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蕊(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2018 年6 月15 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要求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1]文化扶贫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起到了重构、培植精神内核的作用,是助力扶贫工作的重要软实力。近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策划、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的活动,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同时,深入推进文化扶贫惠民工作。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贫困地区少年儿童受教育情况,对开展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具有资源充足,平台广阔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儿童与青少年提供校外教育、阅读指导、特殊技能扶持等方面的文化服务。[2]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结合自身优势,统筹组织并着力开展重庆市 “少年儿童爱心图书接力服务” 活动(以下简称 “爱心图书接力活动”),是图书馆在文化扶贫工作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重庆市是我国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具有集 “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及少数民族区” 为一体的市情特点,三峡库区的主体也在重庆,截止2008 年全市有18 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缓解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等贫困地区购书经费严重不足、少儿图书资源尤为缺乏、少儿阅读服务水平低下等少年儿童看书难等问题,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于2008年启动并实施了 “少年儿童爱心图书接力服务” 活动。十年来,活动由最初的6 个区县7 所公共图书馆参与,拓展到全市40 个区县42 所公共图书馆共同实施,实现了重庆市所有区县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在各地中小学、社区和农家书屋等建立爱心图书流通点202 个,累计服务少年儿童达336 万人次,其中贫困地区儿童及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占比超过30%。
“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以 “资源共享惠民” 为宗旨,面向城乡儿童,通过爱心图书接力和配套活动的形式,实现扶贫资源的集中流动和共享,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均衡与完善。活动由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负责统筹,制定图书筹集、分配与传递方案,全市各图书馆按区域划分为五个图书传递小组,按照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分配原则,分区域以接力交换的方式进行传递。每次活动周期为一年,各成员馆按既定路线,每三个月轮换一次图书,每次轮换800册,各馆每年可共享爱心图书3,200 册。
活动实施过程中,各传递组负责组织召开工作会,部署年度工作方案,跟进中期工作进展,并组织经验交流。每个周期结束之后,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按照活动评优评先办法,对传递次数、借阅人次、爱心网点数、读书效果、宣传报道情况等15 个指标进行统计评分,为服务效能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表彰结果作为创新工作加分项,曾纳入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对各区县年度考核评分内容。目前,该活动已形成了规范化的运行管理机制,保证了活动的常态化实施。
十年来,“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逐步形成了多级联动的服务体系,通过 “直辖市、区/ 县、乡镇/ 街道、学校” 的四级联动渠道,爱心图书资源不断地流向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小学、社区图书室及农家书屋等网点,又通过馆校联合、社会团体合作等服务模式创新,不断加强 “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的文化扶贫效力。总体来看,“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能有效实现公共图书馆各类基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共用,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及文化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活动于2010 年荣获全国第十五届 “群星奖”(项目类),连续六年被纳入 “重庆读书月” 的主要活动。李国新认为 “即便在经济发达地区, 资源共享在提高保障能力, 提高服务效益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重庆的做法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引领作用”。[3]
随着各区县公共图书馆的参与,“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的文献资源传递量逐年递增,辐射范围日益扩大。从2008 年的6 个区县的7 个图书馆参加传递,发展到如今的33 个图书馆和9 个爱心图书捐赠馆共同开展爱心图书接力活动,形成了重庆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全部参与的活动规模(见下表)。爱心图书捐赠总量由2008 年的3,600 余册,增加到每年约五万册,其中40%的图书投放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中心学校、乡镇文化站等爱心传递点,年均惠及城乡读者二十余万人次,全市32 个区县均从中受益。2016 年,重庆市对口援建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图书馆也参与到活动中来,对口支援地区的贫困人口也能更多的共享文化资源。“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通过十年的发展,爱心图书的传递总量已累计达到14.3 万册,成为促进全市公共文化少儿阅读服务的重要平台。
表 2008-2018 年重庆市 “少年儿童爱心图书接力服务” 活动参与度统计表
