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府采购服务的全球学术出版背景探讨中国学术期刊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2020-11-28 12:10卜今朱思维江沛胡罡
中国科技纵横 2020年24期
关键词:出版商学术论文

卜今 朱思维 江沛 胡罡

(1.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中华皮肤科杂志和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英文)编辑部,江苏南京 210042;2.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3.中山大学农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从1665年伦敦皇家学会的《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出现至今,学术出版已经有355年历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术出版是完全由非盈利学术团体来运作的,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商业公司开始收购学术期刊并逐渐集团化。目前国际上有4大出版巨头,分别是Springer (3000+杂志)、Elsevier (2500本杂志)、Wiley(1675本杂志) 和 Taylor & Francis (2700本杂志)。70年代这些出版商只控制了全球20%的期刊,而现在已经控制了全球50%以上的学术出版,经营收入持续可观(根据公司年报数据,2019年Elsevier营销收入26.37亿英镑,Wiley 13.4亿英镑,Taylor & Francis Group 5.59亿英镑)。学术出版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甚至比其他产业更呈现垄断趋势[1]。

学术出版是将研究者在某一学科领域自成体系的研究成果予以选择、印制,传播于社会的完整过程[2],一个本来典型非盈利的行业发展成为商业垄断行业后,逐渐偏离了学术出版本来目的,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垄断性国际出版对学术期刊建设、科研诚信建设等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本文从国际资本在出版行业的垄断经济运营出发,探讨通过期刊管理改革促进中国进行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1.国际出版经济体系特点

国际学术出版经济体系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经济体系。其显著特点就是低成本、高收益、缺乏有力监管,且不为大众所知。其高收益的来源就是:卖方(国际出版商)具有强大的定价话语权,买方(科研机构和读者)处于完全弱势地位,处于垄断状态的国际出版商自主制定的超高定价(包括APC以及包库费用)保证了高额收益。

1.1 学术出版的低成本

传统学术出版成本主要成本是编辑、同行评议、印刷、传播4个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印刷和传播的成本不断降低,网络数字化技术最终带来的是传统书籍走向电子阅读,印刷和传播成本几乎归零。

同行评议在国际上是一种完全公益的行为。同行评议早已成为学术出版标准程序,传统的同行评议主要针对学术著作本身,但现在同行评议的已经体现为出版社的声望的“认证”和“背书” 支撑了这些出版物高昂定价[3]。

但出版社获得这一劳动及带来的附加效应,是无偿的。单纯从劳动成本来计算,同行审稿平均花 2.4h评估一个稿件[4],2014年全球每月发表127万篇文章,即科研人员向出版商贡献了超过3500万h的无偿劳动。按2018年全球研究人员平均收入计算[5],此一项无偿劳动为出版商节约了近2亿美金/年的成本。

因此学术出版目前唯一的主要成本为编辑成本,体现在编辑人员的约稿,审稿,编辑加工以及和作者的沟通上。这一块支出非常有限,对于集团化的出版商而言,一本成熟的期刊甚至只需要1~2个管理人员。

1.2 学术出版的高收益

学术出版的收益主要包括(1)科研数据的首次发表费用:学术期刊分为OA刊和非OA刊两大类。传统的非OA刊版权归出版社[6],作者向期刊支付版面费。OA期刊承认版权属于作者,只收取论文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APC)。(2)科研数据的二次售卖。数据库订阅是出版商的主要盈利模式,国际OA刊的APC在1000~5000美金不等[7],但是APC带来的收入远远低于订阅数据库的收入。捆绑销售办法是数据库订阅惯例,其最小单元是一个不能由图书馆自行挑选的“期刊包”,具有市场控制力的出版商可以无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实施超高定价策略[8]。爱思唯尔2017年出版43万篇论文,每篇论文平均产生4089美元的收入[9]。2018年公司营收为 25.4亿英镑,利润率高达 37%[9],相比之下作为全球市值Top4的谷歌公司的利润率只有20%左右。

对于非OA期刊,论文下载是按篇收费的,如Science-Direct下载费用为30~50美元/篇。但是单篇下载并不是出版商的主要收入,因为高校等科研机构基本都会购买数据库,所以个人用户并不很多。

2.国际学术出版经济体系特殊性的原因分析

国际学术出版的低成本和超高收益构成了特殊的经济体系,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原因催生了这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

(1)国际出版市场入门门槛低。国际期刊是登记制度,入门门槛非常低。如果成功被数据库收录,收益更是高涨。低成本却有超高利润,吸引了更多资本的投入,导致近年来国际上掠夺性期刊大行其道[10],加剧了国际出版市场走向利益至上之路。缺乏有力的第三方监管使得对不良期刊几乎没有任何控制手段。

