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安
(福建省尤溪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福建 尤溪 365114)
厦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传统的观光旅游热潮正在逐渐退去,而开展以健身、休闲、体验型产品为主的近郊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森林生态健康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伴随着交通道路系统的改善和环境的整治,山地森林旅游将成为本市城乡居民、企业员工和高校师生周末度假、放松心情、朋友聚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森林景观是森林旅游区的主体,厦门市的森林植被早期遭到破坏,原始森林已经绝迹,现有树林均为人工林和次生林,乔木树种种类单一,主要有台湾相思、马尾松、杉木、木荷等,森林景观单调、功能低下,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景区景观、增加植物精气、吸引游客,有必要采用植被种类搭配、技术设计等方式对植物景观与林相进行改造[1],以大坂山峡谷为例,提出森林旅游区的生态风景林规划设计技术进行交流与探讨。
2.1.1 斑块—廊道—本底(基质)理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斑块(嵌块体)、廊道、基质(本底)。
(1)斑块。是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单位面积上斑块数目即景观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对物种灭绝有重要影响,斑块面积越大,能支持的物种越多,物种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也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廊道。是两边均与本底有显著区别的狭长地带,宽带廊道有丰富内部生物种组成的中心内部环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有重要作用。
(3)本底(基质)。是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的景观要素,是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
2.1.2 景观异质性理论
景观异质性主要指景观类型的差异,包含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既可以增加物种多样性,又可以减少物种多样性,在规划景观类型空间分布时要考虑在重要地段保留生物的原生境地或建设合理的廊道。
2.1.3 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理论
景观连通性是组成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当景观连接度较大时,生物群落在景观中迁徙觅食、交换、繁殖和生存较容易,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2]。
景区林地是植物多样性的载体,根据景区“大园林”理论,合理规划观赏区空间,应重点对笔架山古寨、峡谷溪涧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同时突出对道路防火生物廊道、边界绿色屏障等生态风景林建设,以达到在有限空间中得到无限景色的景观效果[3]。
生态风景林建设在原有森林植被得到保护的基础上,通过观赏植物的配置与造景,形成既能防火又美观的植物景点,在空间构图上按植物开花季节、观赏部位及种属类群的差异,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做到层次分明、过渡缓和、有机连贯,恢复具有地带性森林景观特色、生态高效的森林景观,并根据树木的生态习性将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喜阳与耐阴合理搭配,采用立体搭配、突出层次感,同时注意四季色彩变化,做到三季有果、四季有花、五彩缤纷,实现森林景观多样性。植物选材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特色,利用植物的多样性营造多样的森林景观,避免生态风景林的植物品种单一与景观的趋同性和重复性,达到移步异景。在本底区应避免或减少人为干扰,促进植被的自我更新,逐步形成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植被景观。
