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重庆森林》研究

2020-11-28 19:38
科技传播 2020年21期
关键词:跨文化媒介景观

1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电影研究

1.1 全球性跨文化传播与文化霸权主义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因为这部电影被世人熟知。把它形容成“森林”,是由于整栋大厦被分割成大小不一无法计数的廉价商铺、出租屋,置身其中就如同身处于森林里一般。电影本身主要讲述了两段爱情故事,但抛开故事情节本身,它背后体现的是更多的传播学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不仅包括加强了跨文化传播、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消解,更重要的是对媒体景观(mediascapes)的塑造。

全球多国籍、多文化的融合为这部电影增光添彩,而对于电影本身在全球范围的影响而言,则是另一番推动力。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全球联通,加强了麦克卢汉所叙述的虚拟新型“地球村”关系。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传播壁垒进一步减少,新媒介强化了“地球村”的存在,因此《重庆森林》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使得一众暂未有机会亲临香港的观众通过图像和视频得到了解香港的机会和视角。

在英国,众多大学将电影《重庆森林》列为分析媒体和全球化的经典案例之一。身处“地球村”,文化观念和背景截然不同的东、西方学者通过电影相互沟交流,正体现了美国人类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研究的跨文化传播,也加深了东西方国家对彼此的理解与影响,推动各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繁荣。

从另一方面而言,正是由于全球性跨文化传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传播内容、形式等方面形成了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依附”关系。由此,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霸权主义”。的确,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必须与中心“脱钩”,摆脱依附性地位,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而香港电影作为典型的跨文化传播,近年来逐渐打破了这般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衡的结构,中国也从“信息贫困国”向“信息富有国”转变。葛兰西曾提出“文化霸权主义”这一概念,即凭借文化优势,大力拓展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国民教育使文化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并企图将这种一国的文化优势变成世界性的文化优势。

美国利用好莱坞电影等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发展中国家。然而,几十年来,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不仅有王家卫导演,香港也成为了电影工业基地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称它为“东方好莱坞”。同样,印度也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将引进吸收的文化与技术本土化,在电影里加入了印度传统服装、歌曲与舞蹈,创造了极具“宝莱坞”特色的本国电影风格,并走上世界舞台。世界电影行业不再由美国好莱坞一手掌控,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全球传播中的文化关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发展中国家通过带有自己的国家特色的优秀电影消解了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

1.2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在跨文化传播中,误读是很常见的现象。误读,是指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评估。它是伴随着跨文化传播而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往往被视为文化交流的壁垒。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误读的原因包括中西文化符号差异、中西艺术观念差异等。在中国文化的影视跨文化传播中,西方人往往只能正确解读表层文化符号,而误读了深层文化符号。比如在《功夫熊猫》中,无论是角色设定还是场景编排都十分中国化,但是在深层价值观层面却将其塑造成一个美国人所推崇的个人英雄形象,成为宣扬美国文化的载体。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审美的差异,受众在品读一部文化作品时,在认知能力、理解程度和吸引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折扣”现象。随着我国影视作品的海外输出,这种对比更加明显:好莱坞大片在我国的营销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们的影视作品出口却频遭滑铁卢。《泰囧》在国外的票房还不如国内的零头,中文原生加英文字幕很难让海外观众感受到影片的笑点。中国人的幽默是含蓄的,外国人则是夸张奔放的,这种不同的幽默解读方式也造成了文化折扣。

爱德华·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高语境文化”一词,他认为:“高语境文化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收者手里及背景里,仅有微小部分存在于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在他的分类中,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两种文化交流碰撞时,冲突是在所难免的。相比于西方人的直接,中国人更喜欢绕弯子,在沟通中常常出现误会。所以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唤醒观众的情感共鸣、满足观众自我实现的需求,提高受众范围。

1.3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的多元化和文化的流通性是大势所趋。文化产品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慢慢融合转化。一部好的跨文化作品不用刻意生硬输出本国文化,重要的是传播人类共有的文化价值,实现价值共享。人类文化本身就是共同体,跨文化传播应当注重受众的精神共鸣,在共鸣中传递人类文化的精髓。

《重庆森林》中,王家卫导演将全球化对香港的影响细化展现为香港某个地区的场景,发挥自己的电影创新力,减少了西方外来文化对香港本土电影的影响,从而吸引世界观众。王家卫和杜可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香港电影叙事和电影拍摄的新风格,并影响着世界电影行业,也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以美国为首的文化霸权主义。

重庆大厦的昭彰恶名可以往前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它曾经是许多西方嬉皮士和背包客的逗留地。1994 年,王家卫拍摄《重庆森林》,精准地抓住了那个年代重庆大厦的面貌特写,再次加强了大厦的黑暗象征,而将其真实的面貌电影化。

