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慧
2018年元旦刚过,春节的脚步愈发临近。就在大家伙儿都沉浸在迎新纳福的喜悦中时,互助县威远镇红崖村的村民姜宝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家里的闺女已迈入高考的冲刺阶段,这孩子成绩拔尖又懂事乖巧,村里人人夸赞。可孩子上大学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姜宝仑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孩子心中的“大学梦”仿佛变得触不可及。日子就像掉进了枯井里,看不到未来……
与此同时,远在省城的另外一个家庭接到了扶贫选派的指令。“爸爸要去多久?没有爸爸谁来接我放学?我要爸爸陪着我!”7岁的女孩冲着父母吵嚷着,父亲与正在寻找午托班的妻子对视后,俯下身递给女孩一个玩偶,安慰她说:“爸爸要去精准扶贫,这是一道算术题,题目有点难,等爸爸把题做出来了,你给爸爸打分好不好?”“好,我相信爸爸能做100分!”
扶贫之路由心而始
2018年初,由原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印刷发行管理处副处长、扶贫驻村第一书记刘志鹤和省文化馆业务干部房志民所组成的第一批扶贫干部工作期满,单位通知选派干部对驻村队进行轮换,华青多杰主动请缨,向单位提交了申请。3月,华青多杰被选派至互助县威远镇红崖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红崖村是青海省省级贫困村之一,位于互助县威远镇西北3公里处,平均海拔2720米,全村6个自然村,共502户1911人。刘志鹤与房志民作为第一批扶贫驻村干部深入百姓家中摸排,2016年评审识别贫困户91户322人,低保11户49人,为贫困户建立基础档案,排查两不愁三保障;帮助贫困户制定详细的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筹集扶贫物资,解决群众实际困难;集思广益,多渠道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为红崖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任伊始,华青多杰和扶贫工作组成员在上一任驻村队和村两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挨家挨户摸排贫困情况: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孤寡老人、残疾人家庭、无劳动力家庭……每天数万步的计步,一寸丹心在前,二分明月相伴。经过梳理,村里贫困户家庭是一个个沉重的“贫困负数”,村两委工作人员对这些“贫困负数”也是摇头叹息,士气低迷。手机视频里变黑变瘦的父亲面对女儿惭愧地说:“爸爸的题有点难,一时还做不出来,爸爸想想办法啊!”“爸爸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百以内加减法我都会做咯。”女儿笑着鼓励。
春耕开始了,华青多杰带领工作队员和村两委成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精准吃透政策后对党员村民开展“一号文件”精神宣讲。结合春耕生产工作,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协调省文化馆、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省新华发行集团等单位联合帮扶,为贫困户提供化肥及春耕生产物资等。“一联”“双帮”“三治”等工作机制的落实,贫困工作从简单慰问转向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扶贫对象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团结奋进的信心被调动起来,人心齐泰山移,村民们的态度越来越亲切,村两委的干劲越来越足。扶贫工作由心而始,蓬勃的新苗在地里孕育积蓄着勃发的力量。
满腔热忱躬身基层
经过前期的摸排,华青多杰明白扶贫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号准脉开对药才治病根。贫困的成因复杂,贫困情况积年累月,脱贫攻坚既需要精准施策,也需整合资源内外兼修。为此,对内“带班子、带队伍”强化基层党建、注重交流协作、开展学习教育、压实工作任务,村里事民主商量,集体决策完成,村级治理能力稳步提升;对外整合资源,苍蝇蚊子都是肉,争取贷款、互助资金,让有条件、有能力的村民发展产业实现增收;推动转移就业、搞活集体经济为农民提供稳定收益;强化生态补偿,增加公益性岗位切实解决想脱贫又无法外出务工的困境;医疗救助,让贫困户有病可医;大力发展产业、落实危房改造、贫困户兜底,确保贫困户有学可上,活得有尊严。
“2018年至今,累计发放贷款74.7万元,互助资金193万元、村外出务工收入680多万元、安排公益性岗位17人、帮助27户村民危房改造、申请并发放临时救助金70余万元、帮扶贫困生46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11.5万元/年……”
“华书记,您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我女儿考上大学了,您帮她争取到了每年6000元的助学金,是您告诉我们不要轻言放棄,感谢党和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政策啊!”村民姜宝仑喜滋滋地带着考上大学的女儿送来亲手做的馍馍,眼里一扫之前的阴霾,充满着喜悦和自豪。家贫志坚,寒门学子终圆梦大学,看着姜宝仑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一阵温暖和感动在大家的心中蔓延。