(1)植物景观规划以保护和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在核心区大范围保护情况下,对边缘区域的林中、林缘空地通过补植措施,点缀观花、彩叶的乔木,增加艳丽景观[4]。
(2)树种选择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按照适地适树要求,合理选择观花、观果、彩叶的多品种植物[5]。
(3)规划布局坚持植被类型多样性和景观结构层次感的原则。按照不同地块不同特色的方法,选择配置的植物,做到远景和近景相结合[6]。
(4)景观改造坚持速生丰产和呈现效果的原则。规划设计要力求短期能见成效,植物景观能在建设后较快呈现。
(5)突出重点,以生物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的原则。按照旅游中心活动区和旅游路线重点安排观花、观果树种,远景重点安排彩叶树,达到视野空间的有机结合。
从开展旅游活动及环境保护的双重角度考虑,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需求,可将景区生态风景林建设分为5个类型。
生物廊道:主要种植在道路两侧和边界线,起防火、遮阴、防尘的作用。斑块:主要在山体显著位置成片混交种植,起到造景、防止水土流失、造林的作用。湿地:主要在峡谷溪涧沿岸和水体中配置水生植物群落,起到清洁水质、造景的作用。景点:主要群植和丛植在景区景点中,发挥美化景观、吸引游客、延长观赏时间的作用。本底:尽量避免或减少过多的人为干扰,保护好中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林中、林缘空地,采用丛植改造,促其植被的自我更新,逐步形成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植被景观。
5.1.1 树种选择方法
以乡土树种为主,开发应用观叶树种和观花观果树种,增加鸟嗜植物、诱蝶植物等特殊植物的应用[7],如樟树、重阳木、木棉、朴树、桑树、盐肤木都是重要的鸟嗜植物,而马兜铃科、樟科、芸香科、十字花科的一些植物和禾本科、莎草科、龙眼、枇杷等植物是蝶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和寄主植物。
5.1.2 树种安排
乡土树种主要有:樟树、重阳木、木棉、朴树、桑树、盐肤木、台湾相思、栾树、山杜英、麻楝、火力楠、荔枝、枇杷、柑桔、龙眼、柿子、杨梅、枫香、山乌桕、木荷、桂花、茶花、木槿、紫薇、石榴、小叶榕、夹竹桃、千里香等。
观叶树种主要有:银杏、金叶国槐、紫叶矮樱、美国红栌、海枣、华棕、樟树、山杜英、麻楝、枫香、山乌桕、盐肤木等。
观花树种主要有:红花木莲、金叶含笑、美人梅、红叶桃、木棉、乳源木莲、台湾相思、茶花、木槿、石榴等。
观果树种主要有:栾树、荔枝、枇杷、柑桔、龙眼、柿子、杨梅等[8]。
5.2.1 生物廊道
(1)主干道。分段组合,一段以胸径8~10 cm小叶榕为乔木、红叶桃为灌木两排组合,二段以胸径8~10 cm带冠樟树为乔木、金叶国槐、春鹃为灌木两排组合,三段以胸径8~10 cm带冠火力楠为乔木、美国红栌为灌木两排组合。做到高低错落、常绿蔽阴与红叶、黄叶相结合,配置春、夏、秋三季红花,起到遮阴、防火、观赏的效果。
(2)步游道。分段组合,一段以胸径3~4 cm杨梅为乔木、杜鹃为灌木两排组合,二段以胸径3~4 cm木荷为乔木、三角梅为灌木两排组合,三段以胸径3~4 cm红花木莲为乔木、千里香为灌木两排组合,四段以胸径3~4 cm金叶含笑为乔木、夹竹桃为灌木两排组合,五段以胸径3~4 cm山杜英为乔木、四季桂为灌木两排组合,六段以胸径3~4 cm火力楠为乔木、三角梅为灌木两排组合。做到高低错落、常绿蔽阴与观花、香味相结合,起到观赏、防火、遮阴的效果。
(3)边界线。以现有木荷防火林带为主,加强林带的培育管理,对断缺或宽度达不到20 m的地段,补植木荷进行改造,做到边界浓绿,起到绿色屏障作用。
5.2.2 斑块
(1)古寨远景。在保护好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在登山道的东面补植、划片套种胸径3~4 cm木荷建立木荷观赏园,在登山道的西面补植、划片套种胸径3~4 cm山乌桕、枫香建立秋季红叶观赏园,在山乌桕、枫香的下方和整片中间套种胸径3~4 cm火力楠,起观赏、防火和水源涵养作用。
