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勤,张丽萍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三门江林场,广西 柳州 545006)
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美洲、欧洲、非洲和东南亚印度等地区都有种植。中国现有桉树人工林154万hm2,面积仍在扩大。桉树产业在中国南方迅速发展,桉树已经成为了生产经济和生态节能的重要物种之一,受到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的广泛欢迎。然而,在不同桉树品种的桉蝙蛾发生状况进行研究之后,发现纯种有蛾种植园更容易发生昆虫多样性衰退,造成更大的害虫流行风险。
桉树以其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用途广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引种栽培。目前,我国桉树栽培面积已发展到南方和西南地区的11个省份,总面积达450万hm2,其中广西面积最大,约占50%。此外,桉树还是亚热带和热带荒地的先锋树种,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木材、森林、生态等环节,在我国特别是广西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桉树的主要害虫为食叶蛾、油树蛾、刺五加、食茎害虫(蛀干害虫) 。桉蝙蛾是近年来在广西、广东新发现严重危害桉树的蛀干害虫,本文记述了该害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该虫在广西分布于12个市49个县,10个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232个乡镇,危害桉树面积达2894.42 hm2。随着桉树引进、大面积集约化的种植,针对桉树的病虫有增多和爆发的趋势,特别是2005年在两广新发现的桉蝙蛾是发生面积较大,危害比较严重的蛀干害虫。低龄桉树遭受桉蝙蛾危害后,生长速度会明显下降,虫害树特别容易折断、枯死,降低产量和材质质量,对桉树生长构成较大的影响。
桉蝙蛾雌蛾50.2~60.8 mm,翅展80.6~130.4 mm,雄蛾40.7~55.6 mm,翅展70.9~110.6 mm。头小,顶部长褐色丛毛,短白触角,长5.5~6.2 mm,丝状,鞭节19~23节,大复眼,棕黑色,上下唇退化,下唇唇瓣极短。胸毛浓密,前胸窄后宽; 中胸背板长盾形,背线明显,倒心形小盾; 后胸背板有中纵沟,短发,倒三角形小盾。前翅长而窄,胸腹面呈黄褐色,前缘有6个不规则边缘的黑色斑点,边缘整齐无边缘。前足短小,外侧缘密布长毛,腿发达,呈盘状,雄性后足基部有黄色刷状毛。卵球形到近圆形,直径0.45~0.6 mm,初生乳白色,然后乳黄色、灰色、黑色、卵生、无粘性。广西第一代桉树蝙蛾1~2年发生。桉蝙蛾幼虫危害聚集度以沟谷、下坡、中坡、上坡划分,以沟谷和下坡杂灌丛生温度;湿度适宜幼虫繁殖生长最为严重,危害为密度最大,最隐蔽。桉蝙蛾幼虫主要集中在树干基部,2 m以下的树干基部幼虫数量最多,占总虫数达88%,所以3年树龄以上的桉树随着桉树下部树干变粗变硬,不适宜桉蝙蛾幼虫钻蛀,危害减少。桉蝙蛾3龄幼虫7月份开始选择合适桉树进行钻蛀危害,幼虫钻蛀老死枝干水平进入,直达髓部,垂直髓部向下(极少向上)钻蛀,蛀道圆筒型,直至12月中旬幼虫休眠结束2月中旬到3月中旬翼化,幼虫都在蛀道生长,随着幼虫变大蛀道不断加大加深,木屑和虫粪被推出蛀道,并用丝粘结在蛀道口形成虫粪包[1],蛀道直径达1 cm,深4~50 cm,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树液传导,轻则生长速度明显下降重则枯死,改变了桉树根部木质韧度容易造成风折木,所以桉蝙蛾是接近具有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
近年来,随着大规模人工林的发展,人工林的固有弱点越来越明显,造林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速生丰产林以桉树、松树、杉木为主,经济林以八角、油茶、核桃为主,纯林为主,造林树种单一。林分抗灾能力弱,抗自然灾害能力低,为森林生物灾害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些常见病虫害多次成灾[2]。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桉树的主要品种已经开始退化。随着桉树种植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管理周期的缩短,桉树种植的生态脆弱性逐渐显露出来,不合理的栽培方式和管理导致种植区土壤肥力逐渐下降,林木生长衰弱,病虫害危害加重。
