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的中国驻朝大使

2020-11-28 07:45
文萃报·周二版 2020年42期
关键词:苏方朝鲜人民军仁川

回顾7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史,我们会发现,中共中央之所以决心抗美援朝,并非草率决策,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一决策既有事前准确的战略预判,又有诸多细致的外交努力。其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决定派遣倪志亮出任中国驻朝大使,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准确预测美军仁川登陆

新中国刚刚成立半年多,有十多个国家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毛泽东、周恩来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遣十位兵团级将军出使这些国家。倪志亮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八路军129师首任参谋长、晋冀豫军区司令、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等职,朝鲜人民军中不少来自四野的朝鲜籍干部就曾是倪志亮的学生。让倪志亮担任驻朝大使,正是周恩来精心选择的结果。

1950年8月12日,倪志亮携大使馆二等秘书吴晓达及随员等一行9人,抵达平壤开始工作。倪志亮到任时,正值朝鲜人民军打击南朝鲜军队的作战势如破竹、捷报频传。战至1950年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解放了南朝鲜90%的地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密切关注着朝鲜战争的进程,急需来自当地的准确情报。周恩来要倪志亮注意观察朝鲜战局的最新动向,一旦有情况随时报告。

1950年9月初,倪志亮和临时代办柴军武合写了一份《目前朝鲜战争局势报告提纲》,详细阐明朝鲜战场的态势和朝鲜后方的主要情况。凭着多年的军事指挥经验和卓越的军事素养,倪志亮在这份报告中敏锐地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美军正在积极准备反攻,很可能会在朝鲜人民军的侧后实施登陆作战,而地点“估计可能在仁川或其他地区”。

历史证明,倪志亮和柴军武的判断极富战略远见。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冒险在仁川登陆成功。倪、柴两人的预测为我军进行抗美援朝作出提前预警,为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

协调志愿军入朝参战

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前后的重大历史关头,倪志亮每一份报告、电文,传递的每一份信息,都直接牵动着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心。美军仁川登陆后,9月30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召见倪志亮,称朝鲜人民军主力第一方面军8个师已经被美军和南朝鲜军切断退路,第二方面军尚未到达指定位置。周恩来接到倪志亮的电报后,以《朝鲜军情甚为严重》为题,报告毛泽东。10月2日凌晨2时,毛泽东下令东北边防军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参加援朝作战。10月3日,金日成再次紧急召见倪志亮,希望中国尽快出兵支援朝鲜。倪志亮也立即将金日成的意见报告国内。

10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朝鲜境内的作战情况,周恩来于10月5日给倪志亮发来电报,要他经常注视“美伪军北进及朝鲜人民军北撤和在敌后活动之情况”。

10月8日,毛泽东亲自起草发给倪志亮转金日成关于中国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的特急电报。当天深夜,倪志亮驱车前往设在牡丹峰的金日成办公地点。当倪志亮向金日成转达了北京来电后,金日成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接着他又说:“请你向毛主席、向中共中央转达我及朝鲜党和人民的衷心感谢。”倪志亮回应说:“过去我们并肩作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现在让我们并肩战斗,再打败美帝国主义。”

促进中朝苏空军协同作战

当时,年轻的志愿军空军飞机少、兵力薄弱,无法单独与实力雄厚的美国空军抗衡。经毛泽东、周恩来亲自交涉,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于1951年3月15日同意派苏联空军入朝作战。但要协调好中朝苏三方空军却殊非易事,三方可用于朝鲜战场的空中资源实在有限,这么宝贵的战略资源单靠空军将领来协调已无法完成,常常需要三国领导人直接出面,倪志亮在其中再次担负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4月5日,就苏方只有喷气式飞机,在迎击美机时进行低空作战有困难,而中方驱逐机部队尚未完成训练任务不能出动一事,周恩来向倪志亮发来电报,让他转告金日成,建议朝鲜人民军空军配合苏联空军掩护铁路运输。第五次战役时间紧迫,运输任务繁重,加之敌机反复轰炸,辑安、长甸河口两江桥均被炸坏,周恩来建议朝鲜空军在新义州的部队配合安东的苏方空军,进行安東经安州至平壤的掩护。4月23日,周恩来再次就空中掩护问题,致电倪志亮,要他转告金日成“苏方可出动喷气式飞机与朝鲜空军协同掩护运输”的消息,请朝鲜空军执行掩护运输线任务,并令其与现驻安东之中朝空军联司刘震联络。

周恩来让倪志亮转发这一系列电报的心血没有白费,到1951年春,中朝苏空军完成掩护鸭绿江大桥的任务,对中朝联军的运输线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在朝鲜西北部鸭绿江至清川江地区的上空,美军惊呼:“米格-15已成为美国飞行员越来越感到恐惧可怕的敌人。”

(摘自《环球时报》10.29 刘波/文)

猜你喜欢
苏方朝鲜人民军仁川
1956年赴苏接收中共档案
Destination Chinatown
朝鲜运动员抵仁川
朝鲜举行实弹演习
是爱情就让它纯洁吧
韩国最长大桥明日通车
冷战时期中苏外交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