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带货”眼见着越来越热门,越来越重要了。
可不管怎么说,任何时候都有现实疑惑:都去卖东西,谁来买东西?
按照经济学原理,群众的购买力总是有限的。
我不太相信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购买力无穷尽,那是神话。“你不买总有人买”,这话确实有道理,很多小老板最喜欢拿这话噎那些看起来“抠抠搜搜”的买家。但想想大众收入、地区差异等情况,这个“总有人买”,我相信也是相对的。
作为卖家,自然无须考虑“培养”购买力的问题——尽管他们有这样的“义务”发展买家。圈来粉丝变成客户,也是早已有之的一种营销艺术。
但在更大的范围内,或者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这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命题。卖家多,人心思“售”,是好事,说明就业思路更活泛了,也说明更多的人对于自身的“售技”胸有成竹。但做生意最终还是要赚钱,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买货天团”相适配。买家越有钱,越舍得掏钱,有实力的买家越多,对卖家越有利。整个买卖体系,也就更具活力和张力。而这正是搞活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个“任务”具体谁来扛起?当然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部门。但肯定涉及所有人,所有部门。多年来,“平民增收”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疫情背景下,更是如此。
而脱贫致富奔小康大计,以及在共克时艰背景下采取的诸多惠民之策,就是底氣之源。(摘自《杂文月刊》 伍里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