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0-11-29 02:52王燕
科技与创新 2020年1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院校高职

王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王燕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自从2015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全国广泛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促使国家驱动创新战略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就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新方向。但现如今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个性化发展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以生为本,突出个性化的基本原则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还在运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重视传授学生知识,在课堂教学、考试考核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还是更加重视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偏离主题,而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且也十分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更好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因此,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重视以生为本,突出个性化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之间的差异,不断鼓励学生以及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完成自己专业的基础课程学分之后,可以随意选择学科、课程以及专业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最终达到学分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鼓励具有一定特长以及专长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专长,并努力将自身的特长以及专长与创新创业课程互相结合,这样就能将自身的专长以及特长无限放大,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强大的竞争优势,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途径,这也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1.2 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专业相结合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立足于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也不是简单地与专业课程互相叠加的形式,现如今很多院校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都还过于保守,在不改变整体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展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辅助教学课程以及业余课程的形式。这种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完全分开的形式不仅仅达不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不符合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内涵和教育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打破保守,改善传统教育体系,建立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上,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针对课程设计、专业开设以及培养目标等多个因素进行考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合理结合,保证两者所占据的比例合理的同时,也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合理地融合到各个方面的教育中。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上看,其主要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职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既要保证创新创业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展开创造类教育活动,又要保证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共同发展。高职院校发展教育的整个阶段,应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符合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从而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专业能力、强烈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创业能力较强的职业型人才。

1.3 建立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动态化调整原则

随着中国经济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创新创业中存在巨大的机会,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严酷的市场考验,而在高职院校中,其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出职业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在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不仅仅要重视培养应届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还应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运用动态化调整原则,促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市场变化和时代发展,这样才符合如今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相关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以市场为导向,直接根据相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设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培养创新人才,以此满足市场实际需求。而市场并不是亘古不变的,市场最大的特征就是瞬息万变,这也就意味着在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具备实时性特点,展开动态化调整,不断淘汰老旧、传统的内容,运用新的内容以及思想等开展课程,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市场竞争力,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2.1 开展分层次模块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创新创业情况,可以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成为分层次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第一层中建设创新创业课程认知教育模块,向学生普及相应的创业知识,其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意识以及创业品质等,为接下来的深入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重视在这个层次教育的过程中建立选拔体系,选拔有创业意识的学生。这个教育模块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教育模块,属于学生的必修课。在第二层中建设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模块,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技能需求,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这个模块主要是为具有充足的创业兴趣的学生、创业意识较强的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爱好的学生开放,属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选修课。在第三层中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模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个教育模块主要为已经具有一定的创业基础、即将开始创业的学生开放,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并将创新创业与专业课程知识互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等,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概率,属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选修课。

2.2 课程教育以及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创业能力

对于目前中国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来说,不应只为学生传授专业化理论知识,这样会导致学生成为知识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不仅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同时也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应重视开展创业的实践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水平,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将相关专业知识真正融入到实际中,使得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而在此基础上单单只是凭借着传授创业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创业比赛、创业实际训练以及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一定要在社会市场以及真实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引导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实际创业的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在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创业环境基础上,做到在创业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业,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以及创业水平,也只有在实践创业活动中才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业人才。

2.3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

想要使创新创业课程真正有效,那么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还应重视实施环节,在实施环节中所运用到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以及培养能力效果。因此,应加大对课程实施环节的重视力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提供了有效思路,在创新创业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理念开展教育。新课程改革后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创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创业课程教育。新课程改革后大量的教学方法浮出水面,很多教学方法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中都非常适用,例如体验式教学法、合作研究式教学法、设置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等,只要教师根据课程实际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就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高效完成培养目标。另外,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以及参与式教学法,不断提升教育效果,真正实现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目的。

3 总结

随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课程已经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国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研究细节问题,使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得以完善,使其更加具备实效性、高效性,真正发挥其价值。

[1]牛月冬,徐广飞.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7):88-89.

[2]景永霞,苟和平,陈莉莉.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7):203-204.

[3]张圆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0,8(1):43-45.

[4]程皓.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4):72-74.

G717.38

A

10.15913/j.cnki.kjycx.2020.14.036

2095-6835(2020)14-0093-02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院校高职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