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的执着,和这个时代对心理学的重视是有关系的。
随着大众心理学的普及,心理学看重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强调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深远,这可以说已经变成众所皆知的常识了。
也因为这样,现代人对亲子关系会有更多期待,遇到问题时,也渴望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找到答案。我们会希望了解自己童年时的心理阴影,并据此解决现在生活中因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引发的各种问题。
但是,这极有可能变成一种单方面的执着,因为父母已经年老,无法配合也可能不愿配合我们想要改善亲子关系的尝试。父母的想法和我们是不同的。我们也许已经习惯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己,但父母并没有这样的习惯。我们相信内心的阴影是可以面对,也应该学习面对的,但上一代人的普遍认知是:“事情都已经过去了,你为什么还要苦苦执着呢。”
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受到了童年经历的影响,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去面对和改善,不要期望父母会加入,也不要期待自己能说服父母,更不要用当今的社会条件去苛求那个年代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有聚有散,与其去期待和要求对方,去改变大致上已经固定的互动模式,我们不如放眼未来,从现在开始关心、理解和爱护自己。
家人之间真实的相亲相爱,可能过了一个阶段就变成以朋友的方式来相处,彼此合得来就多聊一些,话不投机但是又无法走开的时候,就找些不会引起冲突的话题。
对于渴望修补童年创伤的人来说,这种做法看似消极,但是童年创伤这种与家人的共同经历,其实也是各自解读。你觉得当时受到了伤害,但对方未必同意或接受“他的言行伤害了你”这件事情。
所以看待过去的事情时,不要期盼对方会同自己有一样的感受,甚至也不能追求对方的理解,而是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自面对自己内心的种种伤痕的。
这样的认知可能会让人感到孤独,但换个角度想,既然每个人都是如此,那也不算是特别孤独了。世界很大,即使家人不理解,也总会有人和你有过相同的经历和体会,或许他们可以理解你,给予你所想要的那份支持。
对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的探讨,不应该变成对往事的执着,并不是一定要改善与某个家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走出关系不理想的阴影。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自己过去的经历,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要有意识地在每个孤独的时刻,拥抱并鼓励那个受伤的自己。
即使家人之间渐行渐远,如果在分开时想到对方还能默默地彼此祝福,继续朝着自己认为重要的目标前进,过得平安健康就好了。
(摘自现代出版社《妈妈的自由》 作者:羽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