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成 张光慧 戴林富 刘运喜 辜桃
摘 要:机制是事物或现象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有效建立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是医学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建立“六机制”,即顶层设计统领机制、舆论阵地引领机制、沟通平台搭建机制、对口帮扶运行机制、社团功能拓展机制、社会职能发挥机制。
关键词: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机制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路径与机制研究》(编号XSP18YBC132)及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医学院校“五位一体”仁术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XJK17BGD050)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李佑成(1973-)男,土家族,湖南溆浦人,研究生学历,湖南医药学院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校园文化。
张光慧(1972-)男,湖南医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
戴林富(1963-)男,吉首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与大学文化。
刘运喜(1968-)男,邵阳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与大学文化。
辜桃(1982-)女,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校园文化。
课题组调研发现,我国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六不够”,即顶层设计统领不够、舆论阵地引领不够、沟通平台搭建不够、帮扶体制建立不够、社团功能拓展不够、社会职能发挥不够,依据部分医学院校实践及国外经验借鉴,要构建科学有效的仁术文化传承发展机制,关键在于建立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六机制”。
一、建立仁术文化顶层设计统领机制
推进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其基本前提是谋划好仁术文化顶层设计、落实好仁术文化顶层设计统领功效,而谋划仁术文化顶层设计、落实仁术文化顶层设计统领功效的基本保证是建立仁术文化顶层设计统领机制。只有建立顶层设计统领机制,才能厘清仁术文化的历程脉络、清晰仁术文化的目标定位、确定仁术文化的主题思路、明确仁术文化的任务内容、确立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保障措施等;也只有建立顶层设计统领机制,才能破除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中所产生的误区与迷局,克服在思维方式与模式选择上的路径依赖,才能逐步解决传承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完成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各类任务。
医学院校传承发展仁术文化顶层设计统领机制主要包括融入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问责机制等,融入机制是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净化器”、监督机制是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防火墙”、反馈机制是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提效剂”、问责机制是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紧箍咒”。建立仁术文化融入机制, 就是要将仁术文化融入医学院校办学治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具体来说, 就是将仁术文化融入管理全过程,提升医学生“仁”与“术”的意识;将仁术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 提升医学生“仁”与“术”的能力;将仁术文化融入科研全过程, 提升医学生“仁”与“术”的知识;将仁术文化融入社会服务全过程, 提升医学生“仁”与“术”的内涵。建立仁术文化监督机制就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对仁术文化融入办学治校的的各环节和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仁术文化在传承发展中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见到成效。建立仁术文化反馈机制就是通过适当的手段、方式、方法, 对仁术文化融入办学治校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予以反馈, 并敦促限期整改。建立仁术文化问责机制就是对仁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违法违规、失职失责、越位错位等行为进行认定, 明确责任主体和内容, 确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
二、建立仁术文化舆论阵地引领机制
《帕斯卡尔思想录》写道:“实力,而非舆论,方能称雄世界。然而,舆论却能瓦解实力。”在数字新时代,医学院校多级舆论阵地引领是提高其仁术文化传承发展功能效应,提升其办学治校软实力的重要保证。医学院校建立仁术文化舆论阵地引领机制是指建立以仁术文化内容建设为根本、仁术文化传播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仁术文化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仁术文化舆论传播体系。
一是以项目责任制扎实推进报道工作。对仁术文化宣传报道工作进行全面布局、整体策划,细化工作方案,成立具体项目组,围绕仁术人物、仁术故事、仁术精神、仁术论坛等重点项目逐一进行部署安排。二是紧扣仁术文化宣传主题,持续开设仁术之声、仁术之光、仁术之花等主打专栏。三是做大主题宣传、做新典型报道、做深专题报道、做活融合报道、做强理论评论,不断形成新声势、发掘新看点、推出新亮点。四是强化全媒体互融互动,在充分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引领作用的同时,成立新媒体专项报道小组,突出全媒体报道优势,紧扣主题宣传和重点报道,采用全媒体立体报道方式,通过“两微一端”、“网站专题+纸媒深度报道”进行立体式传播。
三、建立仁术文化沟通平台搭建机制
沟通平台搭建机制的建立为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现实制度保障,仁术文化在沟通中凝练、在沟通中辩驳、在沟通中认同、在沟通中践行。仁术文化沟通平台搭建过程是一个从被动灌输到主动接纳的良性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仁术文化信息流运动,是仁术文化管理的“软着陆”。