2 媒介景观的塑造

2.1 媒体景观在《重庆森林》电影中的塑造

然而,真实的重庆大厦与香港并不是《重庆森林》中展现的那样,电影仅仅突出了社会的一角,实际情况是,香港华人在90 年代初一般不会来重庆大厦,即使到了那种地方也不可能有电影所表现的行为。然而,由于这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使得重庆大厦这个地方的恶名延续至今,并且通过电影这一传播媒介塑造了受众内心对这个地方的印象,也就是媒体景观(mediascapes)。

“媒体景观”这一概念由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在1990 年提出。阿帕杜莱于1949 年出生于印度,是一名在全球化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人类学家,目前任教于美国纽约大学的媒体文化与传播系。

1990 年,他在全球化概念下创造了五个“景观”名词,分别是“ethnoscapes”民族景观、“technoscapes”技术景观、“finanscapes”金融景观、“ideoscapes”意识形态景观、以及与我们新闻与传播密切联系的“mediascapes”媒体景观。其中,“媒体景观(mediascapes)”指的是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在“全球文化流”中的地位,电子产品制作和传播的能力,以及这些媒体所创造的世界形象。

2.2 媒体景观对社会景观的影响

媒体景观可以被理解为塑造我们所居住的“想象世界”的许多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中,文本叙事、视频和图像往往是人们形成对地方或文化意见的唯一方式。但是,由于Mediascapes 是关于世界各地的媒体运动,以及如何让实际距离遥远的不同文化相互观看的,因而它通常会创造出偏斜或狭隘的遥远文化形象。

简而言之,那些没有去过或是亲身经历过的人,往往只通过某段文字描述、某部电影或某个图像来建立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但是,这些了解并不是真实的,而是被媒体塑造出的、片面的景象。在未曾有机会去过香港的观众看来,《重庆森林》雕塑了他们心中对香港的印象,而事实上,这一形象是被电影媒介创造出来的,仅仅只是传媒世界的一角,而非最真实的重庆大厦。

由此可以看出,一切电影、电视剧、书籍、杂志、广告等媒体产品都能够直接影响社会景观。一方面这些产品可以直接通过海报、广告等形式影响真正的现实景观,另一方面,它们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改编人们对现实社会、世界的看法。

3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3.1 “拟态环境”视角下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随着20 世纪媒介技术的革新与信息工业的兴起,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工业革命后大众社会的加速形成和不断崛起,在其中信息环境和传播系统在整体社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法国学者塔尔德和美国学者李普曼都注意到了信息环境的存在及其影响,尤其是李普曼于1922 年的《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拟态环境”概念,即大众传媒对现实世界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选择性加工、处理,结构化后再呈现的世界图景。这一极富前瞻性和洞察力的概念使得现实环境无形中涂抹上信息化的色彩,深刻启发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成为映射当下现代性信息社会现象的理论来源。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并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之一。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理论解释了大众媒介对现实世界的塑造力和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人只能依赖于信息环境及其赋予的定义而生存。后来,传播学界的“拷贝社会”、“议程设置”和“涵化理论”等关注信息环境及其影响相关理论不断提出和深化,随着媒介技术的深刻演进,在“超真实”社会图景和媒介景观中更加突显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概念强大的解释力和与时俱进的验证性。

信息环境的遍在化利于人类突破时空限制地收传信息,尤其在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社会图景会在技术赋权和话语平机下得到更为全面和充分的展示,新旧媒体双向互动的议程设置能够呈现更为多元的图景。但资本与技术在信息环境的建构与流向控制权的掌控和提升会促成话语再集中现象,居伊·德波笔下的媒介景观所受的社会控制愈发隐深,社会民主的表现力也随之受限。涵化理论认为,信息环境构建的现实图景会作用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当下日趋遍在化信息环境和新媒体技术能够赋予人们更多的信息选择和获取权,互联网教育和共享知识平台能够助力公众深耕感兴趣的领域、完善对世界的认知。与此同时,算法技术带来的“信息茧房”和强连接下的圈层式交往会使得公众的视野窄化,造成意见观点趋同和极化现象。

3.2 全球一体化局面下电影媒介为受众塑造出的世界景观

印刷术的发明带来的文字的大量复制和近代信息产业的兴起开启和加速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步伐,促成了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而电子媒介的发展又促进了全球“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这一方面促进了全球一体化局面下多元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制造广泛强大的媒介工具和控制信息环境进行文化帝国主义策略行径,强势输出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为其形成全球“霸主”地位制造舆论和观念共识。

媒体景观与拟态环境二者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联系,电影媒介通过其对于世界形象的塑造能力,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媒体景观,也就是电影的拟态环境,并借由信息流和影响流作用于受众。受众由于对电影所展现出的地域并不了解,即认知不协调,从而主动引进新的认知元素,趋于相信电影创造出的场景,最终而在自己脑海中产生自己的主观印象,也就是电影媒介为受众塑造出的世界景观。

同样都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拟态环境的范围更为宽泛,偏向于通过文本叙事、广播、新闻、电视、电影等一切媒介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人们对于社会的共同印象。由于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并且,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猜你喜欢
跨文化媒介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