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
关于抗疫国际科研和人才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
吴琼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091)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分析了战疫下的科研攻关国际合作机制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针对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机制的建设,提出了主动牵头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开发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新模式,以及重视国际科技项目合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建设建议。针对国际人才交流机制的建设,提出了关注疫情相关重点领域的专家人才交流项目,探索人才交流新模式,把引入和派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实行线上线下的联动等相关人才交流机制建设的建议。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人才交流;机制建设
2020年伊始,一场新冠病毒带来的疫情席卷全球,病毒的极速传播和扩散为全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截至2020-05-04,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超348万,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仍在增长。
国内疫情虽然已经基本得到控制,正在有安排有计划地复工复产,城市运转逐渐趋于稳定和正常,但是,中国目前国内疫情多日呈现零星散发态势,欧美疫情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因此国内仍存在本土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所造成的星状发散或小范围内暴发的多重风险,因此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懈怠。
公共卫生安全是全人类面临的难题,在此疫情肆虐全球的危急情况之下,更需要各个国家携手共克难关。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在战疫中的关键支持力量,是国际间发展科技项目合作的重点所在,建立科学有效的国际科研攻关合作和人才交流机制是合作的重要前提。
在21世纪的前20年中,人类已经经历了三次由冠状病毒所触发的重大强传染性疾病:SARS、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冠肺炎。面对疫情,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只有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才能共同面对挑战,医学研究能力更高,医学科研成果才会更早投入抗疫工作。《国际卫生条例》中也陈述了相关内容,指出各个国家都应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科研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向全世界提供支援和帮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对抗疫情多次与各国领导人、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通话,表示在加强科研力量投入的同时,也要注重合作交流、积极沟通,国内外要积极协作,保持信息畅通、共享。
中国主动挑起国际科技项目合作的大梁,积极主动地与全球各国展开国际科技项目的深入合作。主动开发国际科技项目合作的新模式,如探索基于基金制的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模式,不拘泥国内与国外、组织与个人,采取更灵活的资助方式,发动国内外的各种资金力量,以更丰富多样的方式吸取广泛的国际资源。主动重视国际科技项目合作中出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积极了解和完善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各方权益、违规行为、后续相关事宜处理等可能存在的争议将详细解决方案细致化、明确化,从而保障各国既能顺利实现合作,又能合法地共享科技研究成果及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权益。
如今全球疫情形势严峻,新冠肺炎的治疗相关科研项目的推进,依赖国际合作机制的改革和发展。中国抗疫相关的科研项目及专家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作为此次疫情的前驱者向全球分享中国经验。应与相关国家就新冠病毒有关深入开展病毒溯源、药物控制、疫苗研发等方面的项目研究与合作。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飞速强大,专家人才不断涌现,实现科研项目合作的同时也对中国科研单位的革新与专家人才的交流培养树立了全新的目标。对于中国而言,各个科研方向不仅要培养科技型人才,更要培养交流型人才。各个科研机构组织和个人,如何在国内国际人才的交流实践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推动中国与全球各国的友好交流和进步,是中国当下面临的重要挑战。
疫情之下,科技合作中的人才交流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中国在疫情中应对得力,配合世卫组织联合专家组到武汉进行实地调研,接纳各专家人士提出的相关防控建议和要求;不断攻坚克难,在自身加强防控和治疗的同时也向受疫情蔓延和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尽最大的能力提供支援。捐赠、出口医疗防护用品的同时也向卫生防控条件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派遣了有经验的医疗专家团队。无数医务科研人员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奋斗在抗疫科学研究的前线,不仅积极倡导和推动疫情防控的国际科技合作,还为多国提供了医疗技术的援助。众多专家人才无论从医疗专业知识方面还是人道主义观念方面,都充分向全球展现了中国的科研实力和包容胸怀。
在当前国际疫情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中国更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国际科技的专家人才交流合作。首先,所开展的科技人才交流活动和项目应有针对性地聚焦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在明确科技抗疫的重要前提下,中国应在公共卫生、疫苗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倡导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有重点有意识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专家人才交流,并且为抗疫措施薄弱的国家实行了医疗技术援助,也因此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疫情下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其次,实现科研专家人才引入与派出的有机结合,在关注疫情形势发展的同时,按照国内国际实际按需建设更加完善的科技专家人才派出和引入计划,中国长期和短期科学技术人才的交流计划周期要有机配合,这样才能使人才交流制度同时具备灵活性和稳定性,各科研机构和组织单位等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和交流制度,探索更加匹配的人才引进和排出计划,形成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流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传统的人才交流合作模式;最后,探索人才引进和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软化制度制约,开辟新的人才引进交流的方式方法。例如探索单元型的项目合作模式,通过对参与人员、研究方向的拆分与重组,从而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交流合作。
最重要和有效的手段是推进人才交流实现线上和线下互动融合。当前互联网技术和5G的高速发展,为科技人才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尤其是线上互动,在疫情防止人员聚集的情况下和地理距离的限制下,凸显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全球各国在抗击疫情中对线上交流的重视和应用也为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和更新迭代提供了有利的实验环境。在开展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工作时,要把人才引进派出的科研合作计划有机地与线上与线下的人才交流科技合作的特点及优缺点相结合起来,从而使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传统的线下合作对于人才交流而言,更加立体化、全面化,因此,对于重点关键的科技合作项目、中长期项目,主要采取线下合作方式。而线上合作跨越了地理和时间的障碍,能够随时随地开展专家人才的互动与合作,因此,对于灵活及时性的短期合作项目,或突发事件与问题,以线上合作方式为主。并且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期计划和安排线下互动,对之前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复盘与交流,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目标等拓展性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推进和落实延伸项目的落地,预警和挖掘潜在问题,以此来保障科技人才合作项目的实施成效。
病毒疫情是全世界人民的敌人。目前,疫情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需要各个国家放下成见和隔阂,共同协作,团结一致,尽早赢得这场攻坚战的胜利。中国要在挑战中看到机遇,加强科研合作,建立体制机制,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1]吴俊.中外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比较——兼论中国新时代的国际合作模式[J].中国经贸导刊,2019(29):147-150.
[2]吴恒璟,吴静,赵欣欣,等.社区视角下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期望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8):3471-3475.
[3]姜雪.科研院所国际合作项目管理的探究[J].卷宗,2018(18):284.
[4]王杨.浅谈项目管理在科研院所国际技术合作中的应用[J].中国化工贸易,2018,10(25):136.
[5]吴兵,刘洪宇.金砖国家人文交流的进展、挑战与路径[J].当代世界,2019(12):26-32.
[6]徐志玲,杨力.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内涵机制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8):250-252,284.
[7]张小倩.关于科研院所国际合作的思考[J].中国核工业,2016(2):60-61.
[8]魏国汶,朱盛文,饶红敏.科研机构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作用及路径[J].江西科学,2017,35(3):455-459.
[9]龙志伟,郭天惠,桂靛蓝.“一带一路”背景下路桥专业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74-75.
[10]王鑫睿,艾亮.在医院国际人才交流项目中引入4C营销理论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9,36(1):59-62.
R181.8
A
10.15913/j.cnki.kjycx.2020.14.032
2095-6835(2020)14-0084-02
吴琼(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据分析与挖掘。
〔编辑:严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