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卉雅
北宋年间,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坊市解体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瓷器、纺织、造纸、医药、采矿冶炼、漕运造船、印刷等行业空前发展,以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明上河图》中,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流,鳞次栉比的商铺,形态各异的市民钩成了北宋汴梁城鲜活的城市生活和繁荣的经济形态,是北宋城市经济情态的真实写照。宋朝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富有的朝代,有着繁华的市井生活、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发展。然而成画于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却是以一株断树开篇,这已暗示此图绝不是一副简单描绘清明盛世的画卷,在《清》图这幅宋朝繁华浮世绘的背后,画家张择端以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气魄表现了北宋末期的种种经济危机。
史学家多认为《清明上河图》绘成于北宋徽宗年间,大约在公元1102年至1110年。此时宋徽宗即位,徽宗不是位暴君,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昏君,他奢侈无度,大兴土木,宫廷用度十分奢华,宫苑中亭台楼殿、奇石珍鸟数不胜数,必然需要庞大的财政开支支撑徽宗奢靡的生活。徽宗崇尚道教,大肆修建道观,大封道士在朝为官。北宋官员数量更是十分庞大,一职五官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哲宗到徽宗,不过十余年时间,官吏总数竟是扩张了十倍。而官员的薪酬更是丰厚,除了基本俸禄以外,还有各种津贴、良田、米钱、酒钱、衣钱、盐钱等等。北宋统治集团也是大肆挥霍,连绵不断的大小战争和庞大的军队,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巨大。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在北宋末期达到顶峰,待靖康之役,金国的铁蹄南下侵宋,这个曾经富庶的帝国国库已然空无一物。
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三位运输货币的车夫,从他们的身高比例和铜钱的大小看,这些铜钱比普通钱币大得多,这是典型的大钱。大钱是当时财源不足的北宋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大肆铸造发行的,时为“当十钱”。这些大钱虚币的流通,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其次,交子的诞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交子的出现也是中国货币史的一大进步,然而在北宋末年,统治者为了筹集军费开支,不备本钱地大肆印刷交子,致使交子大幅贬值,造成了纸币膨胀,统治者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发行新交子以一换四置换旧交子,这一措施又严重损害了持有大量旧交子的普通民众,使经济更加混乱。
货币市场的混乱在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宋人爱食羊肉,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家羊肉店叫“孙羊店”,店外挂着每斤六十足的牌价,这个价格应该是店家挂在外用于招揽顾客的最低价,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辉先生推测,该店一斤净羊肉价格应该在一百二十文以上,而北宋英宗年间的羊肉不过才三十余文,到了北宋末年,羊肉价格已涨到每斤三百八十五文。短短几十年,物价飞涨了几十倍。在绢布市场,哲宗时绢布每匹大约一千余钱,三十余年后的徽宗退位时每匹已近五千钱。北宋末期,物价的疯涨是经济危机的典型表现,尽管政府也在极力平抑物价,却是无能为力。