爱心传递的图书资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筹集,一方面是由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和渝中区、九龙坡区、巴南区等主城区的八个公共图书馆共同捐赠。另一方面是由其他参与此活动的图书馆每馆捐赠200 至5,000 册的爱心图书参与传递。至2018 年,参与捐献的图书馆共计21 家,捐赠爱心图书累计271,515 册(见图1)。各组传递的爱心图书采用色标加以区别,内容涉及儿童文学、科普读物、拼音读物、连环画、绘本、艺术书籍等类,更加适合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使各区县的文化扶贫资源常用常新。
图1 2008-2018 年重庆市 “少年儿童爱心图书接力服务” 活动文献资源投入数量
为保障扶贫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流转,爱心图书传递范围按地域分成五个片区,片区内每季度在所辖区县间传递爱心图书,各区县图书馆收到爱心图书后,再传递至中小学、幼儿园、乡镇、社区图书室及农家书屋等服务网点。以2018 年为例,全市32 个区县公共图书馆累计传递爱心图书140 次,共计105,400 册。十年间传递爱心图书共4,633,780 册,城乡受益人群达2,755,768 人次(见图2)。其中,面向城乡少年儿童的中小学服务网点占71%,其他基层网点占18%。截止2018 年服务网点已增至224 个,每年保持30%的幅度持续增长。爱心服务网点注重对偏远地区、弱势群体的服务,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有7 个、乡镇(街道) 文化中心39 个、农家书屋3 个、村文化中心户3 个。例如,荣昌区图书馆在广场设立服务点,綦江区图书馆设立便民纳凉书吧,丰都县图书馆在儿童相对集中的乡村设立文化中心户,全部悬挂爱心服务网点标牌标识。每个网点根据规模不同分为50 册和200 册两种,网点每月开展一到两次阅读推广活动,使爱心图书充分发挥了文化传递的作用,有效实现了文化扶贫的宗旨。
图2 重庆市 “少年儿童爱心图书接力服务” 活动数据统计表
许多扶贫工作者发现,部分贫困家庭的少年儿童学习资源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将组织结构由平面逐渐转向纵深,以中小学校、农家书屋、社区等网点为载体,通过 “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送资源、送经验、送活动、送讲座,把优秀的文献资源和服务送到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等比较集中的区域,以期达到推进智力扶贫的效果。如,黔秀山县图书馆联合黔江区图书馆、酉阳县图书馆、彭水县图书馆共同召开图书馆发展方向研讨会暨渝东南 “少年儿童爱心图书接力服务” 活动,交流各馆以活动助力文化扶贫的工作经验,促进 “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中图书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长寿区图书馆组织开展 “好书月月评”“长寿书香人”“演讲大比拼” 等活动,将各类读书活动深入社区、街道、乡镇,通过活动吸引贫困儿童走进爱心图书传递点;涪陵区图书馆组织长江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阅读辅导、心理咨询会等活动形式,引导少年儿童 “会读书、读好书”,倡导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江津区图书馆在爱心网点每周定时开展师生 “同读一本书”“名著名篇大家赏” 等活动;渝北区图书馆在学校爱心网点开展暑期阅读课和 “我的书屋我的家” 征文等活动。这些服务活动不仅让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还使扶贫扶智工作落到了实处。目前该活动已延伸至酉阳县车田乡、云阳县泥溪镇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及西藏藏族自治区昌都市桑多村、热轧卡村等5 个贫困村。
2008 年,重庆市40 个区县(自治县) 中有18 个国家级的贫困县,41 个区县图书馆中有四分之一的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低于10 万元,存在着文献资源匮乏、文化服务效果有限、文化扶贫力度缺乏等问题。基于这种情况,“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以共享馆藏文献资源为切入点,由全市各公共图书馆以接力流通的方式延伸服务范围,从公共图书馆延伸到校园、家庭、乡村、山区,更广泛地助力城乡扶贫工作。“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抓准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中的优势,以当地公共图书馆为主,负责文化精准扶贫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资源供给清单和分配台账,以此来推动文献资源的高效利用。[4]如,涪陵区少儿图书馆联合重庆市涪陵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扶贫工作队走进江东街道太阳村,组织开展了关爱儿童赠书活动,向60 名贫困留守儿童捐赠了爱心图书及学习用品;开州区图书馆与开州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群团活动中心联合主办了 “冬日阳光温暖你我—新春关爱行动”,为铁桥镇中心小学100 名孤儿、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送去了少儿图书及新年礼物;梁平区图书馆开展爱心图书传递乡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云阳泥溪小学的孩子们带去爱心图书;涪陵区图书馆等8 个区县公共图书馆,携手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走进涪陵区南沱镇中心小学,举行 “阅读放飞梦想·爱心伴我成长” 爱心活动,为孩子们捐赠了1,600 本图书,并在学校建立“爱心图书共建书屋” 和 “阅读推广基地”。“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抓准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显著优势,逐步形成以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为基础的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开展协同合作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积极倡导共享、循环利用的理念,通过多方协作取得更好的发展。该活动由最初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发起,随着市级图书馆和区县级图书馆工作交流日益增多,至2018 年已实现重庆市各区县的全覆盖,五个片区42 个公共图书馆全部参与,扶贫活动的开展由平面逐渐转向纵深,形成了立体式发展的组织结构。其中,由各图书馆构成平面组织结构,五个片区由片区组长馆和成员馆组成,每年开展片区工作联系会,商定本年度传递路径和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每届活动结束后,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组织五个片区各家图书馆汇总爱心活动实施情况,交流扶贫活动开展的经验,通过汇总数据对活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此外,以各区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妇女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等机构构成纵向组织结构,使 “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的扶贫力度和范围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使文献资源传递到最基层最贫困的地区,资源和阅读活动能够深入落实到位,活动品质和内容也得到保障和升级。
