包、普及服务外包,更好地践行“新闻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底线,杂志社还和相关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并派出社领导及编辑部负责人带队的采访团队,为相关城市提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专业服务和咨询建议,专门负责采写相关市区的服务外包新闻,并要求先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保证到相关城市调研采访,实地考察,深度挖掘并真实地展现该地区最真实的新闻。
目前,这些伴随着杂志创刊一起成长起来的相关城市的大量专题报道稿件见诸报端后,受到读者和相关城市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这也充分说明,媒体在公众面前如果可以站在公正立场,进行客观准确地报道,媒体一定会建立起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读者也会由衷地对媒体和相关记者产生敬佩之意。
综上所述,做好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需要在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媒体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要认真领悟学习和强化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性的内涵;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理念,兼顾经济效益;要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和提升。
简单地说,新闻传播必须坚守“新闻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理念,真实反映群众生活,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积极维护群众利益。媒体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受众之中,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是媒体和从业者生存的基础,也是其发展的仰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