北宋政府的年财政收入大概在6000余万两左右,但是财政支出远超收入,政府竭力提高税收收入,以维持国家运转。北宋中后期,商税渐渐加重,税务明目繁多,酒税、盐税、茶税等等名目层出不穷,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处临街税务厅,在税务厅门前,一位税务官正在核对税单,对面堆着几包货物,货物边围着三个货主,一位货主嘴大张,表情扭曲,似与税官激烈争吵;一位货主手指货物、背向画面、面向税官,也似在辩解什么,第三位货主则表情严肃地面向税官。他们几人的争执声应是很大,以致引得税务厅内的官吏和城楼上的守卫纷纷侧目。这个简单的小画面表达了北宋末期的严重的税务危机,封建社会层级分明,普通民众少与官吏争斗,此情此景,不得说北宋末期官民矛盾已是十分激烈。
徽宗时期实行盐钞法,商人需先付钱买盐钞,然而宋庭统治者朝令夕改,盐未拿到,盐钞已换,盐商不得花钱买新钞,如此一番,上万的就盐钞变废纸,以致盐商倾家荡产。北宋中期以后,盐税大增,盐商需要担负沉重的盐税,使得官盐价格昂贵,以至于无人问津,这也导致私盐市场壮大起来,黑市交易猖獗。政府收不到足够的盐税,便逐渐加税,形成恶性循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个盐铺,店里堆积着大量盐块,店家在一一称重,然而这家店却是无一顾客。北宋的食盐制度和税务措施,压抑了盐业的发展,在食盐这个暴利的专营行业,在北宋时却没有出现一位巨富盐商。
徽宗奢靡,喜爱花石纲,甚至调用大批运粮官船来运输花石纲,这直接导致了国家无法控制粮食,大量私家运粮漕船囤粮入汴。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大量篇幅描画汴河上繁忙的漕运,这些繁忙的运输景象和高超的造船技术后,却是一条条没有任何的守卫兵卒的运粮船,显然这不是运粮官船,而是私家粮船。在皇权社会,粮食是国之根本,由统治者绝对控制,然而宋廷统治者的愚蠢让他们直接放弃了对百价之源的控制,数年以后,粮食危机,米价较宋初上涨了五倍,官仓空虚,政府已无力平价粮食,物价疯涨,社会最终动乱。
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挑着行李铺盖游走在大街小巷寻找工作机会的人,他们都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门外有几个在向路人乞讨的乞丐,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有许多辛苦劳作的手工匠人、衣不蔽体的贫苦劳动者、奔波劳碌的小商小贩,当然还有流迹于市井的小偷盗贼,他们游走在社会的底层,与同在画中那些骑马乘轿的官宦贵族、仆人成群的商贾巨富、闲坐饮酒的富足人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明时节这个天气依然寒凉的初春,上层人士穿着厚厚的衣装,下层贫苦百姓却穿着简单的夏装卖起了力气活。在这个繁华城市生活的背后,有着一个庞大的贫困阶层,而在北宋末期,这个阶层飞速发展壮大。北宋这个在中国封建时代堪称最富裕的王朝,有着最高的官员俸禄,一个九品小官的工资可以拿到月薪8两加将近60公斤米,外加绫罗布匹,这个俸禄是六百年后清朝官员的5倍。然而在这些繁华背后,却是极大的贫富差距和严重的社会矛盾。
北宋末期,奸臣当道,蔡京、王黼、杨戬等人为非作歹,当权者采取各种名目征钱敛财、苛捐杂税繁多,免夫钱、和买、支移各种名目敛钱层出不穷。徽宗时重新实行方田均税法,但是这个腐朽王朝的官吏们徇私舞弊现象太严重,丈量不均、均税不等,对肥沃而土地虽然征税多,却相对税轻,对贫瘠的土地虽然征税少,却已是重税了。这导致底层农户的赋税负担加重,大量贫农弃地而逃,农业生产力大大下降。官僚地主趁机兼并土地,大批民田变公田,隐田漏税现象严重,最终繁重的税负转嫁到了贫农身上。方田均税法这个本是积极意义的措施最终没有给这个没落王朝的经济收入带来任何转机。
北宋末期,水利设施不修、河道不整,从《清明上河图》可看出,汴河两岸竟无一堤坝,无一筑堤防水设施。宋朝统治者借兴修水利之名,大肆敛财贪腐,在徽宗统治的二十余年,特大水灾就发生了14起,使农业生产活动大大衰退。严苛的统治、繁重的赋税、连绵的战争加上频繁的天灾,让北宋末年的百姓奋身起义反抗,光有规模的有记载起义就四十余起,最终上百万的起义群众被杀,劳动力大量流失、农田无人而种,生产力大大萎缩。
《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北宋繁华的城市生活,对繁华的表面细细解读,却是盛世之下的种种危机,清明盛世不过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北宋王朝已是岌岌可危。《清明上河图》成画十余年后,北宋王朝便倒在了金人的铁蹄之下。画家张择端以他赤诚的笔画向世人警示繁华背后的种种经济社会危机,然而这个千疮百孔的政权已经渐渐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