“爸爸,你的题很难吧,你都做了一年零九个多月了。我已经学会大数乘除法,也能自己坐车回家了!”女儿在手机视频里说。
“爸爸也从加法算到乘法了,题目里的数字也变得越来越大。”华青多杰微笑着回答。
大爱无疆大道无垠
通过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互助县红崖村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扶贫这道题实现了从零到十、到百、到千、到万的跨越。“我希望能把扶贫这道题解到无穷大。我来自农村,深刻了解农村生活。扶贫工作不仅是一项工作,也是我的使命。”华青多杰扎根山村、情洒农家,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解决扶贫难题光靠帮扶和外力不能从根源解决问题,只有输血变造血,标本兼治才能让农村真正实现脱贫。党中央提出并实施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民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彻底摆脱贫困。华青多杰带领工作队员及村干部铆足了劲立足实际“出实招、献良策”,重点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突出问题、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治贫治愚,扶贫扶智。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帮助指导下,利用厅系统资源,开展青豫文化志愿者送戏到家、邀请文化志愿者慰问演出,通过文艺节目向村民传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焕发村民干事创业的激情;聆听老党员意见和建议,让基层党员、党组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传帮带新老村民共同提高思想觉悟;“三江源”文艺轻骑兵小分队精心编演的节目将党的路线方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寓教于乐宣贯到群众心里;“书香青海·全民阅读”捐赠图书850册、22名学龄前儿童获赠电子阅读书包,激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文化如水,柔而有力。通过文化的滋养,在精神层面“扶智力、扶志气、扶精神、扶能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准扶贫之路。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民鼓足干劲脱贫致富。40余名村民学习盘绣技艺,已有12名实现接单创收;省文化和旅游厅拨付50万元扶贫资金拟投汽配城项目,集体经济搞活人均分红年年提升,实现了产业分红村民增收;大力发展科学种养殖,适销对路的“互助红”实现了农田增收,生猪养殖让六社村民鲁永珍营收十万余元;拆除违建,开展植树绿化,提升人居环境六个自然村街巷井然有序;“三八妇女节”“建党节”“国庆节”“元旦”“春节”文化惠民演出普惠大众;结对帮扶定点走访,转变了贫困群众脱贫思路;省文化馆、省内企业(协会)捐赠60吨水泥为夯实村基础设施建设出资出力……内外焕然一新,贫困村民不再是枯井望天,大伙思想意识提高,团结奋进奔小康。干劲足、斗志扬,红崖村实现了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自身造血能力。
春夏秋冬,时光交替,埋在地里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村民们榨油的香气远远随风飘来,拖拉机里一袋袋夹杂着泥土芬芳的土豆仿佛探头探脑地看着眼前的农村新貌,穿梭往返的农机和人们忙碌的身影绘就了一幅满溢着丰收之乐的美丽乡村图景。阡陌纵横,炊烟袅袅,华青多杰蹲在田垄边,望着眼前这一片令他深爱的土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扶贫这道题快做完了,所有努力不负使命,无愧我心。女儿说她考试时100分还不是满分,另有10分附加题,我也要朝着110分努力!”想到此,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
“第一书记”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一份厚重的责任。他们既是中央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扶贫的支点,是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入山林”,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华青多杰认真践行了“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理念,始终坚持把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作为自己的初心,切实践行着一名基层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温润热土,在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梦路上,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