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浙江好易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金华321000)
如何实现标准化,怎么从标准化中发掘效益,标准化的优势在哪里,要了解这些,必须先了解采用标准化的优点[1]:①有利于保证设计质量,便于模块管理,提高设计输出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②有利于减少劳动输出,劳动重复,甚至是劳动回退,从原来三步一回头转变成一路往前走,加快各阶段的设计、生产、管理、维护的速度;③有利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采用和推广,实践科技进步、人文进步、工艺进步、生产进步的新方向;④有利于实行产品构配件模块化,推进生产工业化、提高装配统一化实施,为进一步的生产机械化提供基础,为车间生产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进度提供可行的依据;⑤有利于节约生产材料,从源头减少原料的损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标准化的优势显而易见,但要实现标准化确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量到质的转变,不仅仅是制度上的改革,更是思想上翻天覆地的重塑。标准化按照对象不同可分为(个人想法)零件标准化、工艺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成本标准化。
一个产品是由若干个零配件组成的,如何使零件通用性最大化,是零件标准化的主要任务。主要表现为以下3 个方向:结构同化、材料同化、规格同化。
2.1.1 结构同化
在功能相同但结构不同的零件上,寻找通用的可能。这个在设计之初就要进行考量和优化,尽量借用能直接带入的零配件,通过补偿设计来共享零件。补偿设计,就是设计师在确定借用零件后,再考量借用零件的结构,通过修改其他配合件的结构来适用借用零件的设计,或者是在借用零件的基础上通过改动来适用新产品,当然这一切的原则是不影响原有的产品功能和质量。
2.1.2 材料同化
材料同化即将材料进行统一,以晾衣机为例,晾衣机剪刀片的种类一般有铁质剪刀片和铝质剪刀片两种。同等规格的两种剪刀片,铁质的剪刀片更结实,价格更低,但它的缺点是容易生锈腐蚀;铝质剪刀片质地较软,价格相对较高,但优点是不易腐蚀。经过有效的结构分析,晾衣机承重点都在钢丝绳上,剪刀片在整机上的作用主要为平衡晾杆上的倾斜力。所以剪刀片的材质软硬程度是可以平衡的点,再加上铁质剪刀片工序较多,比铝质剪刀片多了抛丸酸洗等工序,整体的价格成本差距变小。考虑到铝质剪刀片不易腐蚀,可以大大减少客户投诉,提高产品品质,将剪刀片统一成铝质的剪刀片是一种不错的方案。
2.1.3 规格同化
规格包含颜色、成分、含量、尺寸等要素,所以规格同化也是各个要素的统一。同样以晾衣机为例,不同的机型都配套有不同的晾杆,晾杆长度大小不一。它会产生不同的物料,同一种物料在不同的加工阶段又会衍生不同的物料号。如何减少这些物料号呢,可减少晾杆长度的种类,将晾杆长度级别划分为2 m 级、1.5 m 级、1.2 m 级、1 m 级四种,每种级别最多只能有两种规格,通过限制和统一长度达到规格同化。
工艺包含工艺术语、工艺要素、工艺流程、工艺文件,工艺的服务对象是生产,可以说工艺标准化就是对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2.2.1 工艺余量标准
零件从毛坯原料到半成品配件,一般都需要经过数道工序。以简单的型材下料为例,1 根型材原料加工成500 mm的粗料,研究设定多少长度的原料最经济划算。预设下料的刀片厚度是3 mm,每下1 根粗料,会消耗原料的长度是503 mm,预设的料头余量是30 mm,则以1 根原料出4 根粗料来算,原料的长度为503×4+30=2 042 mm,这个长度就是最优长度。为什么要给料头呢,料头是为了预防型材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挤压。所以,料头余量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既满足生产需求,又保证经济划算。
2.2.2 工艺公差标准
公差考量的是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实际允许的变动量。公差一般含上限位、下限位两个值,当零件加工完成后的实际数值介于上限位、下限位之间,则认定为该尺寸符合公差要求。公差标准是技术人员根据理论模拟,结合结构装配设定的公差带,是生产、采购、品质检验产品好坏的重要指标。
2.2.3 工艺文件标准
工艺文件的制订是所有标准规范从构思到落地实施的一个阶段标志,它代表了标准实行过程中有法可依的基础。工艺文件限定了工业制造企业管理中所讲的五要素:人、机、物、法、环。即什么人从事岗位,什么机器加工零件,什么物料可以加工,什么方法便于装配,什么环境适合生产。
设计环节一定是一个产品从开发到诞生最关键的环节,它赋予产品以灵魂,一个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产品后期的发展,包括产品的定义、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阶段的成败。
2.3.1 结构标准
如果说结构是产品的骨架,则晾衣机的骨架就是机架总成,它是晾衣机的基础支撑。再从机架总成往下展开,它包含底板、侧板、底板型材、滑轮、滑轮轴、开口挡圈等主要零件,这种逐级展开的结构就是结构标准。一个产品的设计离不开主体框架,脱离结构标准的设计都是浮而不实的。
2.3.2 模块标准
骨架搭建完成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赋予产品以血肉。模块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转换、输出等需求,形成的组合构件。为了搭配模块,一个产品一般需要一个或多个接口、为了固定模块,又需要在产品上增加适当的装配要素,可能是安装孔、固定销、插接弹簧等。为了通配大部分的模块,工程师需要尽量统一模块的通配性,已符合模块的通用原则。
2.3.3 系列标准
通俗点说,在同款产品上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模组和配件,形成的组套产品,称为系列。从功能上说,晾衣机的辅助功能有照明、消毒、风干、烘干、负离子、Wi-Fi、语音等功能。从规格上又分为1 m 主机、1.2 m 主机、1.5 m 主机。从晾杆上分为伸缩杆、定杆、环形杆。因为通用性高,只要在原有机型上增加1 个模块或改变规格,就能衍生出一款升级版,所以打造一个系列产品是开发成本最低、回报率最高的设计思路。
成本是和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指标,成本的四个决定要素分别是用料、用量、价格、附加值。
用料并不是越便宜越好,用料的选择应考虑材料是否能满足产品的特性、功能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的材料调整、改良、替换都需要通过实验测试对比,作为最后实际变更的依据,也只有这样的材料使用才是合情合理的。
用量的考量相对较固定,一般在设计之初都已经形成预设值,但这个用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就比如一个驱动器带一个功能模块,一台机子用两个该模块,则一般需要两个驱动器。突破常规,一个驱动器能带两个功能模块吗?只要不违反该行业的国家标准,又不影响功能模块的性能,一切用量的调整都是可行的。
价格普遍是由零件的成本或零件的价值所决定的,并通过市场调节、人为参与等因素扰动影响。如果要在价格上做文章,就一定要寻求价格和质量的平衡点。
附加值就是除了产品本身的原料成本以外的所有附加成本,包括品牌价值、人工成本、设备投入等。这与工艺标准化相呼应,通过制订一系列的标准,开源节流,简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标准化的工作是繁复又不可替代的,如果一个企业缺少标准化的管制,在今后的一切企业生产活动中,都不可避免出现混乱的现象。这种混乱也势必增加企业的内部摩擦和损耗。区别于资金、设备、人员的直接投入,标准化为企业的隐形投入,一旦成型,所带来的的回报和效益会源源不断地给企业赢得利好。透过标准看结果,结果何尝不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