(2)林果场后山远景。在木荷保护圈范围内,保护原有脆弱的植被,以小块状群植方式,根据植物树高生长能力从低到高,依次向山体上部配置,大量补植多品种速生观赏植物,如樟树、重阳木、朴树、盐肤木、台湾相思、栾树、山杜英、麻楝、火力楠、杨梅、枫香、山乌桕、木荷、桂花、茶花、紫薇、石榴、银杏、金叶国槐、紫叶矮樱、美国红栌、红花木莲、金叶含笑、美人梅、红叶桃、乳源木莲等,并不断引进新树种,建设树木观赏园,从远处观望呈现层次分明、五彩缤纷。
(3)服务区周围。利用原有荒废果园建设桃花观赏园、樱花观赏园、梅花观赏园、药膳植物园,在原有果园基础上,引进适合当地生长的台湾名优水果和闽南优质的荔枝、枇杷、柑桔、龙眼、柿子水果,建设百果园。
(4)服务区对面林中林缘空地。以群植或丛植方式,补植不同花期观花树种,开花时间依次是茶花、朴树、木棉、美人梅、红叶桃、火力楠、杨梅、重阳木、桑树、台湾相思、香樟、麻楝、美国红栌、乳源木莲、红花木莲、木荷、紫薇、石榴、木槿、栾树、夹竹桃、盐肤木,鲜花从11月份开始依次开放至第二年10月份。同时配置补植观叶树种,如常年红叶的紫叶矮樱、美国红栌、红枫、山杜英,常年黄叶的金叶国槐、金叶含笑,秋季变红叶的枫香、山乌桕,秋季变黄叶的银杏、黄连木、麻楝等。在植物配置时,应将观花树种与观叶树种交错种植,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做到四季有景,五彩缤纷。
5.2.3 湿地
在峡谷、溪涧沿岸。空地中种植海芋、山姜、芭蕉等植物,形成茂密的水岸植物景观。在溪流水潭中。种植睡莲、荷花、蕨类等水生植物,起到清洁水质、造景的作用。
5.2.4 景点
(1)山门入口处。在石景、水景中,镶嵌种植山芋、蕨类、长藤等植物,起到在硬质的景观中透出柔美的曲线。
(2)服务区过渡地段。以造形的紫薇为主体,地面配以杜鹃,在春、夏季约半年的时间里都有鲜花陪伴。
(3)服务区休憩点。以海枣、华棕、桂花、茶花、木槿、石榴等观叶与观花树种相配置,呈现南方的气息。
5.2.5 本底(基质)
钉顶尾山山体,土壤质地较差,植被破坏容易恢复难,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人为干扰,促其植被的自我更新,逐步形成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植被景观[9]。
6.1.1 林地清理
块状清理,锄净芒萁、杂草,合理带状堆放,保护阔叶树幼树、幼苗。
6.1.2 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质量来确定,一般按4 m×3 m的规格、每亩造林56株,少量按3 m×3 m规格、每亩造林74株和2 m×3 m规格、每亩造林111株。即以一定的间距定点挖穴,穴规格为80 cm×60 cm×60 cm[10]。
6.1.3 施放基肥
施过磷酸钙0.5 kg/穴,施干鸡(鸭)粪10 kg/穴;撒穴底后盖一层土。
造林技术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成效的关键措施。
6.2.1 选择苗木
采用带土球移植苗、要选择径干粗壮完整、树冠饱满、无病虫害的苗木。
6.2.2 苗木保护
施工单位要预先准备好假植地点,提供用苗时间表,确保采购苗木适时种植,采购的苗木要求出圃时每株叶片必须剪除1/2~2/3,以减少水分蒸腾。苗木装车运输时必须装有通风管道,遮阴措施,防止苗木闷热烧苗。苗木造林,搬运时应细心,防止大的震动引起土球松散。
6.2.3 栽植方式
种植时,应重新把回填的表土挖出一部分,根据土壤条件需要施放保湿袋的,每穴3袋。要适当深栽,分层填土,分次踩实,种植后浇足定根水,遇到干旱天气,土壤较干燥时,应先浇水后种植。
植苗造林后,及时进行块状锄草,于4月份施尿素一次,每株0.05 kg左右,在7月份施复合肥1次,每株0.1 kg左右。同时经常观察是否有病虫害的情况,如发现要及时防治。通过1年的管理,苗木栽植第2年后即能产生生态景观,在道路、景区周围产生四季花香、五彩缤纷的美景[11]。
森林旅游活动正日益受到大众的青睐,绿色植物密集的森林中富含对人体极为有益的负氧离子,香花植物、观果植物富含珍贵的植物精气,能有效地调节人体的各项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衰老能力,而彩色植物呈现五彩缤纷、季节变化,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只有通过对森林旅游区的合理区划,加强核心区域的植被保护,因地制宜,按斑块、廊道、本底功能的不同,配置不同的景观植物,同时注意植物高矮、观花观叶性质进行合理布局,才能呈现层次分明、四季有景,五彩缤纷的效果,才能在涵养水源、森林防火等森林自我保护状况下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疗养。