医学院校传承发展仁术文化沟通平台搭建机制主要包括部门沟通机制、师师沟通机制、师生沟通机制、校友沟通机制等,其中部门沟通机制以“联席会”为主要平台、师生沟通机制以为主要平台、师师沟通机制以“仁术钉钉”为主要平台,校友沟通机制以“仁微公眾号”为主要平台。部门“联席会”就是一种由校园文化建设主管部门定期召集有关职能部门,围绕学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具体问题,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传达与沟通协调的机制模式。“仁术热线”是医学院校向学生开设的提供仁术线索、获取仁术救助的电话与网络沟通机制模式。“仁术钉钉”是医学院校向教职工开通的进行仁术文化辩驳凝练、仁术文化认同践行的网络沟通机制模式。“仁微公众号”是医学院校向校友们开设的传递仁术声音、践行仁术精神的网络沟通机制模式。
四、建立仁术文化对口帮扶运行机制
仁术文化对口帮扶始于仁术文化不止于仁术文化。医学院校传承发展仁术文化对口帮扶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地方政府针对仁术文化建设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帮扶机制,医学院校对学生(含校友)在成人、成才、成业等方面的帮扶机制,医学院校对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扶机制。
地方政府对医学院校仁术文化建设的对口帮扶主要表征为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人才调配等,其中政策倾斜涉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用地政策、奖励政策等方面,资金支持涉及专项资金、合作资金、奖励资金等方面,人才调配涉及首席专家评聘、特殊人才庫集聚等方面。如地方政府与医学院校合作共建仁术文化广场,将本地区的仁术人物、仁术故事以“仁术墙”“仁术屏”的形式加以固化;地方政府也可设立“仁术之旅”专项基金,定期奖励本地区传承发展仁术文化的名师与名医。
医学院校对学生(含校友)在成人、成才、成业等方面的帮扶机制主要包括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爱心基金帮扶、针对心理困难学生实行导师跟踪帮扶、针对情感困难学生实行励志抚慰帮扶、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实行预警问诊帮扶、针对就业困难学生实行党员结对帮扶等方面。
医学院校对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扶机制主要是指实施教职工关怀帮扶制度,构建困难教职工帮扶体系。如通过分别实施《教职工大病医疗互助金实施办法》《教职工合法权益救助办法》、《教职工申诉处理办法》《教职工激励关怀帮扶实施办法》《青年教职工婚姻、住房、子女入学帮扶办法》,逐步提升教职工的幸福品质与幸福能力。
五、建立仁术文化社团功能拓展机制
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对其仁术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与仁术文化建设契合度高的社团,如爱心社、天使血库、志愿服务社、精医荟等。建立仁术文化社团功能拓展机制是指各社团在仁术文化宣传、仁术文化教育、仁术文化普及、仁术文化互鉴等四大功能方面所构建的机制。
社团仁术文化宣传机制包括媒体宣传与阵地宣传、活动宣传与社团宣传、融合宣传与专题宣传、集中宣传与分散宣传、校内宣传与校外宣传等相结合的网格式宣传体系,医学院校学生社团通过对本校仁术文化的立体播报与实际践行,树立仁术标杆,让仁术人物与仁术事迹深入人心,将宣传仁术、学习仁术、践行仁术融为一体。
社团仁术文化教育机制包含仁术文化素养导向机制与仁术文化技能完善机制。仁术文化素养导向机制是指仁术文化社团利用社团宗旨导向、自主活动导向、党团组织导向三方面优势,将社团活动开展与仁术文化教育紧密对接,引导全校学生主动提升仁术文化素养。医学院校社团仁术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宗旨,规定着社团的性质、任务、目标、发展方向,对医学生的“三观”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医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拯救生命,教育医学生心灵与职业要求相适应、人格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如北京大学“爱心社”的宗旨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神,团结有志青年,大力倡导敬德精神,呼唤人们的爱心,并以友爱、善良、诚实、互助之心,为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而无私奉献。”湖南医药学院“天使血库”的宗旨是“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守望生命,奉献生命,点亮生命,自发践行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让鲜活生命得以延续和新生......”。
六、建立仁术文化社会职能发挥机制
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主要体现在仁术信息识别、仁术形象传播、仁术精神教化、仁术行为践行等方面。仁术文化社会职能发挥机制是指医学院校在仁术信息识别、仁术形象传播、仁术精神教化、仁术行为践行等方面为社会服务的机制。
仁术信息识别机制主要表征为医学院校在仁术识别的角度、精度、广度、深度、力度等方面构建的运行体系,如就力度而言,则是分别通过“风向标”“指挥棒”“杀手锏”的引领作用发挥,实现校地“仁术共赢”之目标。“风向标”是指医学院校为所在地制订仁术识别选用的基本标准,使所在地的仁术文化建设有标可循;“指挥棒”是指医学院校为所在地建立仁术识别考核的基本内容,使所在地的仁术文化建设有矩可考;“杀手锏”是指医学院校为所在地拟定仁术识别问责的基本处理,使所在地的仁术文化建设有责可问。
仁术形象传播机制主要表征为医学院校通过主题驱动、媒体动员、受众体验等方式所构建的运行体系。主题驱动是指医学院校借助仁术文化的特定主题及与主题相关的仁术人物、承载仁术文化的标志性事件等,吸引目标受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传播并提升所在地的仁术形象。媒体动员是指医学院校在短期时间内,通过传媒紧扣“仁术形象”进行全面而密集的报道,去影响每一个人对“仁术形象”及其发生地的认知和情感,实现“思想灌输”与“意识操纵”,从而传播和提升所在地的仁术形象。当前受众主体性不断增强,受众绝不满足于单纯从医学院校和媒体那里“单向度”传播的信息,而是更积极主动去搜集仁术信息、参与仁术活动,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在各类体验中形成对仁术形象的感觉和认知。如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仁术文化节”活动,邀请广大市民直接参与体验,激发“移情效应”,促成市民对医学院校“仁术文化”的正面形象认知和评价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赵猛.北大有个爱心社[J].中国人才,1994(12):18
[2]李慧.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7
[3]李佑成.实施“仁术工程”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2(9):63
[4]李佑成、沈云佳、张六骄.构建长效机制 打造爱心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61
[5]李佑成.地方普通高校四维生存力探析[J].学术探索,2013(07):125
[6]李佑成.医学高校仁术文化形成机制探讨[J].传承,2015(12):12
[7]李佑成.校史研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培训,2016(16):33
[8]李佑成.文化育人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7:96
[9]李佑成.仁术文化建设支撑医学高校高质量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