(2)期刊的实际使用人与出版商地位不对等。因为科研成果报告必须具备创新性和独特性,所以科研论文具有不可取代的唯一性。因此,对读者或者科研机构来说,对文献获取的需求没有可代替的途径,所以没有和出版商平等对话的能力。作为只是代为支出科研经费的研究人员对收费的定价行使监管权力的主动性不足。

(3)管理部门尚未关注。科研论文的研究者同时也是科研论文的消费者,但是现有体系内大部分出版相关费用并不由个人承担,由是政府机构和科研主体所提供的财政资金支付,因此,期刊服务费的实际支付人是政府财政。但是其支付又不由政府直接完成,而是通过科技工作者完成,造成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在此方面普遍关注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例如财政项目经费中出版印刷费用对于版面费只有单笔最高限额(一般是5000元),对于用途、总额完全没有限制;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把购买多少数据库作为其科研能力建设的目标。特别是管理部门依赖这些平台作为其科技评价的主要依据、权威依据,赋予了过多的含义,加剧了这一现象,造成政府采购服务支出过度膨胀。

(4)国际垄断出版集团加剧了这种不对等。国际四大出版巨头已经控制了全球出版市场的50%以上,而且还在不断扩张中。拥有不可取代资源的出版商拥有市场定价的绝对权力。对出版集团的垄断行为,学术界不满已久。如,2012英国数学家威廉·提摩西·高尔斯发表博客文章,号召同行抵制爱思唯尔集团,先后有1.2万多名科学家签名抵制爱思唯尔集团。2019年加州大学因订购费用过高而停止订阅爱思唯尔期刊。更理想主义的有Alexandra Elbakyan创办Sci-Hub网站从出版商数据库盗取学术资源供全世界免费下载,但结果是网站被封杀并遭受起诉和巨额索赔。科研人员或者机构对抗国际出版商的行为均告失败。

3.国际出版经济体系的超高收益映射的是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为什么面对这样超高定价投稿和订阅依然趋之若鹜呢?分析背后的原因是存在不正常的发表需求。科研成果发表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版面费或者APC,所以即便越是有影响力的期刊出版费用越高,科研人员依然趋之若慕。以中国为例,“唯论文论”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了国内学术发展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

(1)国内科研工作者对SCI 刊物的狂热追求。在当前基于论文的评价制度中,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被等同于论文所在期刊的质量和数量。而SCI收录期刊的地位远高于国内期刊。2011—2015年,每年SCI论文数量增长为3.3%,而OA期刊的论文增长速度为14.3%,2015 年度1180种SCI收录OA期刊共发表论文201048篇[11]。其中中国作者贡献近20%。

(2)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论文数量是目前的科技评价考核的一个主要指标,偏重数量轻视质量[12],甚至简单粗暴地不同论文的影响因子叠加以作为个人科研成果的影响因子之和,必然导致忽视科研工作的实际价值和创新贡献,从而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或者误导科研人员为了数量要求而将一篇论文拆成多篇发表。

(3)科研经费的大量流失。2015年我国向SCI收录OA刊支付APC 共7217 万美元,每篇平均1656美元[11],远高于国内期刊的发表费用。随着科技论文产量的不断增加,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攀升。我国电子资源购置费自2006年以来逐年升高,2015年全国640所高校图书馆平均数字资源购置经费为499万元,占文献资源购置费的50%[13]。2016年占54.4%,2017年上升到57.9%。2017年744所高校图书馆总的电子资源购置费达24.31亿元[14]。

(4)学术不端。学术不端的真正源头不在于期刊,而在于提交文章的人[15],唯论文论的评价机制造成了科研人员对发表文章的过度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包括数据作假、抄袭、伪造审稿人信息等不正当手段[16]。

正因为有了依托“唯论文论”的评价体系所带来的毕业、晋升、考核等一系列的利益驱动,科研工作者才会对SCI如此狂热。从2018年开始中国科技人员论文发表数量已经全球第一,近10年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国际出版经济不健康发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4.科研评价改革应从期刊管理开始

4.1 因此期刊改革是科技评价改革的抓手

国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科研评价的改革。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进一步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加强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为总的指导思想,拉开了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的序幕。2020年,国家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长期以来唯论文等评价方式制约教育的科学发展、产出高水平成果的产出。为科研、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指出了方向。

科研评价种类繁多,诸如项目申报、绩效考核、头衔授予、职称评审等,都需要对机构或个人科研水平进行评价。其中的关键都是对评价对象所产出的学术成果—最主要的科研论文的价值进行评价,承担着科研论文载体作用的期刊所处的地位为所有的科研评价定下了基调,科技评价的最重要权重是论文,因此期刊的改革成为了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一步,是抓手。

4.2 期刊管理改革的重点建议

4.2.1 建立中国的一流期刊

(1)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争取国际话语权。科研人员希望将论文在高水平的出版平台上发表,使成果形成更大更广泛的学术影响。在这样的内驱动力下,期刊管理目的应该是打造中国自己的一流期刊以及期刊群,为作者提供理想的学术传播平台。创办一流期刊需要优秀人才和优质稿源的支持,这些唯有依托优势学科才能实现,因此,引导高校将期刊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体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一流学科建设促进一流期刊的创办、通过一流期刊建设促进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学科建设与期刊协同发展。

