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
辽宁省阜新市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阜新 123099
若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必须将生态理念尽快的应用到水利工程今后的工作中。这是为了人类未来的生活和保障。传统的水利工程过于单一,生态理念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生态平衡。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保护意识薄弱,污染情况逐渐增加,非常需要加强生态保护,为人们营造健康是生活环境。尽早的将生态化设计利用到水利工程中尤为重要。水利工程是大家必不可少的,能够更加的节省水资源、防洪、灌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但是生态化目前就考虑水利工程的弊端,更好的改善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应该把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同一重要的基础上,去更好的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在过去只追求经济效益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生态理念常常被忽略,但幸运的是,人类经过修复生态环境之后,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理念日益被更多人重视。然而,生态理念的应用目前只停留于表面,生态理念的应用不仅在于保护已有生态环境,更在于减少水利工程建设中材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使用对地质、土质无害的新型材料,维护动植物生态的平衡等。水利工程设计须摒弃守旧的方式方法,将生态理念上升到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状态,考虑让大自然自身的调节功能来维系生态系统,以实现生态理念应用于水利工程设计的最佳效益[1]。
水利工程设计中涉及使用到的材料多种多样,选择对生态无害、物美价廉的新型材料关乎到生态水利工程的优劣。而对这些新型材料的使用制定相应的规范与标准要求,则是水利工程设计必须先行的一步,这将使得水利工程的设计向生态理念迈向一大步。这需要对市场上的现有的材料了解透彻,经过筛选比对,再结合材料使用规范,选择最优质的建设材料。
生态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具有较为突出的应用优势,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能与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相处状态下,可通过建设生态河堤的方式增强水利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河道作为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重点内容,可在其治理期间借助生态河堤促使河道间的水体能够自由交换空气。首先,在设置河道时可采用增设浅滩的方式给人一种河道渐宽的视觉体验,并适当拓宽浅水空间,以便水生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生长。同时在设计河道时还需要根据河道形状、水体情况等内容进行设计,进而扩展河道的可变空间。其次,在选材方面也应当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增加水体与河堤的接触面,避免过于影响河堤周边的环境。最后,设计者在建设生态河堤时还应当注重河床与护岸的实际设计效果,与传统加固河岸的方式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应用渗水混凝土技术、生态砌块等设计河道护岸,而不再大量应用现浇混凝土、浆砌石等阻断水和空气交换的硬质护坡材料。在阜新市诸多设计中根据河道自身情况应用格宾网箱等透水材料,既可防止河流冲刷,也可以在其上覆土,促进植物生长,打造生态河堤[2]。
通过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构建动植物种群的方式可极大程度上提升河道水体的自我恢复能力与调节能力,从而利用天然的净化作用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保护效用。它具体是利用在河道种植金鱼藻等植物,让河道水体能够增强吸收磷、钾的能力,从而有效限制水体中浮游生物的过度生长,进而打造一个均衡发展的多样性繁衍环境。在阜新汤头河、九营子河等河道治理过程中已有所应用,种植千屈菜、空心菜等植物,不仅美化河道,对河道自我净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在当前水利工程中,由于浮游生物及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常造成水利工程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较为复杂的河道治理不当等问题,从而破坏了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所以,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也可适当为河道水体中增加鲤鱼等物种,增加城市河道观赏性,同时也及时消耗多余的微生物。但应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不能让河道成为人们休闲垂钓的场所,从而让水利工程呈现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趋势。
水利工程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可最大化实现生态平衡。所以,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积极培养工作人员的生态意识,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顺利进行。在培养其生态意识时具体包括水资源节约意识。只有设计者具有较强的节约意识,才能保证在具体设计期间,他们能够综合考虑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从而形成生态环保型水利工程项目。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机构需要通过加强设计者思想觉悟的培训方式提高其专业素养,多去水利工程建设应用较好的地区实地考察,以便在参与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时能够秉承环保原则设置贴合生态理念的设计目标[3]。
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想融入生态理念就应当充分引进生态型环保材料,以便发挥出它真正的环保作用。比如现如今在某些水利工程项目中借助生态挡土墙等形式来改进水闸技术,从而增强水利工程设计的可行性。如泥土固化剂,它在水利工程中主要是通过在泥土中添加固化剂,以此激活泥土活性,让其在护岸建设中能够强化泥土防水性能,让遭受大量水体冲击时也不会发生水土流失现象,进而起到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作用。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生态理念与水利工程结合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而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资源有了保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缺一不可。重新审视生态理念的社会地位,不断创新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必将迈进新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