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雲
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时代的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其主要特征有: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依靠特殊的软件处理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1]。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网络媒体也逐渐对数据新闻展开了探索,网络数据新闻依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出现在大众眼前。从门户网站搜狐的数据新闻栏目“数字之道”到网易“数读”,还有腾讯的“数据控”等,都体现着网络数据新闻的蓬勃发展。在网络这种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下,网络媒体实现了交互性表达,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参与的心理需求,为网络数据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网络数据新闻发展速度过快,其在发展中仍然暴露着许多问题。
当前大部分网络数据新闻都有一定的数据来源,但其仍然面临着开放程度不够的问题。尽管政府会公开资料,企业也有自己的数据库,但为了保护国家隐私安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政府信息开放法规,许多网络媒体无法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我国网络数据新闻的发展。
另外,目前我国网络数据新闻来源缺少独立性,大部分网络数据专业媒体惯于使用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和公开的网络资料等数据,以网易“数读”为例,其很多内容是传统媒体已报道内容的“翻版”,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今网络数据媒体中。
这种条件下,由于新闻制作者无法获取足够的数据资料,所制作出来的新闻也会变得片面化和大众化,从而导致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不利于网络数据新闻的创新和特色发展。
如今的网络数据新闻中,可视化呈现形态多样,图表、图画、色彩等元素交互使用给人呈现了美观的视觉效果,但是我国的网络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形式过于单调,图表多为静态图,缺少动态交互式图表。如新浪网在制作数据新闻时,尽管注重对图形色彩的搭配度,大量运用了表情、手绘等元素,呈现出较好的视觉效果,但新浪网数据新闻中使用的大都是数据图表的静态图,缺乏音频视频等动态图像技术,长期以往,这种静态图与文字的结合让用户读起来深感乏味,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用户难以参与其中,体验效果也会随之下降。相比较而言,动态交互式图表的恰当使用可以提高可视化程度,确实更有利于增强网站与读者的互动。
国内网络数据新闻媒体传播数据新闻时渠道不够广泛,仅局限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移动端和自家网站,并且在数据来源上只会公布信息,而不会分享他们所获取的数据,但是国外网络数据新闻媒体往往乐意与受众共享资源,采取付费下载的方式,或者直接将数据提供给受众,从而拓宽了传播渠道,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在网易“数读”发表过的文章中,互动的人数少之又少,这是因为“数读”的文章传播范围小,传播渠道较窄,每篇文章参与人数都低于10 000 人[2]。加上有的交互式特稿作品对网络环境和浏览器有要求,低端的浏览器会出现加载缓慢、卡屏闪退等问题,如此一来,其数据新闻作品的传播渠道更加狭窄化,整体上看,我国的网络数据新闻的传播效果还不够显著。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数据新闻出现了只依赖于广告盈利的方式,这种现象会导致网络数据新闻的内容呈现低质量的特征,网络媒体不再重视内容,而是一味追求流量所带来的利益。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来说,他们不会在意广告所带来的利益,因为内容本身就可以盈利,但在网络数据新闻的发展中,“流量式”网络数据新闻铺天盖地,这样很容易造成数据新闻整体水平下降。
在国内媒体中,以财新网为代表的网络新闻媒体盈利模式目前还只局限于依赖受众流量、依靠广告获利,而国外做数据新闻的媒体已开发出多种盈利模式。因此,我国网络数据新闻媒体应该开发多元的盈利模式,以支撑本媒体的发展运行。
西方国家数据开放与共享的观念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只有在数据共享度更高,可利用数据资源更多的社会环境里,网络数据新闻才能蓬勃发展。
首先,我国网络媒体应该整理好可用数据,尝试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方便随时使用。还可以与权威的数据机构合作,在数据选取上进行拓展,保证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制度推动数据开放,同时规范数据来源,保证新闻的可信度。政府还应该实时监管和更新数据共享开放的状态,扩大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的范围,这样才能扩大传播渠道,提升数据新闻在网络中的传播效果,使网络媒体在数据新闻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
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应该增加可视化技术在数据新闻中的运用,提高作品页面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增强互动性。采用模拟场景等多元化形式,营造沉浸式的场景,让枯燥的数据内容更加生动化。比如网络媒体可以尝试在数据新闻中使用AR 等技术,将先进技术与数据结合起来,作为网络媒体的新方向。
另一方面应借鉴优秀的交互功能设计,总结经验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数据可视化方式,实现深层互动。比如增加点赞、收藏等人性化的小功能。此外,还可以积极鼓励受众参与到数据新闻的制作中,提升受众参与感,真正使数据与动态图等多样结合达到更全面的可视化呈现效果。
随着网络和数字化媒体的发展,网络数据新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但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数据新闻人才媒介素养不够,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国内数据新闻教育不够导致的,在新闻从业者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数据媒体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方式的改变,强化从业者的数据化意识,高校也应开设更多与网络数据新闻相关的课程,鼓励人才多参加与网络数据有关的社会实践。数据设计人才还应该创新和开阔思维,激发设计灵感,为网络数据可视化呈现提供更加独特新颖的画面。
数据新闻的制作者则应该以新闻价值标准为要求来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和判断使用数据,提升自身的新闻伦理素养,坚持原创性内容,保证网络数据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增强新闻特色,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和大众化。
国内做数据新闻的网络媒体除了通过广告的方式来盈利之外,还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发挥自身价值,对盈利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在这一方面,国外数据新闻已有先例。比如《纽约时报》先前开发出来的数据小应用,其在数据新闻报道中提供了在线租房买房计算器互动工具,给媒体带来了大量的盈利价值,这个数据应用既提升了受众的参与度,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交互可视化呈现的效果[3]。国内的网络媒体也可以参照创造数据应用的这种方式,在借鉴和探索国外数据新闻成功盈利模式的同时,寻找盈利点,创新出适合自身的盈利模式。
大数据与互联网结合背景下,新闻行业发展数据新闻的脚步应该坚持不懈,而网络数据新闻的发展更是重要,虽然数据新闻有其独特优势所在,但当下我国网络数据新闻所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容小觑,为了网络媒体能更好的发挥其价值,个人认为应开放共享数据资源,丰富可视化呈现形式,加强国内网络数据新闻教育,创新适合自身的盈利方式。在目前看来,如何利用好数据新闻自身的优势,促进网络数据新闻更好的向前发展,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