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红
上海唐源装潢有限公司 上海 201103
当前我国对于地下室防水施工的操作流程是,先详细勘察建筑物基础所在位置的实际地质情况,特别是针对一些重点的勘察部位要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而执行相应的考察工作,比如地下土壤类别、地下水位高度、地下水的质量等参数。完成重点部位的勘察工作后,更应当依照勘察报告中的重要数据而安排好最为适合的施工方案,并选择好相应的防水材料,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以此来从源头上充分把控好建筑地下室防渗漏工程的施工质量。
根据现有的权威数据资料,我国建筑地下室渗漏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部分建筑工程在施工阶段就开始出现渗漏情况,此时就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相应的渗漏部位进行相关的返工返修操作[1]。然而,因为防水工程具备着较高的隐蔽性,实施返工返修操作会严重影响到项目承包商的施工计划,所以一些施工单位为控制施工成本而并没有实施充分的返工返修工作,进而引发了建筑工程后续的质量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到建筑项目的后期使用,而且更会造成建筑工程建设成本的相应增高。
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部分设计人员会特别容易重点关注建筑地下室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而将工程实施规范当中相关层面的参数要求忽视掉,这会很明显导致后续施工出现质量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并没有对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实施当中相应的防水工程以及防渗参数提出明确的要求,致使后期工程运行当中频繁出现施工问题,最终而使得建筑地下室出现渗漏情况。另外,建筑工程设计当中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之间、设计人员之间沟通不够充分也会导致建筑项目后期使用当中出现渗漏的情况,加上建筑项目设计图纸漏洞以及项目设计人员专业水平地下等,更会导致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遭受影响[2]。
依照建筑行业相关的权威统计资料,建筑地下室的防水设计手段主要囊括柔性防水以及刚性防水两种。基于柔性防水角度,应当在采购防水材料时要严格依照相关的工作规范而购买到质量上乘的材料,促使所选购的防水材料能够有效满足相应的施工要求,然而我国一些建筑企业在实际实施建筑工程时为缩减建设成本而未能按照材料选购规范而购买到质量较高的防水材料,导致项目后期实施当中不断出现工程渗漏的情况。从刚性防水角度来讲,建筑地下室出现渗漏的原因主要是防水材料的配比以及防水材料的加工环节出现偏差,比如未按照项目的实际施工环境而设计最佳的混凝土配比,导致配制的混凝土其实际的抗渗性能与预先设计的参数存在较大的偏差。
当前我国建筑建筑企业常用的柔性防水材料主要包括PVC 卷材及防水涂膜、SBS 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因此在实施防水作业之前一定要对建筑基层处理工作加以充分的重视,这是因为建筑基层处理的质量对于建筑项目防水层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实施建筑基层处理工作时,应当充分做好混凝土表面的清理作业,保证混凝土的表面没有影响粘贴或者涂抹的杂物。而且,为保证防水材料贴合工作的实施质量,更应当有效调控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与此同时,还应当对混凝土表面的干燥情况实现有效的监控,当发现存在水量较多的混凝土时,应当对其及时实施相应的处理工作,比如涂刷隔离剂等[3]。
刚性防水层是一类新型防水材料,其是由新型混凝土外加补强防腐的水泥制品制成。刚性防水层具备较强的防水防腐补强性能,比如其物理力学性能要比传统防水层的物理力学性能要高出许多,而且其还具备着较高的抗渗抗冻性质。除此之外,因为其热膨胀系数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相近,所以将其与混凝土相互接触时刚性防水层不会产生较强的收缩效应,所以其会与建筑基层充分结合,使得其本身的耐久性能够实现必要的提升。因为建筑地下室所处施工环境较为特殊,因此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施工技术的特点而选择最适合的施工材料。具体来讲,如在选购地下室混泥土时,应当要优先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确保在养护混凝土过程当中混凝土的质量不会受到热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实现相应的优化操作,即可以通过添加掺和物的手段来促使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得以提升。
针对地下室的部分特殊部位,使用常规的施工方法难以保证工程的防渗漏成效,比如倘若基坑的所在位置其地下水位较高,或者是施工时正好处于多雨季节,这会明显增加建筑地下室底板的防水施工难度,所以在构筑地下室时应当充分考虑排水施工方案,保证涌水的可能性能够降低至最低水平。另一层面,因为部分地下室具有设备层功能,所以必须对该种地下室增设地下管道,并详细做好管道穿墙处的防水处理工作,然后再设置好预埋件,比如套管以及止水环等。除此之外,在增设地下管道时,考虑到混凝土会受到水化热的影响,应当对其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隙,以此来保证地下管道能够得以顺利安装,也能够促使地下管道的密封性能实现重大的提升。另外,在设置地下室的后浇带时,应当要严格遵循后浇带的设置规范而开展相应的防水处理工作。
总之,实现建筑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的良好施行对于实现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重大提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笔者已于上文对建筑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实施要点做出了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也相信未来我国建筑工程的地下室防渗漏效果会更加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