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新书《味道与记忆》

2020-11-28 07:45梅子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秭归家常美食家

这两年,每逢被问到有什么新作,总回答说,我在写我的家乡美食。

其实,算不上美食,只不过是短短几十年人生中吃过的食物和相关的个人记忆。简单到一个炕连皮洋芋,用美食来夸赞似乎言过其实,可对饥饿的乡村小孩来说就是美食,对经历了人生风雨留恋少年时光的老人来说,它也是美食。在我看来,美食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定义,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那里,有着不同的标准。

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说,世界上的美食多到能装下整个宇宙,我不觉得他夸张。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城市,那么多乡村,那么多植物和动物,还有几十亿人,有多少美食深藏其中!任何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尽食其美。如此一比较,我家乡的这些食物,我个人的这点食事记忆,连美食宇宙中的一滴水也算不上。但我却孜孜以求,点滴记录。因为我的家乡,就是我的小宇宙,在真正的美食家眼里,我吃过的东西太过普通,可在我心中,无论走到哪里,每一种记忆中的食物都是一把打开乡愁的钥匙。人对味道的记忆,是根深蒂固的,就算吃遍世界的美食家,最怀念的,可能还是妈妈的家常菜。世界上什么饭最好吃?妈妈做的饭。像猪儿告槽的第一口食,我们吃妈妈做的饭长大,那味道,已刻进了骨子里。家乡的美食,其实就是一代代妈妈的美食。

写这本书的念头,萌生于2015年。那年全县举办“屈原家宴”大赛,被主办方邀请做初赛评委。那些终赛的大评委应该艳羡我这个初赛小评委,有幸跟着赛事活动组走遍秭归十二个乡镇,遍尝秭归民间美食,吃到了几十年再未吃过的东西,如“神豆腐”,吃到了传说中的下酒菜,如“新滩嗦丢儿”。民间神厨们大展身手,秭归的土菜在他们的锅铲下花样翻新,那几个月,是视觉和味觉的华丽旅行,每天都生活在期待之中。所谓评委,在我看来不过是必须要有的活动摆设,以此分出所谓的高下,冬瓜扣肉和炸得外酥里嫩的冬瓜素鸡翅,各有风采,其实难分伯仲,此類为难,伴随大赛始终。菜的样式多到土豆可做土豆宴,豆腐可做豆腐宴,长江鱼可以做鱼宴,各种各样的酱,也可以摆个满桌酱宴。“屈原家宴”大赛的电视直播受到全县人民的追捧,秭归人第一次发现做菜是如此有趣的一件事,秭归菜是如此丰富多彩。每天一到时间,一家老小便围着电视看做菜,指点评论。作为评委,在全县父老乡亲面前认真吃菜,煞有介事地品评,我跟着沾光成了“名人”,下乡到村,常被奶奶大妈们叫住:“哎!你就是那个吃菜的吧?”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这个吃菜的,为什么不成为一个写菜的呢?活了半辈子,吃的东西堆在一起,怕有几座山高了。家乡食物养育了我,应该为它们写点什么。于是从《花椒》开始,写到《忙年》结束,十多万字,写了两年时间,很慢。有时,要边想边写,有时,要等一些菜的季节到了再写,有时得亲自跑到某处去看,采访清楚了再写。再普通不过的食材,像木姜子、紫苏、柑子皮之类,得写出它们在地方饮食中的特殊用处和意义。

我们这代人吃的苦,远远多于下一代,我们经历过食物的匮乏,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将现在看来不怎么样的食物写得像美食一样,算一个提醒吧,珍惜当下物质丰富的生活,并做一个爱惜食物的人。

记得住你吃什么长大,你就记住了乡愁。我写了一个普通人的食事,一个小地方的食材和食物,期待读到这些文字的人,能从中发现它们的美,也找到自己喜欢的秭归美食。

中国有八大菜系,鄂菜不在其中,鄂菜没有形成自己的派系,大约与其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处于中国的中心位置,湖北人除了九头鸟的名号,在吃上,注定了嘴吃八方、兼收并蓄。有人说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在我看来,湖北人什么味道都敢尝。

秭归地处鄂西一隅,即使鄂菜成了气候,秭归菜也不会成为其中主流。秭归菜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呢?当然有。秭归西接重庆,东临湖南,夹在著名的川菜和湘菜之间,全境皆在西陵峡中。三峡像一条出色的消化道,两大菜系在其间上上下下,贯通出了独属秭归人的味道。秭归人做菜,喜欢放花椒,但不会像川菜能把天麻翻,一点点麻,一点点香,就够了。秭归人更偏爱花椒的香,而不是麻。秭归人炒菜,少不了辣椒,做泡菜腌菜咸菜,辣椒不仅是出味的,也是增色的,不会像湘菜那样辣得钻心。比如酸辣,只用在少数菜肴中,酸辣鱼、酸辣土豆丝。麻辣赶不上四川,酸辣赶不上湖南,秭归菜在两大菜系面前,显得颇为温柔,有人称此为家常味,这就是秭归菜的特色?可能有人会说,家常味,不就是没特色!非也,过犹不及,用在饮食上道理是一样的。麻、辣、酸,厚重之味,久食则味蕾麻木,只有用更重的味道进行再刺激。反倒是温和的家常味,久食不厌,滋味绵长。出门在外的秭归游子,久了,就会想念豆豉、豆腐乳、鲊广椒、春天盐菜炒腊肉,干洋芋果果炖腊蹄子,想念酸芋头秆、柑子皮拌则耳根、木姜子紫苏拌大蒜,还有妈妈泡菜坛子里的野韭菜母子、酸豇豆。还有漆油炕洋芋、面饭懒豆腐……我一口气说出秭归人爱吃的这么多菜,都是味道适中的好东西。东西南北中的客人到秭归来,都说秭归菜好吃。一位北方的朋友,十年来,一直想念着永久香饭店的江鲶火锅,那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鱼火锅,酸菜,或者西红柿,清炖出的家常味。家常味道,才能广纳天下客。

2015年秋天,秭归人开始了一场盛大的寻找秭归味道的壮举,十二个乡镇加上县城四个分区,从乡村阿嫂到宾馆大厨,网罗县境内的大小做菜高手,男女老少齐上阵,各显神通,将各式秭归菜做出了无数花样。作为评委之一,我负责从各种菜式中找出秭归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这场壮举历时小半年,带着一张嘴吃遍秭归,吃了将近五百道菜,总结出这么几点:秭归人善吃,山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长的,都可以变成盘中佳肴,就连石头也能做成下酒菜。秭归人的善吃是有渊源的,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就是一个美食家,他饮木兰之坠露、食秋菊之落英,《招魂》一诗中华丽丽地描绘了楚人的饕餮盛宴。

秭归味道,就是楚的味道,寻找秭归味道,就是寻找楚文化之根,作为屈原故里人,除了继承屈原的诗歌精神,也应该将他的美食文化发扬光大。

梅子,原名秦晓梅,散文家,湖北省秭归县文联副主席,秭归县作家协会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有作品见于《散文》《美文》《散文百家》《长江文艺》《芳草》《少年文艺》《朔方》等文学杂志,出版散文集《飞翔的姿势》《我的梦树开满了花》《味道与记忆》三部。

猜你喜欢
秭归家常美食家
A taste of Jiangnan
家常回锅肉
美食家忽必烈
看不见的美食家
匠人:在秭归打造一艘传统龙舟
秭归端午节日文化的十大类型
原味·秭归端午
秭归端午:楚乡遗俗至今留
大美食家
家常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