(2)加快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化发展。中国科技期刊以“小、散、弱”形式存在为主,缺少集团化和规模化的平台。而一本优势期刊可以由点及面带动一系列相关领域的期刊,如国际上的Nature,Lancet杂志都在自身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系列专业子刊,因此可以以现有的优秀期刊为基础搭建数字化出版共同体,以成熟期刊平台发展新刊以及相关领域的期刊;或者以学会或者科研机构为单位,搭建统一的学术期刊发布平台,实现资源的整合,走集约化、集群化发展道路,逐渐形成出版集团规模。

(3)给于足够的经济支持。近年来科协启动的国际期刊提升计划以及卓越期刊行动计划对我国期刊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以上经济资助只覆盖了国内学术期刊的一小部分。如2019年卓越行动计划仅资助285本期刊。要让更多的期刊受惠,让更多的学科有机会创办或者发展一流期刊,需要政府进一步更大力度的经济投入。

4.2.2 改变期刊运营方式

(1)学术出版和经营分离。期刊经营应该是实现期刊发刊宗旨的途径,而不是目的。在经济压力之下,部分期刊本末倒置,过于关注经济效益,这也是造成期刊良莠不齐的部分原因。同时,国内的编辑部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相关学术专业或者编辑学人员。对未来科技期刊的集团化发展而言,更应该设置专门的经营部门负责期刊的市场运营。学术出版和经营分开,各司其职,有助于编辑专注于期刊质量和发展。

(2)合理引导部分期刊市场化。学术出版市场化应根据期刊性质的进行分类处理。对应用型专业期刊可以逐步引导其市场化通过市场来进行优胜劣汰;对于基础性、高度细分专业化的期刊,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办刊条件,免除期刊及从业人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促进期刊以及学科的良性发展。

4.2.3 强化多部门联合监管

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期刊管理已不仅仅设计出版管理部门,应由多个部门联合监管。

(1)出版部门加强对期刊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强制退出制度。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管理和预警制度”,支持相关机构发布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在国家层面有必要实行强制退出制度,可以有效地遏制低劣期刊的经济扩张,对期刊市场实现从上而下的优化。

(2)管理部门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引导。2019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发文《关于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行代表作制度。2020年2月,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简称“三类高质量论文”)。要进一步把鼓励创新和高水平科研成果,遏制低质量文章发表的不健康需求,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落到实处。

(3)加强信息监管和披露。论文发表涉及到科研评价的诸多方面,但实际上作者并不能完全所获得正确的期刊信息,正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等,才会让中介以及不正规期刊有机可乘,因此对期刊行业的监管和治理不应该仅仅由出版管理部门负责,还应该包括互联网监管、网络安全认证、政府信息公开、媒体宣传和引导等多个方面。

(4)期刊管理以“分类评价”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管理指标体系和程序规范。对不同类型的期刊执行不同的评估标准,基础研究为主者突出原创导向,以同行评议为主;社会公益性研究为主者突出需求导向,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者突出市场导向,以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

4.2.4 正确对待期刊评价指标

无论是SCI还是CSSCI,他们所采用的引文评价体系的核心依据是布式定律(文献集中与分散定律)和加式定律(引文集中分散定律),前者揭示的是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存在“集中”和“分散”的规律,而不是文献质量的分布规律;后者分析的是文献引用在文章中的分布规则,但是这种相关性是复杂的,引用可能是支持也可能是反对,甚至是中性的,所以单纯对引文数量的定量统计不能作为科学评价的结论。仅仅以期刊被SCI收录或者核心期刊收录对所承载文章直接进行科研评价就是将这一极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甚至误导误用。SCI目录和核心期刊目录的最初建立目的是为了图书馆采购,成为当下的科研评价的利器也是创造者始料未及的。

期刊排行的大行其道离不开行政部门的默许和支持,因为这是在学术资源分配和科研管理中最容易操作的[17]。所以,现下从最高政府机构启动的科研评价系统的改革必然会触动此现象,如果不能学术排行和资源以及利益分配剥离开来,期刊排行依然会被作为行政工具所使用。

5.结语

笔者认为,当前科技期刊出版行业已经偏离了学术传播的本来目的,而国家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应该抓住期刊建设和管理改革为关键抓手。推进期刊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全面监管、合理引导、加大扶持、正确运用评价结果,实现评价体系和资源和利益分配相分离,促进学术期刊行业的健康发展。

(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岳凌生老师对本文的帮助!)

猜你喜欢
出版商学术论文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欧盟对谷歌新闻征税毫无意义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七成软件出版商转向云服务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学术
各行各业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