“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采用多措并举、多方合作的形式深入推进活动,促进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①每届活动结束后由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负责考核,通过量化指标和效果考评的方式,对参与图书馆在爱心图书的传递次数、传递册次、借阅人次、爱心网点维护情况、新建网点数量、自筹图书馆传递量、读书活动场次和人次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同时结合各馆工作创新性和活动效果进行综合打分。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最终组织召开全市 “少年儿童爱心图书接力服务” 活动总结大会,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评优评先、交流经验、促进发展。② 充分利用多方平台,与中小学、爱心庄园、留守儿童之家、农民工流动儿童集中的社区、残疾人学校等社会单位开展合作,在传递爱心图书的同时,为当地少年儿童捐赠文具和体育用品,定期组织志愿者为他们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让他们感受阅读的乐趣。③加强宣传推广,强化社会效应。通过展板、专栏、传单、电视、报刊、网站等方式加强活动宣传推广,提升活动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扶贫并不仅仅是物质输送,“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的目的也不仅是为了捐赠图书,而是通过整合、共享、传递有限的文献资源和阅读推广资源,使得同一批书在一定期限内能被更多的少年儿童阅读,利用率成倍数提高,开展同一批阅读推广活动,辐射服务人数更多,服务范围更广。该活动突破公共图书馆阅读资源和服务范围的局限,能够延伸到社区、农村、山区、校园、家庭,让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孤残儿童、山区儿童享受到无差别的阅读服务。与此同时,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加强了各区县图书馆、社区和中小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图书馆与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实质上是在一个合适的区域内,通过资源的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以达到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效益的目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办法,也是可持续的文化扶贫方式。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投入的逐年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文化惠民工程在贫困地区的实施随之深入,[5]“图书馆+ 文化扶贫” 模式必须认清公共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显著优势,是目前已经形成的以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为基础的文化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开展协同合作机制。[6]结合精准扶贫的任务和要求,图书馆须明确自身的服务定位,牢牢把握 “资源共享、文化传递、服务延伸” 这三个关键点,利用图书资源的共享优势,结合自身在阅读推广和网点建设方面的成熟经验,通过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传递渠道,并与其他相关的社会组织开展充分合作,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快速配置和有效传递,通过这种模式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扶贫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文化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够保证该扶贫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重庆地区的区县级图书馆经费有限,往往以办公经费支撑活动开支,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很难独立承担扶贫工作。由于 “爱心图书接力活动” 的运行模式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图书馆共同分担了资源成本,形成资源合力,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年都会通过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申请活动专项经费,获得专门的财政支持来补贴部分活动经费,才能保障此项工作长期稳定的开展。此外,图书馆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不固定, 多有聘用临时工、志愿者参与其中,对业务不熟悉、流动性强,不利于此项活动的开展。故需要配备较为稳定的业务馆员,并提供适当的学习培训,使扶贫工作的开展得到充分保障。
文化精准扶贫是长期性的工作,不同阶段工作的主题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评估机制对当前工作开展的实质效应进行评估和考量,以保障文化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4]工作流程是否规范、执行流程是否顺畅,都直接关系扶贫活动的效果。公共图书馆作为精准文化扶贫的执行者,应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和规划性,有明确的、可衡量的指标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估。如,许多大型活动应设计应急预案,对活动现场的组织性、安全性或其他突发性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把控,避免临时出现慌乱;活动过程中对资源数量、集中时间、传递节点以及活动安排的督导都需要落实到位,尽量减少延迟、漏传、交替错位等疏漏;活动结束后的宣传工作要及时跟进,让更多的社会团体了解、支持和参与到此项活动中。通过总结不足,笔者建议图书馆在实施过程中,应更加紧贴扶贫对象需求提升活动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和提升工作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延展活动形式,利用新媒体宣传提升效果,并注重活动评价及信息反馈,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使文化扶贫活动流程更加规范精准、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