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春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检验检测中心 山东德州 25350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很多地区都是大规模、大剂量的使用农药,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明显。近几年随着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分析,希望为食品安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保证人民的食品健康。
在生产种植过程中,人们为了加大作物产量,通常会借用农药来达到目的,然而,我国现在使用的农药大多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如果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或者使用过量等,极易造成农药残留,从而对人们的身体产生危害。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人们的身体影响是极大的,而且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更多国家人们的重视,每个国家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且严格规范了农药的使用标准,明确规定了农药的适用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需要不断提高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不断提高农药残留检测的精准度。但是,由于国家监管力度不够,在农药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非法生产农药的厂家,相关标准不符合国家规定,这也对我国的农药管理体系造成了冲击,使我国对农药的管理很难统一,对农药的销售造成影响。在当前的食品检验中,农药残留超过规定标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也时常发生中毒事件。在食品中残存农药,对人们的身体有着极大的危害,因此,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对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测,对于有农药残留的食品,要禁止其流入市场,有效解决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问题。目前,我国虽然加强了监管,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有非常多的措施并没有应用到实际中[1]。
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运用气相色谱法,借助载气(流动相)让样品通过色谱柱(固定相),因为农药成分和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力存在差异,色谱柱内不同组分保留时间不同,从而分离样品,向处理器传递检测信号形成农药色谱峰,通过分析其保留时间与出峰顺序,对农药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实际峰面积确定农药组分含量。气相色谱法一般在可挥发性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不仅能够保证检测速度,同时检测的灵敏度也非常高,最终得到的数据也更加准确。此外,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气相色谱法,对样品的需求量也不大,因而应用非常广泛。当然气相色谱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用于可挥发性农药的检测中,且农药在高温条件下不能分解,若是农药沸点较高,则一般不考虑该方法。
农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不仅具备较大的分子量,同时其热稳性不佳,挥发性较差,由于气相色谱法在检测一些受热易分解的物质或者活性缺失的物质时检测性能较差,因而人们研制出了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主要是利用固定相以及流动相分配系数差异,从而进行有效分离。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通用性明显优于气相色谱法,此方法可以用于所有化合物的分析,同时能够有效弥补气相色谱法的缺陷以及不足,但是其在检测种类以及灵敏度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还需进一步提高。
在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中,电化学分析检测方法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具有比较理想的检测效果。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具体是在电化学池中利用化学方法使待检测物质的浓度进行转化,在此基础上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实行有效检测,得到比较理想的检测效果。对于这种检测方法而言,其特点就是检测范围比较广,并且在今后的应用中会有着越来越理想的发展,属于比较适当的一种检测方法,可将农药残留物的性质及含量快速检测出来,使农药残留检测得到满意的效果[2]。
将免疫分析法应用到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不仅灵敏度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还可以将农药类型与残留量准确检测出来,也能检测多种农药的混合残留,保证了检测效率。免疫分析法主要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准确分析酶、有机化合物等物质,既减少了检测成本,也可以获得可靠、准确的结果。随着免疫分析法的进一步发展,相比于气相色谱法更,加易于操作,仪器设备成本很低,不受检测场所的限制,应用潜力巨大。免疫分析法也有一定缺陷,包括耗时较长,投入较大,需要今后继续改进与完善。
酶抑制法是利用杀虫机理来实现农药残留的检测。氨基甲酸酯以及有机磷可以对昆虫中枢以及神经系统内的乙酰胆碱酶活性进行有效抑制,酶抑制法就是充分利用这一原理,将待测农产品的提取液加入到乙酰胆碱以及乙酰胆碱酶同时存在的基体内,结合乙酰胆碱酶活性受抑制情况,准确判断产品内氨基甲酸酯类以及有机磷类农药是否超标。当前,酶抑制法主要用于测量分析氨基甲酸酯以及有机磷等农药的残留。与传统的仪器分析方法相比,酶抑制法不仅成本较低,同时检测速度较快,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酶不易保存,同时其灵敏度不高,因而其应用仍然存在较大的限制[3-5]。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通过运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开展食品检测工作。在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时,为了全面检测农药残留,一定要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进行充分利用,深入分析食品中的农药残留,熟知农药残留的危害,促使农药检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