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入土下知千年,正邪两面世人评。一把铲子插入地下,带出来的,不仅仅是泥土,是让深藏于地下的历史真迹重现天日。这,就是中国人考古勘探的独门神器——洛阳铲,而如今,洛阳铲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
在洛阳城北小李村一处不起眼的作坊内,记者见到了洛阳铲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孙凯强。只见他手拿铁锤,聚精会神地敲打着一件半圆柱形铁器,不时眯起一只眼,观察铁器的弧度。这是洛阳铲锻造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弧度太大带不出土,弧度太小,土夹在里面,不易倒土。”孙凯强说,打造弧度全凭祖传手艺,没有图纸也没有参数,样子都在心里头,一把铲得敲打四五百锤才能成型。
洛阳铲锻造技艺2015年入选河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者,孙氏家族脉脉相传,至今百年。今年30岁的孙凯强,自幼跟着爷爷在铁匠铺里敲敲打打,对技艺很是痴迷。
“要做就得给它做精致。”孙凯强说,一把洛阳铲要经过锻打、剪边、磨刃、烧制、成型、淬火等近二十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一步出错下面都会受到影响。
连铲带杆3米左右,杆顶穿以绳索,单人操作可打出一二十米深的探孔,提起后,鏟头的内面还会带出一筒土壤。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葬等情况。
“下土后土带满,不掉土;出土快,易倒土;提铲易,不费力;遇到砖石不卷刃,这些都能达到,才称得上是一把好铲。”孙凯强说。
如今,经过数代人的潜心实践和研制,洛阳铲的铲头已由最初的一种规格,发展到十余种形状大小不同的铲头,使用范围也从考古勘探,扩展到道路护坡加固、建筑桩基灌注、石油勘探等各行各业。
(据新华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