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盐城市政府社科奖励基金项目“‘十四五时期盐城培育创新主体路径研究(项目号2020SZFSK9)”研究成果之一和2020年度江苏省政策引导类项目“江苏本土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暨评价体系研究—以盐城为例”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通过对近年来盐城高素质创新主体变化情况分析,找出盐城先进产业发展与培育创新主体存在的几个问题,从主客观方面分析出盐城高素质创新主体对先进产业的影响,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对策。
关键词:创新主体;培育;路径
创新主体是具有创新能力并实际从事创新活动的人或社会组织,是具有创新的动力和能力的、创新投入、活动和收益的承担者。创新主体数量和质量表现在一个地区或城市发展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主体的培育和壮大,是推动地区或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因此,不断强化培育和壮大创新主体,发挥出创新主体的关键作用,对于以盐城为代表的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尤为重要。
近年来,盐城产业格局不断升级换代,以“大数据+产业”为背景下的先进制造企业和创新为主体的“数字”先进企业先后落户盐城,盐城经济发展方兴未艾。因此,探寻盐城创新主体未来发展的路径,寻找出突破创新主体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转换瓶颈,关系着盐城能否把握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机遇,将科技、教育、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引领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走出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从而实现“十四五”时期盐城经济发展发挥后发优势等一系列重大目标,具有现实实际意义。
一、近年来盐城创新主体变化情况
根据公开的盐城市2018年、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年来盐城市高素质创新主体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数据显示,2019年,盐城市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6%,科技进步贡献率57.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2017年增长22%。盐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85家,净增287家,居苏北苏中第二。2019年,全年申请发明专利25912件,比2018年增长145.68%;授权发明专利6056件,比2018年增长306.44%;有效发明专利量6725件,比2017年增长22.34%。2019年进一步深入实施“515”引才计划,出台人才激励“10条政策”,加强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了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水平。从中可以看出,盐城创新人口数量和质量对盐城地区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产业有着显著的影响和效果,实现了盐城创新人口培育和先进产业高速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当前盐城十四五经济发展与创新主体培育存在的问题
盐城创新主体培育迁移流动,对在盐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先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时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存在着以下瓶颈问题:
一是盐城市的创新主体本身数量上不足,以R&D为例,从盐城市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年鉴数据中显示:2018年R&D人员数为31720人,仅相当于南京2005年水平(35949人),在数量和质量上、结构和配置(使用效益)优势都不凸显。由于历史原因,盐城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创新主体结构与配置合理性相对于其他二三线城市较差。创新主体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相对专业构成单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创新主体和高素质管理创新人才匮乏。
二是当前产业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偏少,不利于吸纳创新主体。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最能集聚高素质创新主体,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次之,能源密集型产业吸引力较薄弱。大数据显示,技术密集型产业最分布于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较多,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对优质服务业需求较大,服务业部门又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的主要就业领域,有着显而易见的吸纳创新主体的天然优势。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以上海为中心的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转移逐渐突出,盐城作为上海北大门,承接了不少以前以上海为中心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但转移过程还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周期较长,造成盐城先进产业发展还需要累积。
三是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盐城市浓厚的市场整体氛围、市场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服务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高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开发和创新创业的主体作用尚未完全明晰,企业高校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亟待完善。此外,政府主导的人才创新创业园区重复建设、同质竞争问题已经显现,严格考核机制又使这个问题进一步突出,不仅难以形成有序的产业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主体的合理流动和合理布局。推进盐城产生具有很强自主活力和很大发展潜力的非政府办园区和孵化器模式,仍具有很强的自发色彩,因此要从体制、机制上给予必要指导和大力扶持。
四是创新主体的人才优势向产业能力转化难。虽然吸引创新主体到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环节,但并不是有了创新主体优势就能实现产业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其中间的支撑条件有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包括企业科技生产力、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等,社会资源包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制度政策和组织管理等。只有将经济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并合理配置,才能促使创新主体顺利为先进制造业转化实际生产力。
五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盐城创新主体多分散在各种类型企业,造成竞争力相对弱小、创新力不足、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力不够。另外,高素质的创新主体主要集中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与产业融合不足。另外,作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盐城创新主体相对于发达地区发展落后,创新主体遇到环境较差,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低等问题。
三、实现培育创新主体的路径对策
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先进产业发展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趋势。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些都为盐城市先进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培育创新主体是推动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要素。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而言,还是素质高和能力强的创新主体起关键作用,所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是要依靠多层次、稳定的、优秀的人才队伍。如何为产业培养和培育创新主体很重要,为产业留住创新主体很关键,需要实现盐城创新主体正向迁移流动,发挥出积极、有效、良性作用和效果。在创新主体迁移流动加速的当下,如何有效培育创新主体,实现创新主体人口的正迁移流动,需要明确效果和影响,寻找出对策,对实现盐城先进产业有效快速发展,为盐城先進产业经济发展和创新主体引进提出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战略工程
“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突破人才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转换瓶颈,关系着我国能否把握好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引领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针对新时代对创新主体的需求,在人才强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中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体制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和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选择创新主体的视野从全国扩大到全球,最大限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高水平、高素质创新主体为加快盐城先进产业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发挥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培育创新主体相统一
要求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稳就业增就业。稳增就业机会的根本措施是产业支撑,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作用突出。要抓住培育创新主体的机会,吸纳高端人才,打造盐城自己的雇主品牌。事实证明,雇主品牌软实力的体现,已经成为先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好的雇主品牌,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与敬业度,更能直接衍生出经济效益,为更多的培育创新主体提供就业机会,形成良性循环。需要增强先进制造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就业机会更加均衡分布。先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间深度融合是助力提升工业效率,为社会人群实现就业机会提供多元化。
(三)完善激励机制,使创新主体“留得住”
按照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满足创新主体的层次需要。除必要的精神奖励外,也可以把对创新主体的物质激励放在首位,如加薪、升迁、红利、带薪休假、高额配股等,其目的是“留得住”。也可充分利用盐城教育、卫生等深厚的底蕴,对领军创新主体的小孩入托、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采取特殊政策,优质资源让他们优先选择,对重量级的领军创新主体在卫生保健等方面采用“一对一”的关注,其目的是让他们在盐城有“家”的温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盐城创新主体人才智库,让他们直接参与盐城先进制造业的研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提供智力支撑,最终满足创新主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以“人”为本,实现工具理性和人文价值相统一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高素质创新主体是第一资源。企业需要各类创新主体的支撑,企业需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构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在当前逐步迈入智能制造,走向高端制造业的新的时代、新的起点,企业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单凭高薪就能引得创新主体从者如云了。现代先进产业要吸引高素质创新主体的加盟,就必须做得更多更好。企业的竞争从产品的竞争到科技的竞争,从科技的竞争到高素质创新主体的竞争,最终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企业要塑造先进的企业精神,通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打造出一批既擅长制造管理又熟悉制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让员工在企业发展中自身得到发展,从而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水平。
(五)促进盐城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
创新主体的有效培育依赖于城市的先进发展。盐城现有两所地方省属本科高校和四所职业技术学院其重心基本上是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主体的,应用型创新主体培养基本特征决定了要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以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引领,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推动应用型创新主体培养与城市互利双赢的关键。企业要委托高校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专注于先进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创新主体。要弘扬工匠精神,依托盐城当地资源,在当前国家鼓励高职院校发展的大背景下,联合应用型高职院校,培养一批愿在盐城发展的有技术有担当的蓝领高技能创新主体,为先进制造企业品牌和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93.
[2]赵永乐.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J].中国人才,2013(13):54-55.
作者简介:朱凌(1979-),男,江苏省盐城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區域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