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5 )
科技期刊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截至2018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期刊),其中应用技术类1890种,占比38.01%。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存在明显劣势。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指出,突出专业化导向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通过专业化建设,全面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本文以纺织行业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期刊为例,分析其转型实践,总结经验与困境,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借鉴。
创刊于1984年的《纺织科学研究》,是一本纺织服装行业的专业科技期刊,由中国纺织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科研院所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该刊自2012年起,经历了从纯学术季刊转型为传播行业科技创新技术、企业与人物,服务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类科技期刊,每月出版一次,并由纸质出版转变为多媒体呈现。2012年中纺院与专业出版机构中国纺织出版社合作全面改版期刊,组建一支新闻专业出身的团队操刀转型。新闻与科技期刊的结合让人眼前一亮,一改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的沉闷、离市场和企业较远的弊端,这在行业期刊中也是首例,《封面文章》等成为期刊品牌栏目,精品不断。但期刊的深度性、长周期与新闻的时效性、短平快产生了冲突,即采即写的高强度和无法匹敌新闻机构的记者数量,也让期刊人员压力巨大。可以说,转型前几年,期刊一直在摸索新闻与学术类文章的平衡,同时在“科学改变产业命运”的办刊宗旨指引下,逐渐回归科技本质。
在精耕科技内容的同时,《纺织科学研究》进一步强化科技内涵,搭建行业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将杂志品牌活动年度“十大科技新闻评选”更名为“中国纺织科技成果对接峰会暨中国十大纺织科技评选”,与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地方政府合作,每届筛选有产业化潜力的创新科技成果现场发布,召集行业知名企业及投资机构对接,并组织实地走访,促成项目签约落地。同时,针对纺织服装产业链条长的特点,上下游之间、产业和消费者之间长期语言不通的问题,开设“26度有料”官方微信公众号,定位纺织新材料科普,作为期刊及“纺织科学研究”微信公众号的有益补充。并探索开设“26度科技生活馆”电商平台,销售纺织科技产品。
在纺织行业享有盛名的《纺织学报》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主办,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代表着我国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为了将该刊的专家资源深度整合运用,并不断发掘出更为广泛的中青年专家群体,树立行业科技标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举办了“中国纺织学术年会”,每年邀请国内外高级别专家参会介绍最新科技进展,并进行成果对接,同时评选“纺织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等,已成为衡量行业科技人员水平的重要奖项。
而创刊于1973年,由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办的科技期刊《棉纺织技术》,有别于注重学术理论的学报和着重普及的科普刊物,形成了注重“前瞻性、适用性、操作性”的独特风格,是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在数字化浪潮下,该刊组织专门团队负责新传媒业务,运营“棉纺织技术新传媒”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时抓住知识服务趋势,开设“知识店铺”,包含“梭子电台、刊侃而谈”音频节目,“纺织帮”专业社群,并继续举办传统优势行业会议,在棉纺织行业深耕,效果显著。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期刊转型实践可以看出,科技期刊基本都具有较长的办刊历史,且都背靠科技机构,这是其优势所在。精品内容仍然是核心竞争力,而通过精品内容积累的丰富行业专家资源、丰富知识,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论坛会议、知识服务、成果对接等方式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数字化新媒体的盛行,为传统期刊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但同时,科技期刊转型仍然存在一些困境。
一是在内容方面,背靠科研院所的期刊,并非都深度挖掘和发挥了科研机构特长,科技内容尤其是前沿科技动态及成果的搜集、报道在一些期刊上仍显不足,同时与高校、国内外其他科研机构的链接也应当紧密,进入科技共同体核心圈的期刊仍然不多。因此对于行业科技引导、趋势预测的能力不足,对于国际科技进展缺乏长效深入追踪。
二是受传统媒体近年来遭遇巨大挑战的整体影响,部分期刊人员变动频繁,人才梯队衔接不上,同时在人员结构中,要么科技专业人员力量不足,要么新媒体人员缺乏,要么几乎没有经营人员,这就造成了科技期刊在内容、刊登载体、经营上难以做到全面发展,并且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变。
三是不论是期刊还是报业,随着时代变迁早已难有当时大量投入只为独立做内容的环境,内容与经营都是期刊发展大事,但紧张的人力显然难以出色完成这两项重任,不少期刊都存在这一问题。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指出,当前国外科技期刊出版业已经实现了从引导科研到投资科研,成为知识创新、知识推广、知识应用的中心环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成了完整的知识创新体系和产业链。如《科学》(Science)形成的品牌优势和规模效益,能够做到以期刊为龙头开展相关运营活动,又从中获得科技成果深度报告题材。国外期刊出版运营模式主要通过版权运营、发行运营、广告运营等多渠道实现,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已深入互联网业务,通过已有文本内容数字化和搭建数字化平台运营版权。国内期刊在这方面应当着力加强。
未来期刊业通过单打独斗很难适应市场需要,因此完全可以形成期刊群集约化发展,同一大领域下不同定位的期刊各司其职。同时基于数字化、智能化促进期刊出版变革,建设行业科技文库、专家学者库、科技期刊应用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行业科技创新。整合以往期刊精品内容及业内专家资源,进一步探索知识服务的有效途径。在人才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将有水平、有意愿的人才以多种形式团结在期刊周围,充分发挥编辑委员会作用,创造条件吸纳高水平国际编委和经营人才,提升出版传播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不论何时,精品内容仍然是一切出版物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