监测防治资金投入总量存在较大缺口,部分市、县(区)森防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3],监测调查不够到位,病虫害情况发现不及时,防治药物、器械准备不足,防治工作跟不上,加之一些部门防治方法不科学,导致一些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频繁发生,并逐渐蔓延。
引进生物防治桉蝙蛾病虫害的方法,桉树食叶害虫可以通过烟雾剂、人工喷雾剂和无人驾驶飞行器,以及低毒的矿物源杀虫剂来控制,如苦参碱、波尔多液、灭虫脲、铜硫混合物和苯氧威无机化合物[4]。采用特殊的球孢白僵菌和生物防治技术,初步了解桉蝙蛾的危害和习性后进行针对性防治。首先通过检疫防治加强植物的调运检疫防止虫害的异地侵入。其次应当通过营林防治在新造林地尽量把林区内的桉蝙蛾的寄主植物铲除、烧光,幼林抚育时,对新萌发杂灌木寄主及时铲除。注意及时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木质化程度可以减少害虫入侵机会。再次通过生物防治对于虫害进行处理,该虫幼虫易受白僵菌的感染在6月中旬施放白僵菌防治。第四,人工防治也能够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撕开虫粪包用铁丝直捅蛀道把幼虫捅死。第五,选择内吸和熏蒸作用农药稀释液浸泡棉花球堵塞蛀道口。第六,用针筒向蛀道内注射内吸和熏蒸作用农药稀释液。第四、五项宜在8月份进行,施药1个月后桉树蛀道伤口愈合,可以抵御10月份强季风到来造成病树风折木的危害。此外,还可以通过天敌进行防治,桉偏蛾的天敌种类很多,如各种鸟类、变色树蜥、螳螂、猎蝽、寄生蜂、寄生蝇等,要尽量少用农药,保护天敌,把害虫控制在低虫口的程度。
为了了解桉树害虫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防御机制,必须建立可靠的害虫或病原体系统,以便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不同害虫和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也正在变得可用,这为在分子水平上阐述防御反应机制的假设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通过对桉树在各种生物挑战下的比较转录组分析,可以确定特定的防御机制,揭示增强防御的潜在目标。综上所述,可用于研究桉树及其病虫害的基因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更好地了解这些长寿树种的植物防御反应,并通过直接在桉树宿主体内进行模式生物的研究来检验已建立的教条。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抗病候选基因,加上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的进展,有望在未来增强桉树商业繁殖的防御反应。这些树木改良策略构成了桉树综合学科研究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规避现有害虫和病原体带来的损失,并可能为预防桉树尚未遭遇的新疾病提供策略[5]。
2017年4月份桉蝙蛾幼虫大规模繁殖,造成该场几千亩1年至2年生萌芽桉树林被危害。根据桉树蝙蛾的生物学特性,该蛾4月份幼虫中、老龄时,采用0.5 mL的敌敌畏原夜用注射器向虫道射入,后用泥土堵住洞口;高处虫孔,先除去外包,用喷雾器直喷头对准虫孔喷入药液,幼虫中毒后,爬出洞口死去。在此期间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防止桉树蛾的传播。与此同时,应采取多种措施分阶段控制昆虫口腔密度[6]。为了有效地保护生物链的完整性,采用生物防治并辅以低毒的方法,对桉树蝙蛾的防治应采用无残留制剂,对桉树夜蛾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切割破坏。通过在3月份中下旬喷洒一次白色真菌杆,6月中下旬喷洒一次 b.t. 粉或仙迪坡粉,从3月开始,配备长钩人员切断粪包,用蚂蚁杀死桉树蝙蛾,有效降低了该昆虫的口腔密度。
有效保护森林树种多样性,保护森林缓冲带,减少桉树蝙蛾对目标树种的危害。在森林林分的缓冲区内禁止喷洒除草剂,不得砍伐或种植其他作物,以防止桉树蝙蛾被驯化成主要以桉树为食的害虫,从而有效地减缓了桉树蝙蛾向邻近森林林分的蔓延[7]。
做好桉树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促进桉树产业健康发展、增加农林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